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山黄叶村

 NGC1952 2017-07-21


北京植物园内留有多处历史遗迹,其中以曹雪芹纪念馆为最。樱桃沟一带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景观给予了文学巨匠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灵感,位于正白旗村的曹雪芹纪念馆,再现了曹雪芹生活时代的河墙烟柳、小桥古槐的自然环境和曹雪芹茅椽蓬牖、绳床瓦灶著书黄叶村的生活场景,供今人纪念凭吊。



 


曹雪芹纪念馆坐落在植物园绚秋园东部的原正白旗村。1984年4月22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对外开放。它东枕金山,北傍卧佛寺,西望香炉峰,“河墙烟柳”纵贯南北。



纪念馆的建立,缘于曹雪芹著书香山的传说和正白旗村39号院题壁诗的发现。早在1963年文化部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时,一些红学家就有在香山地区建立曹雪芹纪念馆的动议。1971年4月,正白旗村39号院原住户舒成勋在粉刷墙壁时,发现内壁上有8首题壁诗。其中一首落款的“拙笔”又与据说是曹雪芹遗物的黄木书箱上的“拙笔”暗合,一些红学、曹学爱好者多方考证研究,认为正白旗39号院即为曹雪芹晚年著书《红楼梦》的故居,一时掀起了红学、曹学研究的高潮。



关于正白旗村39号院是否为曹雪芹故居,红学界一直有争议。双方观点各异,但对在西山地区建立一个系统地介绍曹雪芹家世、生平、写作环境以及《红楼梦》的研究成果及其影响的纪念馆却一致赞同。



1984年4月22日上午,曹雪芹纪念馆举行了开馆典礼。叶飞、张爱萍同志为纪念馆剪彩,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揭匾。“曹雪芹纪念馆”匾额由溥杰书写。当代著名红学家、文化界学术界知名人士、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北京市领导以及海淀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负责同志及一些群众团体的负责同志千余人参加了开馆典礼。



纪念馆范围内有清代的碉楼、河墙、古井,和保持着清代营区格局的民房等。这些遗迹与纪念馆旗下老屋的境相融合,体现了清初顺、康、雍、乾时期香山地区的驻军情况及水利建设情况和风俗民情。1982年海淀区政府把正白旗村39号院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1983年起,北京植物园对正白旗村39号院及周边景区进行了多次修缮和绿化美化建设。纪念馆于1984年4月23日开始接待游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碉楼


又叫古墩、梯子楼。曹雪芹纪念馆东北,以及北湖东西各共有三座。碉楼形似炮楼,为清代乾隆年间训练特种兵攀援作战的古建筑。



红衣大炮


1631年,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参加了铸造红衣大炮的工程。后金炮兵部队在与明朝大凌河之战中发挥了奇效。



正白旗古井


正白旗古井位于曹雪芹纪念馆北侧,井深约20米,是正白旗居民的日常饮水用井。为清代正白旗遗存下来的唯一水井,至今已有近300多年的历史。传说曹雪芹在正白旗居住时,生活饮水取自此井。



河墙烟柳


曹雪芹纪念馆西,旱河东侧,有自北向南又折而向东的一溜长条石,石中有槽,这既为输水设施“引水石渠”,当地人俗称“河墙”。这条石渠源自樱桃沟水源头,经卧佛寺、四王府广润庙,又东南至静明园(玉泉山)汇入昆明湖。现仅存正白旗约1000米一段。石渠两侧多植柳树,水畔之柳,山岚雾霭,云蒸霞蔚,故有“河墙烟柳”之称。





盛夏之时,纪念馆内绿树成荫,古香古色,既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若得空,您不妨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