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能繁多的清宫火盆

 RK588 2017-07-24

火盆在清代宫廷深受喜欢,不仅是因为其实用和美观兼备的特点,更多的是先祖赋予火盆的功用。笔者这里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结合古画中的火盆,对火盆的由来、功用、火盆管理、摆放与使用及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火盆来略探其内涵。

 

火盆的由来

 

火盆,铜制或铁制、陶制的圆盆,内放煤或炭火,可取暖。据《关东地窨子考》一书记载分析,火盆最早出现在吉林长白山一带。火盆最早的由来及其制作时间,笔者尚未查到更为详细的史料记载。只能从考古发掘实物来分析火盆的由来情况,如1989年7月,发掘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赵甸子遗址时,在一处房址内,发现两个形状不一的火盆,一个较浅,盆底已缺,一个较深,小平底。火盆制成年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此青铜火盆应该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火盆。

 

随着时代的进步,清宫火盆变得更为精致,器形也基本固定,用途也更为广泛。从院藏实物及清绘画可以看出,到了清,宫廷用火盆器型基本为方形、圆形;有的带罩;一般为铜质、铜胎珐琅制成。此时的火盆功能也不仅仅是取暖,还要用于:除夕时熰岁(烧松盆);结婚时跨火盆;烤食物、煎药、温酒;盆内放入香料偶尔用来熏衣、熏殿。

 

清宫火盆的繁多功用

 

(一)取暖

 

1.室内取暖

 

满族人入关前就有居室里用火盆来取暖的习惯,此时火盆一般是用黄土制成。入关后,满族人承袭了这种取暖方式,火盆便成为了清宫取暖用具之一。不过,历经发展,到了清,火盆无论是做工,还是材质,都已有了质的飞跃,其做工从粗糙变精致,材质也由黄土火盆变成了铜质火盆。



雍正古装读书图

 

《雍正古装读书图》,描绘了雍正皇帝着汉装坐在火盆旁读书的情景。雍正皇帝右手拿书,翘着二郎腿,左脚踏在火盆边沿上。鎏金象首足火盆内烈火熊熊,火盆上还插有铜箸(铜箸是用来拨弄火盆里的炭)。这幅画充分证明了火盆是用于清宫取暖的。

 

另外,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崇政殿等议政空间中没有发现火地和火炕的痕迹,这是因为火盆易于挪动,火盆作为火炕和火地采暖的必要补充,也在沈阳故宫建筑中得到较多应用。

 

2.轿内取暖

古人坐轿也是十分讲究的。清代富绅之家的自备轿分为凉轿、暖轿,
分别用于夏、冬季用。凉轿,纱作帏幕,通风凉爽;暖轿,厚呢作
帏,前挂门帘,辅以垂缨,轿内放置火盆。


郎世宁等 弘历雪景行乐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3
.室外取暖
乾隆帝《雪景行乐图》,图绘乾隆帝与子女们在宫宛内观雪玩耍的情景。乾隆帝手持如意,端坐火盆旁;旁边一皇子蹲在火盆旁,正在给火盆添树枝;其他皇子有的放鞭炮、堆雪狮等,都描绘出清宫过新春佳节的喜气场面。绘画中的火盆,主要起到室外取暖的作用。


(二)熰岁

 

古代,将除夕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称之为“庭燎”“籸盆”“烧火盆”“烧松盆”。在中国礼仪中很早就有元旦“庭燎”的相关规定。《汉仪》云:“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公卿大夫百官各陪朝贺。蛮、貊、胡、羌朝贡毕,皆陛觐,庭燎。”《隋书·礼仪志四》云:“梁元会之礼,未明,庭燎设,文物充庭。”可见,早在东汉宫廷里就已经将庭燎做为除夕所必须进行的一种礼仪。


清 陆远 岁朝喜庆图


清 姚文瀚 岁朝欢庆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除夕夜集松柏杂柴于火盆内,在庭院焚烧可辟灾去邪,故称熰岁。火盆亦称“松盆”、“年炉”。宋代诗人范成大《烧火盆行》中曾描述:“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明《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光阴似箭,不觉残年将尽,家家户户闹轰轰的暖火盆,放爆竹,吃合家欢耍子。”明·刘侗等《帝京景物略·春场》:“〔除夕〕夜以松柏枝杂柴燎院中,曰烧松盆,熰岁也。”清光绪十八年《嘉善县志》卷八:“除夜,换挑符易门神,祀神及祠堂,束爆竹松薪之类,焚于中庭,谓之年炉。”此俗源于唐代之“烧骨”。参阅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烧骨》。

