分享

《一》華嚴經

 零极限2015 2017-07-21

《一》華嚴經:

 

  佛法分為大小二乘,二者都有一部最終最完備最究竟的經典。在小乘方面,它是十二緣起經,而在大乘方面,它就是大方廣華嚴經。所以,在整個佛法經典中,十二緣起經及華嚴經,是最為重要。佛法的經典結構,都是由足部學說與體部學說組合而成,十二緣起經及華嚴經,也是如此,二者的基本架構如下表: 

 

緣起經及華嚴經之結構表

 

足部學說(欲界)

體部學說(色界)

十二

緣起經

界緣起

法緣起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

大方廣

華嚴經

四十法

五十三參

十住→十行→十向→十地

富位→迦位→舍位→目位

 

  二者的差別在於,十二緣起經是把界緣起與法緣起組合成為一經,既可以說明一世緣起,又可以解說三世緣起;華嚴經則是把四十法與五十三參分為二個部分,前部分說明漸法,後部分解說頓法,形成先漸後頓的完整體系。

  在橫向方面,十二緣起經與大方廣華嚴經,於佛法經論中,是最完備最究竟的經典。但是,在縱向方面,二者的境界,則有天壤之別,十二緣起經是一般低層的世間經典,而大方廣華嚴經,從其經名之“大方廣”,就知道是佛法中最高境界的經典。因此,在所有佛法的空間經論中,在橫向方面是最完備最究竟,在縱向方面又是最高階最究竟,是沒有任何經論能夠超越華嚴經。特別是,華嚴經的宇宙論,最為完備最高階最究竟,是成佛科學最精密的指標圖,故它的最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佛法的宇宙論,是隨著佛法理論的發展,漸次推衍廣大,一直到佛界的邊緣。其演變過程是按照宇宙定律“點→線→面→體”四階,隨著佛法理論的發展,漸次地轉換;佛法理論方面是“一元身論(點)→二元命論(線)→三元心論(面)→四元意論(體)”四階;體部宇宙方面是“梵天世界(點)→三千世界(線)→華手世界(面)→華藏世界(體)”四階;足部宇宙方面是“須彌世界(點)→三千世界(線)→華手世界(面)→華藏世界(體)”四階。其演變過程及內容,如下表:

 

 

佛法

欲界=足部

色界=體部

內容

一元身論

須彌世界

梵天世界

欲界與色界,各自獨立

二元命論

三千須彌世界

三千梵天世界

欲界與色界向外延伸,但未結合

三元心論

華手世界(方等Vedalla)

欲色界結合,但出三界,入法界

四元意論

華藏世界(方廣Vaipulya)

出法界,入菩提

 

  由上表可知,華藏世界是最高階最究竟的宇宙論。然而,佛法分為欲界的足部與色界的體部,由於二者方位的不同,體部從色界來看華藏世界,與足部從欲界來看華藏世界,所見便有差異。因此,六十華嚴的華藏世界,與八十華嚴的華藏世界,二者在結構上是不相同。二者的差異如下表:

 

六十華嚴與八十華嚴之華藏世界的比較表

 

八十華嚴 (從欲界觀察)

六十華嚴 (從色界觀察)

 

世界佛國

佛號

世界佛國

佛號

1

最勝光遍照

淨眼離垢燈

清淨寶網光明

離垢淨眼廣入

2

香蓮華妙莊嚴

師子光勝照

香蓮華妙莊嚴

師子座光明勝照

3

寶莊嚴普照光

淨光智勝幢

寶莊嚴普光明

廣大光明智勝

4

光明華莊嚴

金剛光明善現

雜光蓮華

金剛光明普善起

5

普放妙華光

香光喜力海

無畏嚴淨

等莊嚴妙音幢王

6

淨妙光明

普光自在幢

華開淨焰

愛海功德稱王

7

眾華焰莊嚴

海功德自在光

總持

淨智慧海

8

出生威力地

廣大智海幢

解脫聲

善相幢

9

出妙音聲

月光明相

勝起

蓮華藏光

10

金剛幢

法海最勝王

善住金剛

那羅延不可破壞

11

帝青寶光明

無量功德法

華林赤蓮華

雜寶華鬘智王

12

光明照耀

超釋梵

淨光電如來藏

起一切所願功德

13

“娑婆

毘盧遮那如來

 

