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情人赠答诗自译简析

 拜书为师 2017-07-21

 东晋情人赠答诗自译简析

 

. 赠竺度

 

大道自无穷;天地长且久。

巨石故叵消,芥子亦难数。

人生一世间,飘若风过牅。

荣华岂不茂,日夕就彫朽。

川上有馀吟,日斜思鼓缶。

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

罗纨可饰身,华冠可耀首。

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

不道妾区区,但令君恤后!

 

自译诗:

 

大道变化自无穷,天长地久且永恒。

巨石坚硬不可碎,微微小草难数清。

人生一世匆匆过,飘如狂风卷灰尘。

青春年少风华茂,转眼凋残已黄昏。

孔子临流长感叹,日落西沉空悲吟。

娱耳清音声袅袅,佳肴美味香喷喷。

丝绸罗衣穿在身,头戴桂冠更精神。

何必削发遁空门,日日伴佛了余生?

不念贱妾区区身,怎能断后无子孙!

 

简析:

 

《高僧传》里留有一增一答的两首诗,增诗者为杨苕华,答诗者为竺僧度。

僧度本姓王,名晞,字玄宗,东莞人。少孤和母亲相依为命,他于同郡杨德镇之女苕华定亲,未及成礼,双方长辈相继亡故,遭遇到这惨痛无比的人生悲剧,竺僧度万念俱灰,遂遁入空门。苕华服丧期临满,修书并增诗与未婚夫僧度,希望僧度能回心转意,与她共谐百年之好。但僧度不为所动,在复书与答诗中表明了决绝态度。千载之后,展读此诗,仍为那少女追求幸福的勇气所感动,也为其悲剧的结局深表惋惜。僧度的决绝似乎不近人情,然而,不入佛家空门,未经岁月洗礼,很难体味僧度答诗的深邃哲理。

 

 

.答苕华

 

机运无停住,倏忽岁时过。

巨石会当竭,芥子岂云多?

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

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情歌?

布衣可暖身,谁伦饰锦罗?

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

罪福良由己,宁云已恤他!

 

自译诗:

 

万物迁转无停歇,岁月如流瞬间灭。

高山巨石终倒塌,何言众多微草芥。

滔滔江水流不息,故使孔圣临川嗟。

难道未闻荣启期,白发苍苍唱清歌?

布依族可暖我身,何管他人穿锦罗?

今生今世再潇洒,来生报应又奈何?

获罪得福概由己,有无子孙不念他!

 

附注:

 

“不问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刘向《说苑.杂言》所载:古代高士荣启期“衣鹿皮裘,鼓瑟而歌”,孔子见之,问其何乐,他回答说:“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已得为人,是一乐也。人以男为贵,吾既已得为男,是为二乐也。人生不免襁褓,吾年已九十五,是三乐也。夫贫者士之常也,死者民之终也。处常待终,当何忧乎?”

 

这个故事大意是说,孔子谐弟子游泰山,偶遇友人荣启期坐在树下,衣鹿皮裘,鼓瑟而歌,怡然自得。孔子问他,先生何以如此快乐?荣启期回答道,天地生有万物,唯人至贵,而我为人,此一乐;人有男女之别,我得以为男人,此二乐;人生有不得见日月,未离襁褓便夭折者,而我年已九十有五,身强体健,此三乐。至于贫穷疾病,乃是人生常态;死亡,乃是人生终结。处常而待终,有何不乐?

 

荣启期是真正的智者,一句“处常而待终”,浓缩了整个生命的轨迹与真谛,何等的率性而坦然!如此达观乐天视死如归的心态,尘世中人恐怕很难企及,就只有“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份了。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或许这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罢。所以,对于我辈凡夫俗子,既然不能成佛成仙,既然做不了智者,那便从现在开始,健康而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唯其如此,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的敬畏。

 

简析:

 

尽管杨苕华在增诗中苦口婆心的规劝未婚夫僧度回转世俗,共享荣华富贵和天伦之乐,但他去志已坚,决心皈依佛门,不再还俗,僧度的心志完全表现在这首诗中。

 

诗的前六句针对杨苕华增诗的上半部分而发,表明自己对变化无常的人生与斑斓多姿的世俗世界无庸留恋与执着。

 

诗的后半部分针对杨苕华诗中提出的人生理想,表述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并借古代高士荣启期的故事,表明自己安贫乐道,顺天知命,随缘而适,率性逍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