 

小说《红楼梦》将大户人家除夕烧松盆的情景描绘的栩栩如生。如,清·曹雪匠《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一时来至荣府,也是大门正门一直开到里头。如今便不在暖阁下轿了,过了大厅,转弯向西,至贾母这边正厅上下轿。众人围随同至贾母正堂中间,亦是锦裀绣屏,焕然一新。当地火盆内焚着松柏香、百合草。”



清 丁观鹏 郎世宁等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皇家的除夕,也要进行庭燎——烧松盆的活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一幅郎世宁的画作,名为《岁朝行乐图》,当中描写乾隆皇帝与皇子、皇孙等在除夕庭燎的场景。乾隆皇帝身着汉装坐在屋檐下的椅子上,右手持锤击磬,怀中坐一皇子。皇子中有的在撒辞岁用的芝麻秸,有的捂着耳朵放爆竹,有的端铜盘送果品。乾隆皇帝脚踏着地上火盆的边沿,一小皇子蹲在火盆边,正在拾取地上的松片往火盆中放。皇家之所以烧松盆,除了有熰岁的作用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松片燃烧后应该会散发一种清香味道,既吉祥,又沁人心肺,制造出除夕特有气氛。总之,这幅画把清宫皇家过除夕时庭燎(烧松盆)的情景描写的淋漓尽致。这也许是皇家对新的一年里,全家兴旺、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的美好愿望。

 

(三)婚俗

 

结婚时跨火盆,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古人常常借助做一些事情来对未来进行美好的寓意。而跨火盆就是我国古代婚俗礼仪之一。满族人结婚主要分三天:第一天为“杀猪”;第二天为“亮轿”;第三天为婚礼的“正日子”。这时就进行跨火盆这一项目了。婚车到了新郎的家门前,下车之前,先要朝木质轿门连射三箭,这叫驱赶邪气;然后是走红毯、挑盖头、新郎要抚摸新娘的头发,寓意称心如意,白头偕老;之后就是跨火盆,这是旧时所说的驱避邪气,也是寓意 “人丁兴旺”、“后代永继”、“红红火火、去寒压凉”之意。新娘怀抱宝瓶,可以不为生计发愁;新娘抱宝瓶进洞房,还得要跨过一副马鞍,这是全家老老小小都会平平安安的意思;然后是坐帐、拜堂;婚礼完毕,最后就是闹洞房。



晚清 新娘下轿场面(采自《点石斋画报》)

 

清代,皇帝大婚礼,主要有纳采、大征(纳征)、册立、奉迎、合卺、朝见、颁诏、庆贺、筵宴等。婚礼按进行的时间归纳起来,可分为婚前礼、婚成礼、婚后礼。在大婚的过程中,仍然保留着坐帐礼、跨火盆及马鞍等许多满族习俗。跨火盆就是在皇帝大婚的婚成礼中进行的。据同治《大婚典礼红档》中记载:“皇后降舆。福晋接苹果,递宝瓶,皇后接宝瓶,四福晋搀扶,内务府营造司预设火盆于乾清宫殿内,武备院预设马鞍于坤宁宫门槛上”。(按满族传统,新娘要跨过火盆后才可迎娶进入夫家,所以皇后在乾清宫须跨过火盆。)皇后不仅在进入皇家——夫家之时跨火驱邪,而且对迎娶时所乘之轿以及盖头,提前也要用藏香熏一下以驱除邪气。皇后跨过火盆,出乾清宫后到达洞房坤宁宫时,还要从门槛上的马鞍上跨过,才可进入洞房。之后再进行婚后礼,大婚才算真正完成。

 

(四)熏衣、熏殿

 

火盆有带罩,有不带罩的;火盆也有带座,有不带座的。在熏衣服、熏殿的时候,火盆一般盖上罩。例:《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麝月道:‘你死不拣好日子!你出去自站一站,瞧把皮不冻破了你的。’说着又将火盆上的铜罩揭起,拿灰锹重将熟炭埋了一埋,拈了两块速香放上,仍旧罩了。至屏后,重剔亮了灯,方才睡下。”这里火盆不仅仅是取暖用具,在火盆内放入速香,还是用来熏殿,能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火盆附罩主要是起到防止火星溅到衣物上而引起火灾。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十一月 围炉博古

