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代青龙纽汉篆“天弼库之印” 道教金印赏析

 国民一员 2017-07-23

 辽代青龙纽汉篆“天弼库之印” <wbr> <wbr>道教金印赏析


辽代青龙纽汉篆“天弼库之印” <wbr> <wbr>道教金印赏析

辽代青龙纽汉篆“天弼库之印” <wbr> <wbr>道教金印赏析

辽代青龙纽汉篆“天弼库之印” <wbr> <wbr>道教金印赏析

拙文《辽代玄武纽汉篆“任西侯印”道教金印赏析》在本博发表后,立即有藏友告知他处收藏有和玄武纽印一起出土的一枚青龙纽金印,以前一直不知道它的性质,仅知道它是很早以前辽墓出土的一方金印。很快发来了照片,并告知了确切的数据,希望笔者能给考证之。

朋友的信任让我感动,金印的美伦美奂让我震撼,它进一步证实了我的推断,此印必有四枚,必合四灵之数。让我没想到的是这金印竟这样大重,因为玄武印笔者是仅凭回忆估摸的形制数据,肯定和实际有些差距,但没想到差距会这么大。更没想到的是如此大重的四枚金印真就同出于一座辽墓,这墓的主人地位等级会怎样高?想想不由得吓得我一身冷汗,这只有皇帝之墓才能有的规格啊。这四枚四灵纽金印必定是辽代某位皇帝陵墓镇墓的道教法印。

这是辽代哪位皇帝呢?从《辽史》记载看,契丹历代帝后都非常崇奉道教,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道教在唐朝地位崇高,唐朝皇帝奉道教始祖老子李聃为李氏始祖,所以道教在唐朝既是国教又是家教,崇奉极致。唐朝对契丹几百年里,又打又拉,又恨又怕,极尽胡罗卜加大棒政策。从大贺氏到遥辇氏,三百年中几十个契丹君长被赐国姓,也就是说三耶律中至少有二耶律曾和李唐一样,尊奉道教始祖老子李聃为自己的老祖宗。

辽皇族始祖涅里虽不知被没被李唐赐过国姓,但从他曾被唐任命为松漠都督一职分析,赐予了国姓是必然的。因为终唐一代的松漠都督没被赐予国姓的契丹可汗根本就不存在。尽管李俨编写《辽朝实录》可能进行了削刪,但公元645前松漠都督必赐国姓的史实是不会错的。契丹人处处尊唐,奉道,与契丹认同自己也是李聃子孙这个原因,应有很大关系。

其次契丹人信奉的萨满教天生就和道教魂魄同躯,血脉相通,无论仪轨,教义都很相近或相似。道教在辽境内有很好的亲和力,所以流布极广,影响极大。因为辽代早期自太祖始是利用宗教,改造宗教,为巩固皇权制造舆论,进行自我造神运动。所以那时不会让宗教权力超过皇权。辽代中期自景宗始皇权稳固了,嫡长世袭制得以巩固,此时道教、佛教、萨满教的任务都改为了教化臣民,巩固政权,神权被抬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利用宗教成了信奉宗教。后期佛教占了上风,佞佛成了主流。根据以上分析,此位能用四枚至少6000克重道教金印殉葬的皇帝非辽圣宗莫属。

《契丹国志》记圣宗“至于道释二教,皆洞其旨”,其弟齐王耶律隆裕“少時慕道,見道士則喜。後為東京留守,崇建宮觀,備極輝麗,東西兩廊,中建正殿,接連數百間。又別置道院,延接道流,誦經宣醮,用素饌薦獻,中京往往化之。”儿子辽兴宗也受其传染,对道教颇为耽迷,命后妃易衣為女道士。圣宗时辽经济已届全盛,完全有能力以如此大重的金印殉葬。所以可以肯定此四枚“四灵纽”金印,必定出自庆云山辽圣宗陵。

庆陵辽圣宗陵也称东陵。公元1020年,金兵攻占了上京后,挖开了庆陵东、中、西三陵,把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三位皇帝及皇后的尸体拖出来鞭尸戳体,最后又将皇陵内的随葬珍宝进行了一次大洗劫。如今,金兵洗劫辽庆陵时挖掘的大盗坑仍然留在那里,改朝换代以后,辽庆陵成了无人看管的废弃陵园,随即又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盗墓狂潮。3个皇陵和几百座陪葬墓全部被盗。近千年来辽墓被盗文物除了一部分流失海外,大多数还隐匿在民间珍藏在收藏家手中。如今显世的辽圣宗墓中的四枚四灵纽印,应就是见证。对这些流散在民间几百年的辽金元文物如何保护?是文物部门早就应该研究的问题了。是解禁,是打击?是关乎这些文物是重生是湮灭的大事,盼文物部门尽快拿出可靠的保护措施,挽救这些辽金文物。

