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地理文献(三十)——水利文献(十三)

 邓超越梦想 2017-07-21


元代黄河下游灾害频繁,到至正年间(1341-1370年),贾鲁治河取得了一定成效,时人欧阳玄撰《至正河防记》一书,以作为后世治河水利的重要参考。


《(至正)河防记》

据今天流传的版本,此书本名《河防记》,不分卷,为元人欧阳玄(1283-1358年)所撰。这部书的特点在于结合贾鲁(1297-1353年)治河的具体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元代治河的水利施工方法,使今人能够窥见当时治水的情况。


有关治水的施工,欧阳玄大致分为治河、治堤、治埽、塞河等几类,并介绍了水工的一些术语:


治河一也,有疏,有濬,有塞,三者異焉。

釃河之流,因而導之,謂之疏;

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謂之濬;

抑河之暴,因而扼之,謂之塞。...

治隄一也,有創築、修築、補築之名,有剌水隄,有截河隄,有護岸隄,有縷水隄,有石船隄。

治埽一也,有岸埽、水埽,有龍尾、攔頭、馬頭等埽。其爲埽臺及推卷、牽制、薶掛之法,有用土、用石、用鐵、用草、用木、用杙、用絙之方。

塞河一也,有缺口,有豁口,有龍口。缺口者,已成川。豁口者,舊常爲水所豁,水退則口下於隄,水漲則溢出於口。龍口者,水之所會,自新河入故道之潨也。


对于这些理论上的方法、术语,欧阳玄通过贾鲁治河来介绍具体实施的情况:


其濬故道,深廣不等,通長二百八十里百五十四步而强。功始自白茅,長百八十二里。

繼自黄陵岡至南白茅,闢生地十里。口初受,廣百八十步,深二丈有二尺,已下停廣百步,高下不等,相折深二丈及泉。曰停曰折者,用古算法,因此推彼,知其勢之低昂,相準折而取匀停也。...

黄固至哈只口,長五十一里八十步,相折停廣墾六十步,深五尺。乃濬凹里減水河,通長九十八里百五十四步。凹里減水河口生地,長三里四十步,面廣六十步,底廣四十步,深一丈四尺。...


可以看出,对于浚河的河道计算与测量,《河防记》记载都是极为详细的。


此外还有修堤的情况:


其塞專固缺口,修隄三重,并補築凹里減水河南岸豁口,通長二十里三百十有七步。其創築河口前第一重西隄,南北長三百三十步,面廣二十五步,底廣三十三步,樹置樁橛,實以土牛、草葦,雜梢相兼,高丈有三尺。隄前置龍尾大埽,言龍尾者,伐大樹,連梢繫之隄旁,隨水上下,以破囓岸浪者也。築第二重正隄,并補兩端舊隄,通長十有一里三百步。缺口正隄長四里。兩隄相接舊隄,置樁堵閉河身,長百四十五步,用土牛、草葦,梢土相兼修築,底廣三十步,修高二丈。其岸上土工修築者,長三里二百十有五步有奇,高廣不等,通高一丈五尺。補築舊隄者,長七里三百步,表裏倍薄七步,增卑六尺,計高一丈。築第三重東後隄,并接修舊隄,高廣不等,通長八里。補築凹里減水河南岸豁口四處,置樁木,草土相兼,長四十七步。


此外还有修埽的情况。我们注意到,修埽的工人有西夏故地的灵武水工,也有来自大都周边的汉族水工,可以说是集合了各地的水工来治理黄河。在黄河上治埽,是一件庞大的工程。文献中称丁夫数千人在两位水工的号子声中卷成埽,可以想见这样宏大的劳动场景,不亚于今日抗洪救灾筑成的血肉长城。今天,修埽的方法仍然保留了下来。


...作西埽者夏人,水工徵自靈武。作東埽者漢人,水工徵自近畿。其法以竹絡實以小石,每埽不等,以蒲葦綿腰索徑寸許者從鋪,廣可一二十步,長可二三十步。又以曳埽索綯徑三寸或四寸、長二百餘尺者,衡鋪之,相間。復以竹葦麻檾大繂長三百尺者爲管心索,就繫綿腰索之端於其上,以草數千束多至萬餘,匀布厚鋪於綿腰索之上,㯻而納之,丁夫數千,以足踏實。推卷稍高,卽以水工二人立其上而號於衆,衆聲力舉,用小大推梯推卷成埽。高下長短不等,大者高二丈,小者不下丈餘。又用大索四五爲接索,轉致河濱。選健丁操管心索,順埽臺立踏,或掛之臺中鐵猫大橛之上,以漸縋之下水。埽後掘地爲渠,陷管心索渠中,以散草厚覆,築之以土。其上復以土牛、雜草、小埽、梢土,多寡厚薄,先後隨宜,修疊爲埽臺。務使牽制上下,縝密堅壯,互爲掎角,埽不動摇。日力不足,火以繼之。積累既畢,復施前法卷埽,以厭先下之埽。量水淺深,制埽厚薄,疊之多至四埽而止。兩埽之間置竹絡,高二丈或三丈,圍四丈五尺,實以小石、土牛。既滿,繫以竹纜。其兩旁並埽密下大樁,就以竹絡上大竹腰索繫於樁上。東西兩埽及其中竹絡之上,以草土等物築爲埽臺,約長五十步或百步。再下埽,卽以竹索或麻索長八百尺或五百尺者一二,雜廁其餘管心索之間。俟埽入水之後,其餘管心索如前薶掛。隨以管心長索遠置五七十步之外,或鐵猫,或大樁,曳而繫之,通管束累日所下之埽,再以草土等物通修成隄。又以龍尾大埽密掛於護隄大樁,分折水勢。


