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撄宁先生仙学初步

 听息 2017-07-22
  陳攖甯先生仙學初步

  研究仙學學術,雖首重師傳口訣,然並非每一位喜好此道者在初涉仙學之門就能得遇明師,故丹經道書、仙學著述亦不可不讀。特別對初學者而言,陳攖甯先生曾言,讀書窮理最為重要,不可先求法子。因為學仙最重要的,是先弄清楚他的根源。只有根源明白了,方法自然容易解決。丹

  觀古今之丹經道書、仙學著述,可謂汗牛充棟,多不勝數,然對於仙學方法上事,皆隱晦言之,明言者概不多也。且道書丹經也有諸多局限,很多著作初學者閱之也較難明瞭其要。陳攖甯先生在其《仙學必成(未定稿)》中曾言:“道書雖不可不看,卻不可盡信。有些道書,是冒名偽託的(陳攖寧按:偽託書中亦有好的材料,要自己善於甄別),根本就無價值;有些道書的作者,對於此道,並未十分透徹,竟大膽的做起道書來,貽誤後學;有些道書,別有作用,做書的意思,是要給當時少數幾個人看的,並未曾替普通人設想;有些道書故意閃爍其辭,指鹿為馬,不教人識透其中玄妙;有些道書,疊床架屋,頭上安頭,節外生枝,畫蛇添足,分明一條坦途,偏長出許多荊棘;有些道書,執著這面而攻擊那面,或是篤信那面而不信這面。”又其《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讀者須知》雲:“試看古今道書所講,大概不外乎三件事:一,鋪張玄妙;二,隱藏口訣;三,勸勉修行。若問及學人的生活環境,飲食起居,要合於哪幾個條件,才能正式做煉養工夫,倘與某種條件不合,對做工夫是否有妨礙,各家道書皆不注意到此。”正因為諸家丹經道書,多有上述之缺憾,故陳攖甯先生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與觀察認為,普通知識階級中人,若要求得仙學學術之全部,大約須費三十年光陰,尚未必能弄清楚。因為有些書看不懂,有些書又買不到,傳口訣的或一知半解,或根本不懂,罕有全部貫通者。若能有對仙學學術有經驗者指導看書,快則三年,慢則五年,就可以得到全部仙學學術的一個輪廓,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志願,並審察自己的條件和環境,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方法,下手用工,方可免誤入歧途。

  通過陳攖甯先生對丹經道書的評述,我們可以知道,初涉仙學之門者,就其最基本的讀書窮理工夫,也非易易之事。若要解決這些障礙,我們認為,學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或對研究仙學學術有所幫助。

  博覽群書

  各種書籍,都有其必然的作用,如果能相容並收,再進行分析取捨,留取書中之精粹,將有益的內容吸收,將無益的內容捨棄,既使對仙學學術的研究無有幫助,對閱讀者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亦必定會產生有益的作用。因為任何一種書籍(按:此處所謂任何一種書籍,乃指所有書籍而言,並非獨指丹經道書、仙學著述),其中必然會有一些好的內容,甚至其中止有一句話是好的,也就夠了。譬如《紅樓夢》、《西遊記》、《七真傳》、《八仙傳》等文學著作,普通多以小說視之,實則其中頗含許多與修仙學道關係密切的內容,有的是將妙訣隱於一個故事當中,有的是整部小說都在講修仙學道,須全部讀完方可明白其中妙用,有的則只有一兩句話。丹經道書,仙學著述,固存丹訣,其他類別的書籍中,亦含有修仙真詮,這個只有博覽多讀之學人,在得師傳訣後,會恍然大悟。