 

14

寂靜離塵光

遍法界勝音

 

 

15

眾妙光明燈

不可伏普照幢

 

 

16

清淨光遍照

清淨日功德眼

 

 

17

寶莊嚴藏

智光明遍照

 

 

18

離塵

無量方便幢

 

 

19

清淨光普照

照法界虛空光

 

 

20

妙寶焰

福德相光明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華藏世界的主體是在欲界,而不在色界,故從色界來看華藏世界,正如從高處往下看,只能一條線地看到第十二層,故僅僅看到局部,而非全面;但從欲界來看華藏世界,則能往上下左右四方觀看,故能看到全面。並且,在此表中,也可以看到,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是在華藏世界裡的第十三層。

  另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華藏世界是在最中央香水海內,而最中央香水海的最上第一層,就是夜摩天之最下邊際,也就是虛空天之最下邊際。所謂夜摩天的“夜摩”,其含義是正反相對,也就是“重物質”的地上天,與“稀物質”的虛空天,二者的正反相對。我們所要的菩提道,就是經由此夜摩天之最下邊際,出離欲界,不進入色界及法界,而直接趣向華藏世界,回歸佛界。

  那麼,為何菩提道,不進入色界及法界呢?欲界之壽命,是用幾年,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來計算;但是色界壽命之長,是難以用億年來算,而要用劫來計算;至於法界之壽命,則更是難以想像之長,根本無法計算。然而,不管色界的壽命是那麼樣的長,也不管法界的壽命是不可思議的長,但是畢竟還是有生有死,並且其之死與世間之死,都是一樣的痛苦。因此,若是要畢竟無死,就必須出離欲界,不進入色界及法界,直接回歸到菩提道。所以,佛法的最終究竟學說是菩提道,其道理在此。

  其次,在華嚴經裡,如何能夠看出,它是不進入色界及法界呢?以下就以四十法的“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結構來觀察。人我的組織,在世間裡是橫跨欲色二界,故在一元身論的十住時,人我肉身仍在欲色二界,它以初發心以及明法來準備出離色界;到二元命論的十行時,人我以無量法門之心行,於色界邊際即梵天邊際,避免生在色界;到三元心論的十向時,人我既然不進入色界,自然不可能進入法界,更不可能生在法界;到四元意論的十地時,人我既然超越欲色二界,便進入華藏世界,行菩提道,如下表:

 

華嚴四十法的結構表

 

 

八十華嚴

六十華嚴

原本(三元)

現今(四元)

 

 

點階

(一元)

 

欲界

13.昇須彌頂

9.佛昇須彌頂品

 

須彌世界

 

須彌世界

14.須彌頂讚

10.妙勝殿上說偈品

15.十住品

11.菩薩十住品

 

色界

16.梵行品

12.梵行品

梵天世界

梵天世界

17.發心功德

13.初發心菩薩功德

18.明法品

14.明法品

 

線階

(二元)

 

欲界

19.夜摩昇天

15.佛昇夜摩宮自在

 

三千須彌

 

三千須彌

20.夜摩宮讚

16.夜摩宮菩薩說偈

21.十行品

17.功德華菩薩十行

色界

22.十無盡藏

18.菩薩十無盡藏品

三千梵天

梵天邊際

 

面階

(三元)

 

欲界

23.昇兜率天

19.如來昇兜率天宮

 

華手世界

(法界)

 

不經法界

24.兜率宮讚

20.兜率天宮讚佛品

25.十迴向品

21.金剛幢十迴向品

體階

欲界

26.十地品

22.十地品(金剛藏)

 

華藏世界

 

  以上的“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四十法,就是“成佛路線圖”。但是,人我是由身方與命方所組成,故佛法的整體法門,是由命方之漸道身方之頓道二者所構成;二者之間的關係,正如跳遠,必須先跑一段路,然後再行跳出,這樣才能夠跳得最遠;佛法也是如此,先是慢跑一段四十法的“漸道”,然後再行跳出五十三法的“頓道”,這樣才能趣向更上一層的無上正等覺。所以,“成佛路線圖”是包含四十法的“漸道”法門與五十三法的“頓道”法門。

