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杭大运河文化宝库之船夫号子——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

 daixh3 2017-07-22

故城运河船工号子,始于元代,鼎盛于明清,直至1978年漳卫南运河断流,随着水运的废止面衰落。故城运河船工号子,无不闪烁着运河文化的风采。历经沧桑迭变的洗礼,越来越显示出其无穷的魅力,凝聚着故城运河船工们的聪明智慧,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创造的运河船工号子,显示了其浓重的地域特点和地方特色。

京杭大运河文化宝库之船夫号子——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

京杭大运河文化宝库之船夫号子——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

京杭大运河文化宝库之船夫号子——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

故城县文化馆馆长李志勇向记者介绍,自元、明、清乃至建国之初,故城县的郑口镇、故城镇(旧故城县城)、建国镇一直是商品集散码头。运河中舳舻相继,帆樯如林,受此影响,为船队服务的季节性的篙工、纤夫及搬运工均来自沿河各村庄。为了便于协作,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生活情趣,在集体劳动中逐渐形成了运河船夫号子。

几十年过去了, 运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这些年来,河水断流,河水污染, 过去的行船也没有了, 可是现在那过去的老人也八九十岁了, 如果再不抢救,彰卫南运河船工号子是无形的东西,现在想再生非常困难,运河再没有过去的那种场面了,只有现在的老人把过去的事情记忆下来,传承下来,才能够把过去的运河文化的历史记载下来,对弘扬运河的文化,运河的历史具有非常的意义。

京杭大运河文化宝库之船夫号子——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

京杭大运河文化宝库之船夫号子——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

据老船工们讲,明清两代,运河上来往船只络绎不绝,船工号子此起彼伏,打蓬、拉纤、摇橹、撑篙各种号子声响彻云宵,形成了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故城运河船工号子就是在这运河上被船工们世代传承,唱响起来的。

在运河船工号子已不复闻的今天,追根寻源及时抢救,是挖掘民间艺术,弘扬历史文化的需要,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现予以收集整理,使这支古老的艺术奇葩,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记者 李凤智 许政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