  相互參研

  就丹道書籍、仙學著述而言,仙家最權威的經典當屬被譽為“萬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及南宗始祖紫陽真人張伯端的《悟真篇》兩種。然《參同契》滿紙“龍虎”、“鉛汞”、“坎離”、“彼我”,即使有學問的人看了也不免頭昏腦脹,普通人看了更是不知所云。《悟真篇》文理雖稍明顯,然亦皆隱言譬喻,與字面文義相去甚遠,僅從文義去理解,也難明就裏。且此二書注家頗多,有厚此薄彼者,有相互攻訐者,有彼此調和者,有歪曲本義者,更是讓諸讀者無從下手。其他如《陰符經》、《道德經》等,莫不如是,若無明師指導,孰難讀懂。此時,讀者不妨相互參考,分類研究。將自己認為某一本書中有用的內容摘抄下來,將不能理解或有疑問的內容另行抄錄,在以後閱讀其他書的時候,對自己抄錄的內容再進行比較,將不同的論述錄原抄之下,將對以前疑問有答案的抄錄原疑問之後,再根據自己的體會與理解,進行研究比較。對不能決疑的地方,不妨姑存其說,以圖在以後的讀書過程再求答案。如此反復不已,當對學問會有一定的看法,待機緣成熟,得逢真師,一語抉破,得獲玄妙,自然路路皆通,頭頭是道。

  分別對待

  仙學著述中,古籍多深邃難懂,若論最淺顯者,莫若清代出現的黃元吉先生的《樂育堂語錄》、《道德經講義》及近代陳攖甯先生的文章。此二位先生的著述,多是因人說法,由問道者的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答復。特別是在黃元吉先生的《樂育堂語錄》及陳攖甯先生早期的答疑文章中,常會出現同一個話題不同的說法,不同的話題相同的說法;不同的問題相同的答案,相同的問題不同的答案。且對有些話題,在講述的時候,留有一定的空間,以供學人自行參悟。如陳攖甯先生《黃庭經講義》乃為王聘三先生所講,《孫不二女丹詩注》乃為呂碧城女士而作,《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是對普通學道而言,在《揚善半月刊》及《仙道月報》中的“來函答問”則因人不同而論。讀者如果不能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而一味執著於書面語言,自然難於進步,故定須分別對待。

  勤學好問

  古人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自己的不足,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學人之長,補己之短,如此人生便會日趨完滿。修仙學道,亦複如是。遇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不妨向周圍的同志請教,不要拘於年齡、相貌、身份、地位等。仙家常講“道在平常日用中”,“百姓日用而不知”。有些仙學問題,或許從身邊的事物就能得到答復,故不妨常常留意一下自己的周圍及日常生活。前人言:“世事洞明皆學問”。只要能從平常日用中有所體悟,成仙了道也就不遠了。更要時時向前輩長者,有一己之得者學習,不要有成見,不要自滿自大,瞧不起人。須知高人無處不在,或許就有你的身邊。只要常常謙虛誠懇,自然會有滿意的收穫。

  靈活運用,

  對自己從書中得到的方法,在進行實踐的時候,一定靈活。因為作書之人自己所講的方法,不一定是為大眾著想,故並非人人都能完全適合。其間會因各人的生活環境、年齡長幼、社會閱歷、身體素質、文化修養等條件的不同,產生不同的結果。適應於此者,未必就能適應於彼,反之亦然。故不可死守一法,一成不變。應根據自身的條件,進行合理的調整。遇有特殊情況,應當及時處理。要防患於未然,勿待問題發生以後再找對策,時晚矣。

  學仙入門工夫很多,然基本上都需要有一定經驗的人指導,否則容易出現弊端。唯有靜功一法,比較穩妥,絕少流弊,只要自己能掌握幾個要點,即可用工,亦無須專門的老師指導。即使無有效驗發生,對身體亦不會產生負面的作用。若論學仙好道者入門下手最佳的方法,我們比較提倡靜功。

  今之初涉煉養一途人士,每聞靜功二字,便自然與靜坐、坐禪等聯繫起來,認為靜功就一定得盤膝大坐,甚至講出很多盤腿的方法,如單盤、雙盤、自然盤、天盤、地盤、人盤等。或謂靜功就是盤膝大坐,形如枯木,心如死灰;或雲身體坐定後,外形安靜,內用意識,搬運身中,等等。我們認為,這些不免對靜坐工夫有所誤解。丹

