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艺术史:19世纪德国美术【63】

 RK588 2017-07-23



    19世纪,德国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结束了长期的领土分裂与专制制度的小国割据,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从而由19世纪上半叶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在政治、经济、精神生活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革也给美术界带来了变化。以前艺术家主要是接受订件而服务于封建贵族、权贵与教会。这时艺术家开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进行创作,为了组织展览,使更多的观众认识自己,给作品寻找更多的销路,以及为了加强艺术家之间的联系,自18世纪末开始至1840年,在28个德国城市成立了艺术家协会。同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立了一些艺术博物馆,各邦国君主的艺术收藏也开始对公众开放,较为广泛的观众有了机会接触艺术品,提高了艺术鉴赏力。总之,资产阶级的艺术家协会、艺术博物馆与展览会、艺术评论都起到了传播与介绍艺术的作用,因而艺术成了一种大众的事业。


  大变革时代的种种冲击、一系列改革与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使得德国19世纪的艺术家思想十分活跃,各种风格流派彼此共存、相互竞争、继而迅速更新。


  在19世纪前半叶德国绘画艺术中,浪漫主义流派占主导地位,可将其视为典型的德国流派,德国艺术家在浪漫主义绘画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从他们表现的题材与采用的艺术手法方面进行探讨,又可以分为早期浪漫主义风景画拿撒勒派。前者是以绘画大师卡斯帕尔·达维德(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为代表。他与英国著名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特纳一起成为风景画的新道路开拓者,他描绘的风景决不是面对大自然景物的单纯模仿,而是将自然的真实写照与艺术家内心的主观感受融为一体,有时甚至赋予描绘对象以一种抽象的寓意与象征意义。


1808年圣诞节,弗里德里希公开展出了他的代表作《台岑祭坛画/山上的十字架》,可以将此作品视为他的创作风格的宣言书,立即引起了保守派的公开指责,掀起了一场保守派与坚持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的革新派之间的论争,最后以弗里德里希的胜利告终。


《台岑祭坛画》画中描绘的那片风景,那从危崖的十字架上升起的神秘光线,已全然是一派人间的气象,这件作品固然也与宗教信仰有关,但更与艺术家对信仰的理解和直观感受有关。他借用基督的死亡与复活的名义,大刀阔斧地修改自然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仿佛回复到了中世纪时代艺术的装饰性效果,并在无形中提示了一条侧重想象与冥想的艺术道路。

画中描绘了一个处于远方陡峭突兀的峰顶,上面山石交错。郁郁苍苍的松树长满了上坡,这些松树都不是很大,但是立身山崖,都显得很有风骨。在山石之间高高竖立着一个十字架,上面是殉难的耶稣像。三束圣光从山崖下方横空升起,成扇面形射向无尽的苍穹,把画面神圣、肃穆和庄重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深远的天空中布满了浓密的褐红、淡红色云彩,使画面显得辽远而空灵。画面中的景物比例相对较小,给人以空旷之感,孤峰之上的耶稣殉难像在这种景物、山势的衬托下,显得特别庄严、崇高、伟大,也把耶稣在人世的孤独和天上人间使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传统的风景画家中,没有一个人像弗里德里希这样把耶稣置身于这样的风景之中,这其中必定包含着画家本人的某种信仰或人生哲学,有一种很深的宗教自省意味。也仿佛是要用纪念碑式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灵上竖起拯救世人的爱的丰碑。西方美术史家认为,弗里德里希的这幅画,表明了他是西方宗教画兴起以来第一个通过绘画把基督送回自然中去,强调大自然的神性战胜人性的画家。画家还为这幅画设计了精美的画框,画框的上方雕刻着五个飞舞的天使,姿态可爱、形象逼真。左右两边是古希腊式的圆形柱子,把画面衬托得壮重、威严。下面的底座左侧雕刻着一把沉甸甸的麦穗,右侧是果实累累的葡萄枝,这是制作圣餐的食物。中间是一个金光四射的眼睛,是上帝之眼的象征,表示着上帝时刻观望着人世间的善恶。通过优美、精致的画框,仿佛打通了上帝和世人、天上和人间沟通的渠道,作为祈祷用的祭坛画,这幅画确实是极为成功的,有很强的感染力。弗里德里希在欧洲绘画和精神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把风景画赋予了神秘的象征和暗示寓意,并加入画家的感情色彩,从而超越了纯粹的风景画意义。而他的画作中所透露出的宗教情怀散发着感人至深的力量,正如画家说的那样:“闭上肉体之眼,那么你将会首先用精神之眼看到图景。这将给你在黑暗中看到的世界带来光明,并从外表感染心灵。”

