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实现众包模式的成功落地,需要在前期确定好纳入众包的业务范围,实现核算服务产品化;同时,从一套规则、两个层面去搭建实现会计核算微任务的模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1 确定纳入众包的业务范围 并不是所有的会计核算业务都能纳入众包范畴。是否能够纳入众包,需要考虑几个原则性的规定: (1)业务是否能够进行充分的标准化及颗粒化。复杂的业务没有办法让技能单一的社会参与者进行处理,必须要进行颗粒化的拆分,而能够拆分的前提就是可以标准化。 (2)纳入众包范围的任务不能存在信息的安全隐患。由于众包的对象和信息的流转渠道是完全不受控制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包信息必须不存在信息安全的强要求,否则会产生风险。 (3)众包任务对于时效的要求具有适度的容忍性。如果会计核算对于时效性要求极高,则要谨慎选择众包。因为在众包的过程中需要有派工、等待、双人核验等过程,如果等待超时,还要有二次分派的过程。尽管我们可以对时效进行一定的管控,但如果对时效要求极高则不适合进行众包。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业务适合于众包?基于以上分析,在财务的流程处理中有哪些可以考虑纳入众包的范围呢?首先,众包的主体难以承担所谓单据审核的任务,主要是该类任务的复杂性较高,需要有一定的财务技能,那么需要把这项任务进一步分解。如果从人的动作角度来看,一个审核过程可以分解为信息的读取、与既定规则的比较。与既定规则的比较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部分,如果有可以比对的数据源,如电子报销单中的数据信息,可以实现系统的比对,或者是增值税发票的认证处理等,都可以依托系统平台完成,如果系统处理不了的再辅助以人工处理。而信息的读取从可操作性上来说,可以考虑作为众包的核心内容。它能够满足上文所提到的标准化和颗粒化的要求。 那么,需要录入的内容就包括了各类纸面原始凭证的信息。这个时候要进一步思考,这些原始凭证是否足够标准化,可以进行简单批量的作业处理。有一些原始凭证如出差报告、合同等都不适合采用众包的模式,而发票等信息则是可以考虑的,一些企业自制的标准单证也符合这样的要求。同时,要考虑安全性的要求,需要对这些原始凭证进行安全性的筛选,通过对涉及科目、金额等筛选的方式过滤掉敏感任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和企业的内控合规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就可以对众包的内容达成共识,规避后续合规风险。 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出来的应该是标准发票、企业结构化单证且涉及科目和金额在风险控制范围内的可以采用众包模式来进行业务处理。 当然,随着众包用户群的积累,可以对众包人员进行基于技能的分类分级,甚至建立信用体系,这样后续就可以对更加复杂一些的业务,如简单费用类型审核业务进行众包,以加深众包的应用场景深化。 2 实现服务产品化 会计核算事项要做成微任务放入众包平台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装设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众包闭环是否能流畅运作。 基于财务信息质量和安全尽可能保证的前提下,设计核心理念是如何降低财务专业门槛,让大多数非财务专业的群体能加入。设计的难点是如何将财务信息转变为简单易懂的微任务。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理念的体现和设计难度的增加成正比例关系。 万事开头难,对于会计核算众包的设计同样适用,为此,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切入点进行设计研发,然后从点到面。寻找这个切入点之前,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什么是服务产品化。 