  誠然,在古代,不少修煉之士多用盤坐方式進行修行,但並非唯有曲膝盤腿才能進入工夫的深層境界。因為在古代,人們的生活材料相對貧乏,桌椅板凳之類的生活用品又相對的少有,人們在休息的時候,每以曲膝盤腿、席地而坐為方便,既節省生活材料,又可消除疲勞。故而那時的修煉者,亦因陋就簡,多曲膝盤腿為修煉的方式。今天的生活材料日益豐富,人們在研究製造供休息所用的生活器具時,亦多以人體的生理特點,生產適合生理需要、舒適且能解除疲勞的休息用品,較之古代,有如天壤。是故,今日用工之士,已無須墨守成規,依然死守古人之法。並且,根據科學研究資料及我們的長期觀察得知,一個人如果長期的曲膝盤腿而坐,將會影響膝關節的正常生理功能,甚至於產生疾患,一些修煉家極力宣導的雙盤坐法(即五心朝天式坐法)尤甚。

  練丹書中所謂的靜坐,雖含有坐功在內,但主要側重於靜。而且坐的本義,也非今天人們所謂的坐,《說文解字》雲:“坐,止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止,下基也,引伸為住、止,引伸為席地而坐。”由此可見,靜坐不應只看作坐,更應理解為靜。靜功工夫,也不一定要從曲膝盤腿中得來,歷史上的陳摶老祖從睡功成就,北七真之一王玉陽真人從站功得益,就是很好的例子。丹

  陳攖甯先生將靜功的修煉方法分作三步,即:第一步,身體不動;第二步,念頭不動;第三步,把自己身體忘記,不知道有我。

  開始做工夫的時候,不拘坐臥,唯周身要放鬆,不能有絲毫拘束,也不要有局部的緊張,自己要感覺到十分的舒適。這樣,做到恰到好處時,心中不會有厭煩情緒,身體亦無不適之感。靜功的原則,以身心二者完全休息為要義,用工的姿式並不重要,盤腿坐可,垂腿坐也可,側臥、仰臥、站立皆無不可。然須注意者,在坐功的時候,身體自腰以上,要正直,不要彎曲,也不要使用僵勁;四面要淩空,不要有倚靠。做臥功的時候,若有睡意,則任他睡去,不必搬弄各種花樣,強打精神,謂為克睡魔;若到半夜自然而醒不欲再睡時,可起床做坐功,或繼續用臥功,直至睡欲又來,再任其睡去。如此久久,睡魔不克而自克。(前人言:初修臥功,有睡無定;久習之,有定無睡。是故初下手者,於煉功中進入睡境,並無不妥。)在用站功(或站樁,或隨意站立)做工夫時,宜在風和日麗之天,花草紛繁之所,小立片刻,身體宜直而不僵,兩腳要站穩,不要立于懸崖邊等地,以防工夫做到恰到好處時,精神一恍惚,筋骨一鬆弛,不免有傾跌之虞。故站著做靜功的時候,最好雙手扶在樹上或欄杆上面。這是靜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比較容易做到的一步。

  丹道,修道,道书,秘笈,仙学,内丹,道藏,金丹,养生,电子书,参同,悟真,女丹,南派,北派,方壶,西派  若要做到念頭不動,就相對的要困難一些。因為人的念頭刹那而變,忽生忽滅,不易安靜,仙家謂此念為雜念。因為他對修煉之道頗有妨害,故初下手用工,要先掃除此念。對初入仙學之門者而言,在靜功遇到雜念紛擾時,最好先不要去管他,只要身體不動,經他雜念急起急落、思前想後,等到靜止不動半個多鐘頭之後,雜念自然就慢慢的平息下去了。有時在做靜功的過程中,猛然一覺,雜念全消,這也是常有的事,用不著刻意的去制止。陳攖甯先生在《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讀者須知》,曾提綱挈領地拈出四句口訣:“神不外馳氣自定”,“混合為一複忘一”,“專氣致柔神久留”,“元和內運即成真”。此四句用在靜功工夫上,亦比較貼切(此四句的解釋詳見《仙學指南》一書)。