北京故宫博物院


陈祖璋等 象牙雕《月曼清游》册——围炉博古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 喻兰 仕女清娱图册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现藏的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册及陈祖璋《月曼清游》册都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正月“寒夜探梅”、二月“杨柳荡千”、三月“闲亭对弈”、四月“庭院观花”、五月“水阁梳妆”、六月“碧池采莲”、七月“桐荫乞巧”、八月“琼台玩月”、九月“重阳赏菊”、十月“文窗刺绣”、十一月“围炉博古”、十二月“踏雪寻诗”。其中“围炉博古”描绘的是初冬,宫廷嫔妃们在室内欣赏古玩、书画的场景。在室内两旁放着两只带罩火盆,燃着炭火。火盆为一对,火盆均为盆呈圆形口,口沿为宽板沿外折;盆底部有象首足。笔者认为火盆在这里除了取暖之用,还可用于熏殿。



明 刘俊 雪夜访普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外,火盆除了在清宫中具有如下功用以外,在民间还另有烤食物、煎药、温酒等作用。在东北地区的一些满族农家,还有一种特制的炕桌,桌面中部留有一可开合的圆板,冬季用时,将圆板掀起,置铁锅于桌心圆洞中,下燃火盆,既可以热食物,也可以煮食物。

 

清宫对火盆的管理、摆放与使用

 

火盆在清宫的使用频率极高,平日里用来取暖;到了除夕,还要用火盆烧松盆进行庭燎,从而进行熰岁;就连皇帝进行婚娶都要跨火盆,以求婚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偶尔火盆还用来烤食物、温酒;常常火盆放上罩,用来熏衣服、熏殿。火盆既然有如此多的用途,清宫对火盆的管理自然也是非常严格的。

 

(一)设置机构派专人严格管理火盆

 

明、清的皇宫都安在紫禁城,紫禁城地处北京,冬季十分寒冷,所以清宫取暖及其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明、清皇宫冬季取暖都设有专门的后勤机构来进行管理。《明史﹒职官志》载,明代太监机构十二监、四司、八局中,设有“惜薪司”,“掌所用薪炭之事”。在明代惜薪司官员可以直达皇帝御前奏事,故称‘近侍牌子”。清代宫廷的柴炭供应,由内务府营造司掌管。清代皇宫内设有三个机构,一为热火处,设八品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五十员,专管安装火炉,运送柴炭;二为柴炭处,有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二十五员,专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三为烧炕处,据清《国朝宫史﹒官制》记载,清宫内设有“烧炕处”,由两名八品首领太监负责,“专司宫内烧炕”(《故宫的地炕》,陆元)。太监二十五员专管点火烧炕。此外各宫殿还有若干名太监听差,专管宫内的火盆,打更和守夜。

 

由于火盆是用炭火取暖的,如果剩余之炭火处理不好,就会引起火灾。嘉庆二年(1797)的乾清宫失火案,就是因为火盆里的炭火处理不当,而引发的火灾。据内务府奏折上记载:“向来熏殿火盆内未尽灼炭即行埋灭,贮坛,贮在炉炕洞内,预备次日再用。此次系太监郝士通将炭埋闷熄灭,贪图近便,放在(乾清宫)东穿堂楠木隔旁。不料其复行回性,熏灼木隔。及至首领太监等闻有烟气,开门看视,泼水,火势已成,扑救无及。”此次火灾导致乾清宫、交泰殿、弘德殿、昭仁殿均化为灰烬,并殃及了坤宁宫的前檐。为此,“龙颜”大怒,当即把郝世通送刑部处死,其余有关连的二十五名太监,也分别受到了严惩。

 

(二)清宫火盆的摆放讲究,使用有等级色彩

 

尽管在清宫火盆的主要用途为取暖,但清宫对火盆的摆放还是有讲究的。譬如笔者查找道光十五年七月十一日《乾清宫现设档》、道光十五年七月十一日立《乾清宫东暖阁陈设档》、乾隆四十一年六月立《昭仁殿陈设档》、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立《储秀宫陈设底档》、《乾隆五十五年清查陈设册》等陈设档案发现,火盆一般是摆放在宝座下左右两侧、地下、香几上、案上;基本上是成对摆放;陈设的火盆有带罩,有不带罩的;火盆偶有带座、架的,铜质较多,一般为铜、白铜制成;清宫年节也是必设火盆的。

 

清宫记载使用“红罗炭”的数量惊人,从而也从侧面说明了火盆使用非常的频繁。清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木炭都是有规定的,如: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这只是说明了正常情况下清宫内一部分人的日常用炭量,有时还有额外的用途。据清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上记载:“‘今年(雍正元年)殿试,天气已寒,诸贡士若照旧例在丹墀对策,恐砚池冰结,难以书写,着在太和殿内两旁对策。再传谕总管太监,多置火炉(火盆),使殿内和暖,诸贡士得尽心作文写卷。”由此可见,火盆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正因如此,其需求量就大,等级色彩就浓,只有皇帝是按需所用。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火盆