服务产品化是通过改变服务的方式,将服务内容分解,实现标准化。按照传统产品市场的原则,把服务的生产过程转变为产品制造,制造完成后交付给客户。例如汽修服务中的补漆,生产过程包括打磨-查平-刮腻-烘干-精磨-刮腻-喷漆-烘干,经历完所有环节,补漆服务才算完成,但这些操作是服务本身,并不是产品。在实际服务提供环境中,必须将其产品化后才能进入市场。通常来说,汽修厂会将补漆的每一步拆分,拆分后形成行为的规范操作标准。然后基于规范操作标准,核定占用的人力和物资成本,搭建每一步之间的连接。最后,整套服务成为标准化程度高、可随时拆分合并、能量化定价的产品,提供给市场开展销售。 会计核算对企业而言,因大多数时候并不能带来直接收益,所以属于后援服务类工作。要实现会计核算众包,就是将核算服务产品化后,形成微任务放入众包平台,让众包商进行相关处理工作。 前面,我们谈到形成核算微任务的难点是如何将相互关联的财务信息有效转变为独立个体,形成这个难点的原因是每一次核算工作所包含的环节在原有会计理论中几乎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以房屋租金的费用核算为例展示环节的关联性。 (1)发票审核,对房屋出租方提供的发票进行合规审核; (2)合同审核,对双方签订的租房合同相关信息进行审核,比对合同金额与发票金额是否一致、合同起止时间是否包含费用发生期间、合同对方签章是否与发票盖章方一致; (3)粘贴单审核,多数企业有使用粘贴单的规定,方便原始凭证管理,需比对粘贴单金额与发票金额是否一致、粘贴单附件张数是否与实际张数一致; (4)电算化系统录入,核算金额是否小于等于发票金额、收款方是否与发票盖章方一致、电子审批节点是否符合公司规定;记账审核,科目录入是否准确、摘要表达是否准确;在复杂财务事项中,还会出现特殊事项说明审核。对于非常规事项经办人会给予说明,比如合同对方签章与发票盖章方不一致,但存在合理性关联; (5)摊销审核,对处于受益期的房租进行摊销,需比对摊销期间是否与费用发生期间一致、摊销金额是否与报销金额一致、摊销各附加段值是否合理(如成本中心、费用产生渠道); (6)附带物管审核,部分房租核算实务中会包含物业管理费,需比对合同物管条款、金额拆分计入对应科目、建立摊销等。 从以上环节可以看出,每一次比对,每一次准确性判断都是存在关联的,在现有的会计体系中,这种关联难以切断。因为会计人员已经习惯用双眼和计算器一遍又一遍的确定金额等财务信息的一致性。 但是,若把以上环节一并交由众包商处理是不现实的。首先,众包商缺乏会计专业知识,即使是在岗会计人员也不能完整处理不同公司的账务;其次,财务信息安全无法保证,整套的核算信息将由一个众包商掌握,缺乏安全性;再次,众包商报酬无法合理量化,不同会计核算事项会有不同的操作流程和审核要求,难以对其进行有规则的定价;最后,缺乏核算质量监督。众包商并不是企业员工,无法实施绩效考核,出错后也无法追踪跟正,大量比对和判断事项对任何人而言都不能保证较高的准确率。 3 搭建会计核算微任务模型 针对上述问题,最佳的核算众包解决方法就是极致拆分,形成低门槛的微任务产品,统一定价,凡是需关联判断的事项尽可能交由系统完成。为此,我们可以从一套规则、两个层面去搭建实现核算微任务的模型。 (1)一套规则。是指连接表象层面和后台层面的财务信息比对判断逻辑。比如发票抬头通过程序与数据库储存的公司名称比对应一致就是一个规则,所有规则组成一套完整的系统语言,准确传达表象层面和后台层面的行为是否合规。 (2)表象层面。是指众包商的操作行为产生层面。微任务一定是简单的、独立的、小量的产品体现,众包商接受任务后,需要做出的行为可能是提取一张发票的核算信息、一份入库单的签字信息、一页合同的时间信息或者一条摘要的编制信息。一定记住,让众包商提取而不是比对判断;一定记住,每个任务仅仅是一个核算流程中的一环;一定记住,尽可能拆分核算流程,不要担心拆分后任务过多。 (3)后台层面。是指财务信息储存的数据库。例如,符合规定的发票抬头、各类导入使用的制式文件、科目库等。众包商在表象层面提取的信息通过规则与后台层面进行比对判断,完成核算记账。 有了模型,我们就能开展核算微任务产品化的全流程设计。设计的切入点是企业现有核算工作中最简单、最标准、最接近会计真理的一项。有了核算众包微任务,就等于有了能放上众包平台的产品。众包闭环会围绕产品这一核心运作,从众包组织者到众包商,从任务发起到报酬支付,微任务最后成为了连接载体。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