  那麼,漸道與頓道是如何形成的呢?二者在一元身論及二元命論的起點相同,其結構都是由“富位→迦位→舍位→目位”四位組成,如下表: 

一元身論及二元命論的原始華嚴

 

足 

體 

四位

富位

迦位

舍位

目位

 

命論

身論

命論

身論

身論

命論

身論

命論

法門

漸道

頓道

漸道

頓道

頓道

漸道

頓道

漸道

 

  之後,經過三元心論及四元意論的演變,則變成與跳遠譬喻一樣,先是四位的漸道,然後是四位的頓道,如下表:

三元及四元時期的後期華嚴

 

漸道法門

頓道法門

 

足 

體 

足 

體 

四位

富位

迦位

舍位

目位

富位

迦位

舍位

目位

法門

十住

十行

十向

十地

十一法

十一法

十一法

十一法

 

四十法

五十三參

 

  或許會問,在上表中,為何漸道法門的法數是十,而頓道法門是十一呢?宇宙及人我的結構,都是入出相對,亦即是二數;佛法的演變過程分為五個體系,每個體系再分入出二方,即是十數,故漸道法門的法數是十。此外,此相對的二數,是名“中道”,但不緣起;若是緣起,則須再加一數,故法數變成三,亦即是奇數。因此,漸道的十,是名“中道”,頓道的十一,是名“中道緣起”。

  其次,為何漸道法門的各個十法是分立,而頓道法門的各個十一法是連續呢?漸道法門如同走路,是一步一步地走,故是步步分立。但是,頓道法門如同跳遠,正在跳遠之際,兩端之間,如何能停止,把它分段呢?因此,它必然是連續的。

  再次,如何證明五十三參,是由四位十一法構成的呢?六十華嚴有四十三參,而八十華嚴有五十三參,二者相差十參。六十華嚴是體部弟子的版本,沒有“二法”的內容;而八十華嚴是足部弟子的版本,則有“二法”,此多出的十參正是此“二法”的內容。此外,入法界品的結構,若依六十華嚴,其四十三參的分位如下表:

六十華嚴之四十三參內涵表

 

足 

身 

富位

迦位

舍位

目位

分位

第1參→第12參

第13參→第23參

第24參→第34參

第35參→第43參

 

共12參

共11參

共11參

共9參

 

  漢傳大藏經裡,入法界品共有四個版本,其中三個版本是全本,一個板本不是全本,而是獨立版本,此即“羅摩伽(毘羅摩伽) (三卷) 西秦聖堅譯”。經過對比,它正是“舍位”所傳的版本,也就是頓道法門正位版本。它的內容是從無上勝長者(24),到普救眾生妙德夜神(35);而第35參是為了與舍位的最後一參(第34參)形成相對,故它的內容非常簡略。由此觀之,入法界品很明顯是由四位組合而成。

  或許還問,四十華嚴是入法界品的獨立版本,其末尾有“普賢行願品”,那麼為何六十華嚴及八十華嚴的末尾沒有呢?並且,六十華嚴的譯者佛陀跋陀羅,他另外又譯出“文殊師利發願經”,其內容與“普賢行願品”相似,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文殊師利發願經”,與“普賢行願品”,是同一經文,但是屬於不同部派弟子所傳。六十華嚴是色界之體部經典,色界的菩薩是文殊,故是“文殊師利發願經”。而四十華嚴是欲界之足部經典,欲界的菩薩是普賢,故是“普賢行願品”。

  其次,華嚴經是四元之菩薩道經典,行菩薩道時,必須要發願,否則不是菩薩道;並且,若行頓道法門,必須預先發願。六十華嚴及八十華嚴,是由漸道與頓道二法門組合而成;由於行漸道時,已經發願,故行頓道時,不必再作發願,所以它沒有行願品。四十華嚴不同,它沒有漸道法門,只有頓道法門,故須另設行願品。依經文的排列規則,後出的經文排在前端,而先出的排在後端,故先出的“普賢行願品”放在末端。