  以上幾點是講念頭上的工夫,即如何做到念頭不動。至於把自己身體忘掉,不知道有我,這則是功夫深淺的問題。初學者如能依照靜功的方法做去,自然會有成功的時候。

  陳攖甯先生所提倡的靜功三步法,應是一氣呵成的,並不是強分段落的。我們只所以要分開來,是為了便讀者的理解,並不是在做工夫的時候有段落層次。然初學者未必一開始就能將三步工夫貫穿起,故我們認為,只要抱著循序漸進的態度,慢慢就會成功。

  另外,在做靜功工夫的時候,環境宜清靜,不要太喧鬧;空氣一定要新鮮,不要有其他穢濁的氣味;光線不宜太明亮,太暗亦不合適,最好能陰陽調和,勿使偏勝;飲食調味不宜過濃,要比平常所吃慣的口味稍淡一些,還要注意飲食衛生。至於專門的修煉者,飲食起居、修煉環境等都有特別的要求,此處且不多言。初學者能注意到這幾點亦足矣。

  清代薛雪在補注《內經知要》一書中雲:不根於虛靜者,即是邪術;不歸於簡易者,即是旁門。我們所提倡的靜功,雖然沒有諸多的花樣,但經我們長時間的觀察,在養生延齡中,確具效果,今介紹大家,以供求入門下手之法的初學之士參考(至於靜功養生意義的科學研究,我們在《陳攖寧仙學的科學性》一文中將有詳論,此不贅述)。

  常有朋友諮詢,修仙學道初開始做什麼功夫最宜?在修煉中如何調整自己的呼吸?如何才能達到胎息的境界?等等。對於最開始做什麼功夫,我們在《入門靜功》一文中略有談及。然而,受“修煉須意守”這種固有習慣的影響,很多人認為,靜功不依不守,做起來使人覺得無著落。在這裏,我們就從呼吸及意守來談一談,供仙學養生愛好者參考。

  《真空煉形法》雲:“夫人之未生之先,一呼一吸通於母;既生之後,一呼一吸通於天。天人一氣,聯屬流通,相吞相吐,如扯鋸焉。天與之,我能取之,得其氣,氣盛而生也;天與之,天複取之,失其氣,氣絕而死也。”這段話告訴人們:

  人在娘胎裏未出世之前,他的呼吸與母親是相通的;等出生之後,呼吸開始與自然相接。人與自然中的空氣相互流通,你吞我吐。跟拉大鋸一樣。大自然的空氣中有益人體的部分,如果能被人攝取利用,那麼人的氣足神滿,則可以延長生命的時限。相反,如果大自然的空氣中有益人體的部分,不能被人利用,並且人們如果不善於調整自身的呼吸,任其雜亂,那麼人終會因真氣的不足而縮短生命的期限。

  當嬰兒在母胎中的時候,僅有胎息,鼻子是不會呼吸的。等到了出生以後,哇地大哭一聲,外界空氣乘隙從口鼻而進入體內,於是後天的口鼻呼吸便替代嬰兒在母胎中的胎呼吸,始成為操縱人體生命的機關。

  開始的時候,人吸入的氣相對要長一些,呼出的氣相對要短一些,正因為這樣,人的身體便會日益健壯;等到了青年時,人的呼吸漸漸長短平均,身體的發育從此停止不前;等到了中年以後,呼出的氣便會慢慢變長,而吸入的氣日益變短,身體隨之日漸衰老;到了臨終的時候,人僅有呼出的氣,而無吸入的氣,人便會立刻死亡,不能有稍微的延長。由此可見,呼吸乃人類肉體最重要之機關。

