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 鼻衄——清上温下汤(石景亮方)

 学中医书馆 2017-07-24

鼻衄——清上温下汤(石景亮方)

【组成】 桑白皮20g,地骨皮20g,墨旱莲15g,女贞子15g,知母12g,黄柏6g,黄精15g,怀牛膝15g,玄参12g,仙鹤草20g,炒栀子15g,鲜白茅根30g,炮姜10g,大黄炭6g,大枣3枚,生姜10g。

【功效主治】 清上温下,导火归原。用于鼻衄。

【方解】 临床上凡反复鼻衄,阴血既亏,阳气亦损,导致阴虚于下,阳浮于上。虚阳上越,迫血妄行,发为鼻衄反复发作。方中桑白皮、地骨皮,仿“泻白散”之意,清泻肺经郁热伏火,以清上热;伍以墨旱莲、女贞子、黄精、玄参、知母、黄柏,旨在补肾阴益精血,滋阴以配守阳;牛膝引上冲之血归经下行;炮姜温而少辛,守而不走,以冀浮越之阳得以潜藏;栀子解乎心热,祛三焦浮火,仙鹤草苦凉,可止人体各部出血,二药相伍,以治其标;生姜、大枣相伍,健脾益胃,调和诸药。诸药相配,清上不损下,温下不碍上,清温并用,标本兼治,从而达到阴平阳秘,鼻衄止矣。

【加减】 如伴有失眠者,遵泻南补北理论,加黄连6g,上肉桂2g;胃纳欠佳者,加百合30g,生山楂20g,冬瓜子30g;脾弱便溏者,减知母、黄柏药量,去玄参,加生山药30g,山楂炭20g,乌梅15g;衄血量多者,加生白芍15g,鲜白茅根30g,牡丹皮12g。

【验案】 患者,女,17岁。鼻衄病史,已历时3年,每遇学习紧张则发作。1周前,鼻衄发作。先后曾在他院采取冷敷法、压迫法、导引法,均无明显效果。2日前,在某医院又用鼻腔填塞法,仍然无效。现症见:患者鼻衄不止,血色鲜红,面色萎黄,口苦咽干,手足心热,大便秘结,舌体胖质嫩红、苔薄黄,脉细数。急拟清上温下汤治之。处方:桑白皮20g,地骨皮20g,墨旱莲15g,女贞子15g,知母12g,黄柏6g,黄精15g,怀牛膝15g,玄参12g,仙鹤草20g,炒栀子15g,鲜白茅根30g,炮姜10g,大黄炭6g,大枣3枚,生姜10g。每日1剂,水煎服。煎药时,首煎20分钟,以取其“气”;次煎30分钟,以取其“味”。2煎共取药汁500ml,分2次饭后温服。

复诊:进服清上温下汤2剂后出血减少,服至6剂,清除鼻腔填塞物未再出血。守方再取5剂,隔日1剂,藉以巩固疗效。追访1年,未复发。

【体会】 经石教授自己30余年的临床观察,发现鼻衄一病,常发生于瘦弱性体质的人群,如女性或较为高瘦的男性,这类人群常常会有阴虚之体质特点,加之外感或内伤,易致虚火内生,火性炎上,鼻衄易于发作。而且这类病人多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因大凡反复鼻衄,必致阴血亏虚,阴亏日久,阳气亦损,导致阴虚于下,阳浮于上,虚阳越迫血妄行,致使鼻衄、牙衄反复发作。故此,该方多年研究主要是应用这类阴虚火旺体质的人群。

“清上温下汤”系石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创拟的经验方,是诊治鼻衄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有效方剂,临床应用得当,常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大凡固定方药均有禁忌证,本方对于凡证属肺经热盛,胃火炽盛,肝火上炎及脾不统血之鼻衄,皆不宜用,误用会加重出血;另外对于证属胃火上攻,肾阴不足及气血虚损之牙衄,亦不宜用,用后将使牙衄加剧。

在汤药还没有煎好之前,除采取现代的局部压迫方法之外,还可采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额部及鼻根部;也可将百草霜、云南白药、血余炭,用棉花球蘸上药末塞入鼻内;或还可用大蒜捣如泥,做饼,贴敷同侧涌泉穴。总之,这些外用方法,简单易行,与清上温下汤合用,局部与全身结合治疗,不仅标本兼顾,而且常有异曲同工之妙。

【方源】 傅文录,石显方,岳胜利.鼻衄久不愈,清上温下汤——石景亮教授应用清上温下汤的经验.中国社区医师,2003,19(9):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