此外,華嚴經的“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是四十法,但有些經論是四十二法,又有些是五十二法,其道理何在?成佛路線是由漸道頓道組合而成,換言之,最後必須有頓道的中道緣起,以趣入佛界。但是,中道緣起的方式,有各式各樣的不同法門。(1)華嚴經的中道緣起,是在漸道四十法之後的頓道五十三參裡;(2)四十二法的結構是,漸道的四十法是為正覺,此是內方,而等覺是為外方,其內外之中道緣起,即是妙覺;(3)五十二法的結構是,在四十二法的前端,加上足部的十信,就變成五十二法。

  那麼,十信又是從何而來,它是什麼?佛法的四位結構中,足部的富位與迦位,是與“界”相待,此中之身方迦位的法門是上下行,而命方富位的法門則是左右行。因此,命方富位與“界”,可以相互交往,若是富位學說與界不交往,此名為一法(不及物);若是富位學說與界有交往,此名為二法(及物)。由於二法的弟子,大多迷於界之物質,而不相信佛法,故若是要進入佛法之十住,必須先信仰佛法,此即十信。其他的經論,如攝大乘論,佛性論,仁王經,寶雲經等,都談到十信,由此可知,這些經論的本源都是富位的二法學說。四十二法及五十二法的結構,如下表: 

四十二法及五十二法的結構表

 

 

漸道法門

頓道法門

 

 

足 

體 

足 

體 

四位

富位

迦位

舍位

目位

富位

迦位

舍位

目位

華嚴

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向

十地

11法

11法

11法

11法

42

 

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正覺)

等覺

妙覺

52

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正覺)

等覺

妙覺

 

  最後,應該談論華嚴經的經典名稱;由於華嚴經的本體,是由二部相對經典所組成,故其名稱較為複雜。佛法是非常精密的科學,若是要知道其名稱及性質,必須瞭解它在六十四論所處的方位。華嚴經是大乘經典,此中(1)大乘經的身基(一元身論),其正位是般若經(舍位),旁位是法華經(目位);(2)大乘經的命基(二元命論),其上位(正位之上)是入法界經(舍位),側位(旁位之上)是十地經(目位),明白其方位之後,一切就好談了。

  首先來比較華嚴經的漢譯及藏譯之梵文名稱,從漢譯來說(據唐澄觀八十華嚴)是Maha-vaipulya-buddha-ganda-vyuha-sutra,從藏譯來看(據西藏大藏經八十華嚴)則是Buddha-avatamsaka-nama-maha-vaipulya-sutra。由此觀之,漢譯與藏譯,二者正好是相反的弟子所傳,漢譯原本是入法界經,故它是上位身方弟子的傳本,而藏譯原本是十地經,故它是側位命方弟子的傳本;再者,二譯都是足部欲界之八十華嚴,而不是體部色界之六十華嚴;因此,從經文的名稱,我們可以確定,漢譯是迦旃延弟子的傳本,即原本是入法界經,而藏譯則是富樓那弟子的傳本,即原本是十地經。

  其次討論各別的經名,以下分三方面來探討,(1)其一,入法界經方面,其梵文名稱是ganda-vyuha;此中ganda的含義是“根本”,如大樹之主幹,此從它的方位是身方上位,就能確定;至於vyuha的含義,則比較深奧。命基之事物,因為是抽象,故其經名大都用譬喻;在足部欲界裡,其命基身方是用“莊嚴alamkara”,而命基命方則是用“華嚴vyuha”,故莊嚴與華嚴不同,莊嚴是用植物之(枝幹)來打扮,華嚴則是用植物之(花朵)來打扮,因為花朵是寄託在枝幹上,正如命是寄託在身上;在體部色界裡,其命基身方是用“瓔珞muktahara”,而命基命方則是用“雲雨mega”。 (2)其二,十地經方面,此處是指四十法,其梵文名稱是avatamsaka;此中avatam的含義是遠離本體,ava(遠離)是abhi(密近)的相反,而tam是指上方之身方;saka的含義是趣向命方,sa是命本,satya諦是持命,即t(內)y(外)之中道緣起,ka是趣往。(3)其三,大方廣vaipulya,這在前面已經解說,故於此不再說明。但是,為何其前頭加上nama呢?因為大方廣不是正式的經名,而是標示此經的境界,故在它之前加上“也就是說nam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