《台岑祭坛画》


弗里德里希的创作多出自冥想,带有冷寂虚幻的情味和神秘的宗教气息。代表作品有《登高远望》1818、《海洋上的月亮初升/月出的海边》1822、《两人观月》1836等。

《海边的和尚》1809年


《登高远望》


《月出的海边》


《孤独的树/晨光中村庄之景》1822年


《两人观月》铅笔, 乌贼墨



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位著名艺术家是菲利普·奥托·龙格(朗格philipp otto runge,1777—1810),他追求一个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与当代的需要相适应的现代艺术。他画的风景蕴藏着新的生命力,还画了不少亲属肖像。


《胡森贝克家的孩子们》1806年


《宝琳和她两岁的儿子龙格》1807年


1807年朗格建立起了彩色球的观念。1808年,他进行了颜色混色实验。1809年,朗格完成了《色球》的手稿,随后出版发行。

《色球》铜刻



    其他早期浪漫主义的重要艺术家还有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Carl Gustav Carus,1798—1869)、约翰·克里斯蒂安·克劳森·达尔(  AJohan Christian Claussen Dahl,1788—1857)、卡尔·布莱兴(Karl Blechen,1798—1840)等人。


    浪漫主义的另一派称为''拿撒勒派'',一些志同道合的成员们一起住在修道院里,被人们称为“拿撒勒运动”,是浪漫主义的宗教画家们,他们的箴言是努力和真诚地工作,神圣地生活,他们认为古典的画作都是异教徒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是虚假的。他们的作品追求细致的轮廓,再在上面添加光线和颜色,不追求作品生动迷人,而是要表现动机的完美和清晰。代表画家有彼得·冯·柯尔内里乌斯(Peter von Cornelius,1783—1867)、约翰·弗里德里希·奥韦尔贝克(Friedrich Overbeck,1789—1869)、威廉·沙多夫(Wil  -helm Schadow,1788—1862)等人。他们的作品多以宗教故事、神话为题材,有明显的复古倾向。


    约翰·弗里德里希·奥韦尔贝克(JohannFriedrich Overbeck,1789—1869)是这个运动的主要动力,他不仅作画还作诗,生活艰苦,依靠一些朋友的接济。1813年,他皈依了罗马天主教,他认为这样他的艺术也接受了洗礼。当时有一位普鲁士大使在意大利买了房子,聘请他去装饰壁画,他给画了圣经中的故事《七年饥荒》《约瑟夫被他的兄弟们出卖》,完成于1818年。1830年,他又完成了为马西诺亲王花园房子的装饰壁画。奥韦尔贝克和他的朋友们恢复了已经很长时间被遗忘的壁画传统,他也创作了许多油画,每幅画都倾注了极大的宗教热情,经过仔细的研究,颜色都经过严格的控制,干燥而节省。奥韦尔贝克还经常写诗歌、散文和大量的书信,他的作品辞藻丰富但乏味,和他的画作一样,有些病态,说教性强,像是对他的宗教强热的宣传工具,他的生活也是一样,喜好祈祷的孤独和磨练,将这些反映到他的作品中。1852年他创作了40幅关于福音书的版画,1857年他创作了14幅关于耶稣受难的水彩画,1861年,创作了7幅圣餐的版画,他曾说:“艺术对于我来说,如同大卫的竖琴,因此我渴望赞美诗在任何时候都能发出歌颂主的声音。”

《意大利和德意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