 

清代掐丝珐琅夔凤三足大火盆高27.9厘米,外口径66.7厘米,内口径41.6厘米。清中期宫内取暖实用器具。火盆为一对,均盆呈圆形口,口沿为宽板沿外折,下部为深腹,底部有象首三足。火盆板沿、腹部用掐丝珐琅工艺制成,均以浅蓝色珐琅釉为地,掐饰夔凤纹,填饰蓝色珐琅釉;掐饰缠枝花纹,内填绿、蓝、粉、黄色珐琅釉,个别纹饰处有填白色珐琅釉,为图案增加了美感。盆沿边缘錾刻一圈回纹,鎏金已经脱落。腹下有三个鎏金象首形足,象耳下垂,双牙直伸,象鼻触地向上卷曲。盆内另附盛炭之器,呈脸盆形,内沿安有两个活环,可方便提取。该件火盆将珐琅工艺运用其中,使火盆既有实用价值,又非常美观。



清 掐丝珐琅夔凤三足大火盆

沈阳故宫博物院

 

清代掐丝珐琅锦纹寿字象首三足火盆高37.5厘米,内口径44厘米,外口径66厘米。此火盆为一对,盆口沿为宽板沿外折,外口沿呈为花瓣形,内口为圆形,下部为深腹,底部有象首形三足。火盆折沿、腹部均以明黄色珐琅釉为地,满饰蓝色“卍”字锦地纹,板沿及腹部上均掐饰万字、团寿字纹,内填红色珐琅釉;腹部中间有一道鎏金铜箍,将器身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饰一圈红色团寿字,下部分饰一圈红色万字、团寿字。盆口沿外沿錾刻蓝色回纹。腹下有三个鎏金象首形足,象耳紧贴器底,象眼圆睁,象牙略往上弯曲,象鼻触地向上卷曲。器底以浅蓝色珐琅釉为地,满饰“卍”字锦地纹,上掐团寿字及蝙蝠、如意纹,分别填饰红色、蓝、红色、白色珐琅釉。炭盆内另附一内盆,用于盛炭之用,其口沿处安有活环。



清 掐丝珐琅锦纹寿字象首三足火盆

沈阳故宫博物院

 

清代铜镂空三节大铜火盆高132厘米,口径70.3厘米,足径20.5厘米。该带罩火盆为一对,通体用铜制成。此火盆由罩、盆两部分组成。罩为三节,顶罩上附一圆球形钮,上透雕五蝠纹;三节罩均呈圆筒形,均镂空圆形纹,每节罩的边均透雕回纹。盆呈圆形口,口沿为宽板沿外折,下部为深腹,底部有三兽足。



清 铜镂空三节大铜火盆

沈阳故宫博物院

 

清代带罩铜火盆全高87厘米,口径51厘米,罩高67厘米,足高13厘米。此带罩火盆为一对,通体由铜、铁制成。火盆为罩、盆两部分组成。罩即铁丝网罩,形似鸟笼状,罩中部饰两活环。铜盆呈圆形口,口沿为宽板沿外折,下部为深腹,底部有三兽面足。



清 带罩铜火盆

沈阳故宫博物院

 

清代桃钮象足两节大火盆高110厘米,口径82厘米。该火盆通体由铜制成。火盆由罩、盆两个部分构成。罩为两节,上细下粗,顶罩上有桃形钮;顶罩上饰鎏金桃实六个,两节罩上均有镂空八卦。盆呈圆形口,口沿为宽板沿外折,板沿上饰鎏金桃蝠纹饰;盆底部有三象首足。



清 桃钮象足两节大火盆

沈阳故宫博物院

 

清代献字款象首三足铜火盆全高29.7厘米,口径77.5厘米,足高23厘米。铜质。火盆呈圆形口,口沿为宽板沿外折,下部为深腹,底部有三象首足。盆沿上有双勾楷书款,中为“献”字,左边为“伩士九品衔弟子武永年叩”右边为“同治十一年六月十四日诚……”。盆里、外壁均为素面。



清 献字款象首三足铜火盆

沈阳故宫博物院

 

清宫火盆的繁复功能和材质、艺术造型的变化都是社会进步、生活富足的一种表现,人们只有吃饱了,穿暖了,才会去强调精神层面,也正因如此,火盆的做工才越来越精,越来越美,具有了更多的用途,它不仅仅是当时社会的生活必需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升华,是艺术品、收藏品。


本文刊于《文物天地》2015年第八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