图片来自网络。


石船堤是又一种修堤的方式,这是黄河水流湍急之时、难以下埽控制的一种特殊的治堤办法。


...乃入水作石船大隄。蓋由是秋八月二十九日乙巳道故河流,先所修北岸西、中剌水及截河三隄猶短,約水尚少,力未足恃。決河勢大,南北廣四百餘步,中流深三丈餘,益以秋漲,水多故河十之八。兩河争流,近故河口,水刷岸北行,河流湍激,難以下埽。且埽行或遲,恐水盡湧入決河,因淤故河,前功遂隳。


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贾鲁想到了一种治堤的方法:


魯乃精思障水入故河之方。以九月七日癸丑,逆流排大船二十七艘,前後連以大桅或長樁,用大麻索竹絙絞縛,綴爲方舟,又用大麻索竹絙周船身繳繞上下,令牢不可破,乃以鐵猫於上流硾之水中。又以竹絙絶長七八百尺者,繫兩岸大橛上,每絙或硾二舟或三舟,使不得下。船腹略鋪散草,滿貯小石,以合子板釘合之。復以埽密布合子板上,或二重,或三重,以大麻索縛之急。復縛横木三道於頭桅,皆以索維之。用竹編笆,夾以草石,立之桅前,約長丈餘,名曰水簾桅。復以木搘拄,使簾不偃仆。然後選水工便捷者,每船各二人,執斧鑿,立船首尾,岸上搥鼓爲號,鼓鳴,一時齊鑿,須臾舟穴水入,并沈遏決河。水怒溢,故河水暴增,卽重樹水簾,令後復布小埽、土牛、白闌、長梢,雜以草土等物,隨宜填垜以繼之。石船下詣實地,出水基趾漸高,復卷大埽以壓之。前船勢略定,尋用前法沈餘船,以竟後功。昏曉百刻,役夫分番任勞,無少間斷。船隄之後,草埽三道並舉,中置竹絡盛石,並埽置樁,繫纜四埽及絡,一如修北截水隄之法,第以中流水深數丈,用物之多,施功之大,數倍他隄。船隄距北岸纔三四十步,勢迫東河,流峻若自天降,深淺叵測。於是先卷下大埽約高二丈者,或四或五,始出水面。修至河口一二十步,用工尤艱。薄龍口,喧豗猛疾,勢撼埽基,陷裂欹傾,俄遠故所,觀者股栗,衆議騰沸,以爲難合,然勢不容已。魯神色不動,機解捷出,進官吏工徒十餘萬人,日加奬諭,辭旨懇至,衆皆感激赴功。十一月十一日丁巳,龍口遂合,決河絶流,故道復通。


石船堤可谓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一大创举。


对于水工,贾鲁有这样一段分析:


“水工之功視土工之功爲難,中流之功視河濱之功爲難,決河口視中流又難,北岸之功視南岸爲難。用物之效,草雖至柔,柔能狎水,水漬之生泥,泥與草併,力重如碇。然維持夾輔,纜索之功實多。”


看来自古人们认为水是至柔之物,草、泥都柔软无力的常识,在治水上要有些不同了。这一描述主要是在讲治埽,而埽这种治黄设施早在黄河灾害同样很频繁的北宋就已经出现了。


1982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元 河南江北行省图 局部 贾鲁河一带


玄之言曰:是役也,朝廷不惜重費,不吝高爵,爲民辟害。脱脱能體上意,不憚焦勞,不恤浮議,爲國拯民。(贾)魯能竭其心思智計之巧,乘其精神膽氣之壯,不惜劬瘁,不畏譏評,以報君相知人之明。宜悉書之,使職史氏者有所考證也。


治黄本来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可惜的是,元朝因为内乱、朝政腐败等原因,已经是日薄西山,而治黄最终竟成为各地百姓揭竿而起,反抗元朝腐朽统治的导火索。但是,撇开这些,单纯就治黄而言,贾鲁治河的确有其独到之处,为后世水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还要感谢欧阳玄写成了《(至正)河防记》。



30






历史地理

小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