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嘴、把和钮,制壶者通常称其为似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丝毫不能大意。 紫砂壶的壶流常见的有四种样式:直流、一弯流、二弯流、三弯流。 ▽ 直流 直流,笔直刚挺,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形是石瓢壶,我们常见的石瓢壶基本上都是直流嘴,这也是如今石瓢的一大特点。 特点:直流嘴的优势,便是出水爽利。其出水路径最短,比较有力,出汤快,不易闷茶。 ▽ 一弯流 特点:一弯流常见于仿古壶,出水也是非常好的,在造型上更突出线条的转折感,可谓美观与实用兼具。 ▽ 二弯流 壶嘴根底部较大,出水畅快,用于一般紫砂壶。 特点:二弯流的出水是抛物线的走势,出水的线条极为好看,流根部更靠下,水压更大,也有利于壶的出水。 ▽ 三弯流 三弯流常见于一些高身筒的紫砂壶,配以三弯流更能体现出高身筒紫砂壶的线条。 特点:因为茶汤要经过蜿蜒曲折的三弯,比较容易控制水量出水,在大品量的壶上会更凸显这一特点。 壶友在考虑壶嘴弯流的同时,也会注意壶嘴出水孔的设计,紫砂壶的出水孔分为以下三类:独孔、网孔、球孔,各有特点。 ▽ 独孔 独孔最早出现于明清时期,常见于仿古器形与小容量的壶形。独孔孔眼给水流提供了最大的出水通道,出水有力。 清以前的古壶一般是独孔,这完全是因为工具的限制,以前没有金属工具,特别是挖孔,需要更为精致、硬度较高的工具。 直到晚清,紫砂壶出水孔,才流行改作多孔。“文革”时,有批紫砂壶外销至日本,这批外销壶里,出水孔设计为半球形网孔。这样泡片茶时,可避免茶叶堵塞。 ▽ 网孔 网孔是时下最常见的出水孔之一,因其孔眼数量不同,分七孔、九孔、十四孔等多种。因为孔眼多,能过滤大部分的茶叶,保证出水顺畅。 ▽ 球孔 球孔是近代才新出现的一种出水形式。20世纪70年代,由于外销日本的特定要求,曾生产了一批球孔的茶壶,即在壶身装流部位的内壁粘上一个布满小孔的半球。 细密的滤孔和凸起的球面,可更好地过滤茶叶、且能保证充足的水流面积。但由于半球体的结构限制,清洗难度较其他两种形式大。 紫砂壶出水,除了壶流形状和壶孔,还要考虑到以下五个因素。 1.水压 水压取决于倒水时壶里水的压力。根据物理学知识可知:壶流根部越低,其与壶内水平面的位置差越大,水压越大。 因此像子冶石瓢这类,流根比较低的壶,一般出水都很好。 2.气压 气压取决于壶钮位置的气孔。气孔过细,倒水时空气流入受到限制,影响气压,也会影响出水效果。 3.水动力 水动力取决于流的形状。流的弯多,则水动力减损大,出水也相对弱。 4.出水量 壶嘴粗,出水量就大,这点很好理解。 5.茶叶 一般来说,球孔壶适合喝铁观音,叶大梗少,不易堵塞;网孔适合普洱黑茶类带梗的发酵茶。 每个人喜欢的壶流是不同的,对于如何选择,还要看各自喜好。 此外,拆解壶的形体搭配,不能只拿壶嘴列出来说,因为壶、流、把的搭配无论如何是不能脱离整体的,壶流及出水情况也要从整体来确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