  古人有雲:食氣者神明而壽,食谷者智慧而天。而普通之人,只知以口食五穀雜糧,而不知用鼻子服食自然界中之生氣,雖然每天亦是呼吸不停,但這些呼吸,粗而短。

  不能細而長,急而短,不能緩而深,實為養生長壽之大障礙。

  仙家修煉,貴逆不貴順,要將普通雜亂無章的呼吸,調整為有規律的利於人體長壽長生的呼吸,以至返歸於嬰兒在母胎中不用口鼻呼吸的“胎息”。只有這樣,人的生命才有保障。所以,歷代修煉家下手之初,都將鍛煉呼吸作為首務。

  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鍛煉呼吸的方法比較多,有調息法、閉息法、數息法、深呼吸法、逆呼吸法、腹式呼吸法以及利用守竅法鍛煉呼吸法等等。方法雖多,它的目的無非是通過後天的鍛煉,奪回先天之造化,以至於返還到嬰兒處胎之時脈住息停、鼻不呼吸的“胎息”境界。

  然而這些方法,太嫌執著,不合于先天無為之道,並且還多有弊端。做得好時,自然有益於身體,若做得不好,反而於人無益。再者,這些方法要達到胎息的境界,大多數是不可能的。

  仙家修煉,貴在以神馭氣,使神入氣中,氣包神外,打成一片,結成一團。如此,則呼吸歸根,不至於散漫。

  先師陳攖甯先生曾以“莊子心齋法”為依據,總結出一套“聽呼吸”的方法。這個方法雖然易於實行,但也有些許流弊。如果心思呆板的人依法修持,仍免不了出現問題。是故,愚根據歷代以來前輩高真的經驗,結合自己多年的親身體會,在先師“聽呼吸法”基礎上,總結了一套“聽皮膚”的法門。

  即修煉者不拘坐臥,全身放鬆,不空不松,微微將念頭放在全身的皮膚及毛孔,聽皮膚毛孔的開闔。皮膚毛孔之開闔,用耳朵本來是聽不見的,但將意識放在全身的皮膚毛孔,圓滿似太極拳中的渾身棚勁,則自然會感覺到皮膚是在一開一闔,一呼一吸。如此久之,呼吸之息氤氳佈滿於全身,一開一闔,遍身毛竅與之相應,而鼻中反而感覺不到氣的出入,直至呼吸全止,開闔俱終,脈停息住(即內家拳中所謂不能吞不能吐),類似人氣絕了的樣子。這種現象就是古代仙家所說的未死先學死。這個暫時的死能由自己作主,然後長久的生,方能由自己作主。此時外表雖如死人,無呼無吸,脈搏若有若無,而其生理上已起了微妙的變化,非但比較其死人絕不相同,即比較普通的活人亦大大兩樣。到了這個時候,胎息自然成功,離入定出神之期也就不遠了。

  先師陳攖甯先生曾講過:今之從事於靜功者常雲,不調息便罷,愈調息則愈覺得氣急,這些都是犯了以心逐氣之病。而我們所用的“聽皮膚”之法,則無此弊端。這個“聽皮膚”的方法,比其他鍛煉呼吸的方法較為方便,而且絕無流弊。

  只要修煉者能按照我們的方法去做,自然就能達到胎息的境界。退一步說,即使不能達到胎息境界,祛除疾病,延年益壽亦綽綽有餘。

  再退而言之,即便是毫無效驗,也不會有什麼弊端。

  我們認為,只要依法去做,就會有效驗。只要堅持,自然能達到胎息的境界。只要按照這個方法去做,延年益壽,甚至長生成仙,都應該是必然的結果。關鍵是,很多人都懶惰,不肯做,也沒有決心去實踐。只要有決心實踐,那就應立刻行動起來。這可是自己的性命大事,且莫等待觀望。自己因緣自己了,別人是無法幫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