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反复叛离,为何鲜有人称其不忠信?

 霸气侧福晋 2017-07-22

    谈到三国时期刘备的性格特点,或许大伙脑海里首先涌现出的便是仁慈信义等充满正能量的词语,紧接着诸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白帝托孤等传唱千百年的故事也在无人反驳的境况下选择性地自主蔓延铺开,以完成对上述词汇的自觉佐证,从而塑造出一代仁慈信义之主的贤明形象。至于,刘备在创建蜀汉帝国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受人恩惠与反复叛离行为,世人多选择性地失明,几乎无人背后指责其为人臣不忠信,这一点,相比三姓家奴吕布来说,则何其大幸!究其缘由,个人以为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历史人物的评说,摆脱不了成王败寇铁律的左右。其创业之初虽不过是一贩履织席之辈,但其通过自身的不屑努力,结纳天下豪杰为己所用,并在每一个历史风口把握前进的方向,即便其中存在多次投机选主反复叛离的广为君子不齿的行为,但当其一朝开辟蜀汉帝王基业之时,以往所有的不齿行为,在众人的理解里,不过是创业维艰的素材罢了。

    
其次,刘备自出道起,即以中山靖王之后相称,且通过投靠曹操而一跃获得汉献帝刘皇叔名号赐封,从此,其帝室贵胄形象深入人心,并占据正统话语权地位,这相比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特权来收割实际政治资本的方式,其更能猎取普天下民众的道义支持。其最后建立蜀汉政权并登基为帝而觉名正言顺,就能很好地说明。如此大是大非问题,民众尚且以正统观念支持他,至于其创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反复叛离行为,自然脱离了忠信问题范畴了,而直接冠以远大志向以赞美。

    
再次,刘备海内英才,早已为众诸侯所知,众诸侯在其情势不容乐观之际,愿揽其归顺,不过是盗一礼贤之名耳,以便吸纳更多贤良之人为己效命。而当其真归顺时,众诸侯内心多有顾虑与猜忌,甚至最终难以容纳,刘备为了避祸而选择逃离罢了。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三国志》陈寿如是说。

    
最后,关羽、张飞,世之虎将,且一生谨遵桃园结义诺言,誓死追随刘备,早已成为忠义的典范,刘备能获得如此殊遇,自然深获世人拥夯;至于其三顾茅庐的礼贤下士、白帝托孤的深信臣子,则更是勾勒出了一代贤主的英伟形象,面对此,即便其反复叛离是君子不齿之事,世人也仅会谴责逼其叛离之人没有容人的雅量了。

    
或上述诸多缘由的存在,直接造就了刘备一代贤良帝王的形象,至于其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反复叛离行为,不过是一无人问津的大可选择性忽视的小瑕疵而已,根本达不到到忠信范畴谈论的高度,更何况用以指责成王之刘备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