青龙纽金印本身的富丽堂皇,现身说法地证明了,它的皇家御用身份。材质,含金量高达近90%的纯金铸制,重达1500余克。青龙纽与印台,在铸造印坯后完全以手工雕就。高65毫米,宽48毫米,厚46毫米的青龙纽,就是辽代当时雕工精细,技法纯熟的一座立体黄金雕像,作者抓住了辽龙凶猛英武雄伟的特点,突出了龙头夸张的大嘴,巨大的龙眼,硕大龙鼻,组成一颗怪异凶猛巨大无比的头,配合富有弹性绻团的身躯和巨爪,用圆雕、透雕、浮雕等多种艺术手法把青龙纽雕成了一个浑身充满神力,碰一下可能就会腾空而起神灵龙神。

印台为二层台,纽台为45毫米x45毫米,高约4毫米;印台为55毫米x55毫米,高约20毫米,印台四侧立面2毫米边框内,錾刻的珍珠地上各阳刻了一枝有两朵花的寓义富贵永远的缠枝牡丹。印文为玉箸篆体汉文“天弼库之印”(左上-左下-右上-右中-右下)五字,印文打破了左右平衡上下对衬的印文分栏的规矩,不但刻成了左二右三的布局,而且把左下“弼”字放大到左侧3/5大,把“天”字缩为2/5大小。结果左“弼”字,与右侧“之印”二字面积相近,再次达到左右平衡上下对衬的完美和谐。印文笔画雕得粗细匀称富有刚性,字口字根底子都清理得一丝不苟,确系御匠手法非一般辽印工艺可比。

“天弼库之印”印文中的“弼”字,是个唐辽时期的俗字,所有当代字词典皆无载,仅在敦煌抄经中有个近似的,在所有“弓”旁字中,仅“弼”字与其相似。综合辽史辽圣宗尊号“天辅皇帝”及字书中情况,笔者觉得把其定为辅弼之弼应是正确的。对错只能待以后验证之。“天弼库之印”的文意,字面之义就是管理辅弼死者升天物资仓库之印。这是一枚道教的法印,是道教重要的法器之一。它是因为宗教法事活动的需要,遵照道教信仰中重要道经的内容而刻造的印章,象征着天界、地界、冥界中的神仙的权力和威严,系模仿人间社会中古代封建帝王玉玺和官府公印而成。通常以金属、玉、石和木制作镌成,用以上章申表、发书遣文、召役鬼神、通圣达灵、等等。法印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权力和地位,一般以四枚为一套。如《史记"孝武本纪》载方士栾大进见武帝,武帝拜其为五利将军,得四金印,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印。今圣宗墓中“四灵纽”四金印,应即是承继汉代道教故事而来。

“天弼库”收贮的物资是什么呢?是每年后代子孙贡献的物资。《契丹国志》“岁时杂记”载契丹人在“小春”这日(十月十五月)要“烧甲”“寄库”。“十月内,五京进纸造小衣甲并枪刀器械各一万副。十五日一时推垛,国主与押番臣寮望木叶山葬太祖(应为历代死去皇帝,特别是祖父,父亲)处。奠酒拜,用番字书状一纸,同焚烧奏木叶山神,云'寄库’。北呼此时为'戴辢’,汉人译云'戴’是'烧’, '辢’是'甲’。上面记得虽然是给辽太祖的“升天库”寄得库,烧得甲。兴宗、道宗给他父皇,祖皇,“寄库”也应大体相同。

辽圣宗墓中道教“天弼库之印”金印的发现意义重大,它弥补了辽代丧葬制度中皇帝丧葬制度的的缺失,以实物证实了辽代道教的兴盛和重要地位。用自身的精美大气的造型完美的工艺再现了契丹文明美术造型艺术的发达,为中国雕塑美术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四枚金印已有两枚现身,何时另两枚再来团聚,那将是辽代文物史上最辉煌的事情,我真诚地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泉痴山人2013-1-5日于京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