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砂壶出水孔哪个最容易堵,你会纠结选择吗?

 秦岭之尖 2017-07-23

紫砂壶是泡茶利器,然而泡茶的过程中,总有些意外让美好打了折扣。于紫砂壶而言,最大的意外就是——出水口被堵住了!那如何才能避免出水口被堵住?


紫砂壶出水孔的发展

首先,我们研究一下最基础的硬件——紫砂壶的出水孔。紫砂壶嘴的出水孔,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出水畅与不畅,出水孔至关重要。紫砂壶的出水口孔有三种形式:独孔;网孔;球孔。从各种冲泡实验来说,三种孔型在出汤时好用的程度是:球孔>网孔>独孔。


独孔

紫砂壶出水孔,是随着茶叶的焙制方法的发展和饮茶习俗的变化而变化的。明清时期,紫砂壶为独孔,极易被茶叶堵塞,但最迟在晚明时,已有个别紫砂壶出水孔为钱形孔,但不知为什么没有普及开来。直到晚清,紫砂壶出水孔,才流行改作多孔。所以在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之间,独孔和网孔(多孔)是并存的。

网孔

直到“文革”时,有批紫砂壶外销至日本,这批外销壶里,出水孔设计为半球形网孔。因为它能有效的防止茶叶堵住壶口,保证了出水流畅。

球孔是近代才新出现的,又突然间“火爆”的一种出水形式。在淘宝的很多几十元紫砂壶上都有,所以,演变为很多人看到球孔就觉得有比较垃圾,对球孔有一种“避而远之”的态度。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球孔


据说,早期紫砂壶的出水孔也是有讲究的,不同性别的工艺师,奇数和偶数都有要求。不过如今,出水孔基本是根据壶型、制壶老师个人习惯去做,只要做得利落工整,也没那么多死板的讲究了。



那么出水孔数量与壶的出水好不好有没有直接关系?

壶的出水孔数与出水效果没什么直接的关系,以出水孔数作为判断壶的出水效果的观点是错误的。

壶的出水效果取决于四个因素:

1、水压。

水压取决于倒水时壶里水的压力。出水位置与壶内水平面的位置差越大,水压越大,出水也就越好。很显然,壶流根部越低,出水效果越好,比如子冶石瓢。

2、气压。

气压取决于壶钮位置的气孔。气孔过细,倒水时空气流入受到限制,影响气压,也会影响出水效果。

3、水动力。

水动力取决于流的形状。流的弯多,则水动力减损大,出水也相对弱。

4、出水量。

壶嘴粗,出水量就大,这点很好理解。

因此,在众多壶款中,景舟石瓢的出水是最好的,因为景舟石瓢款以上四个因素的综合得分最高,其次,是子冶石瓢以及类似子冶石瓢的壶款构造。

除去以上四个因素(也就是说视以上四个变量为不变量),这里说一下出水孔数与出水效果。


清以前的古代,壶一般是独孔,这完全是因为工具的限制。以前没有金属工具,特别是挖孔,需要更为精致、硬度较高的工具,而古代做壶,一般都是竹子的,这使得开孔成为比较难的事情。而现代,金属工具出现,壶也因此做的精致了(这可以作为鉴别老壶的一个根据)。


独孔因为容易被茶叶堵塞,所以壶流增加滤网的功能是一个很实际的需求。但滤网会减少壶的有效出水面积,所以现代又有了球孔的工艺方法。


显而易见,壶的出水效果并不决定于壶流的出水孔数,而是决定于壶流有效出水面积以及壶型影响等。

如何才能避免出水口被堵住?

构造弄清楚了,为了防止出水口被堵,选购紫砂壶时尽量选择球孔的紫砂壶,就一了百了了。那么,这样是不是在说早期的壶就不要用了,或者完全不好用了呢?不是这样的。

很多名家壶从工艺、泥料、设计上来讲都非常不错。只是因为独孔,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动作特别粗放,茶叶就很容易进入流口,出水立即就会中断或者不流畅。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反思自己有没有作出配合这种茶具的动作。是不是在出汤的过程中,动作不是稳稳的循序渐进?比如,提起紫砂壶,突然就把壶身立起来了,这时候,茶叶会一下子堆到壶口处,壶口必然被堵。

一出水就把壶立起来,茶叶就容易堆在壶口,所以紫砂壶口很快就堵住了,直接造成出水不顺。然而,为了把茶汤出尽,紫砂壶也是需要作出立起来这个动作的。有没有办法可以让茶叶不堵到壶口?办法是有的,还是那句话:壶友们要作出配合这种茶具的动作即可。

使用独孔或网孔紫砂壶时,尤其是冲泡细嫩的茶叶之时,先调整心态,一定不能操之过急。动作要平稳,缓缓倒出茶汤,渐渐把壶身立起,把茶汤倒干净。如果能保持一种相对平稳的操作方式,那么当出完水之后,茶叶应该还是服服帖帖的在壶底,而不是堆在壶口。

当我们起手就很平稳,出汤的过程中也能保持平顺,茶叶就会很服帖的在壶底,壶口边就没什么茶叶了,那么出水也就可以比较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