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理高中课堂教学案例教师资格考试

 倚门羞走 2017-07-24

案例1.《圆周运动》

课文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五章第四节《圆周运动》

教学建议:

1.本节课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关联,课程导入的方式有许多种,推荐使用更为活泼一些的导入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圆周运动,突出“运动轨迹是圆或者圆的一部分”这一特点即可。

2.在讲解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时候,也要结合实物让学生观察后再总结。突出二者的物理意义:线速度描述沿圆周运动的快慢,单位时间内的走过的弧长越长,线速度越大:

#FormatImgID_0#

;角速度描述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越大,角速度越大:

#FormatImgID_1#

3.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需要通过数学关系推导,这里学生直接去思考难度较大,需要老师加以提醒:先找弧长与圆心角的关系,再进行推导。

4.巩固提升环节是通过“传动模型”进行应用解题。这里老师可以展示自行车的两个齿轮以及后轮这样一个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轮子的特点后,再来分析三者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这个环节在实际讲解过程中耗时较长,所以在是讲的时候可以不详细讲解,体现这个模型即可。

有关资料:

1.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利用了“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所谓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一般地,比值法定义的基本特点是被定义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质的本身的属性,它不随定义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舍而改变,虽然:

#FormatImgID_2#

但是我们不能说v与l成正比,与t成反比。因为l与t在运动过程中都是变量。类似的比值还有:压强,功率,场强、电容等等。

 

2.线速度描述的是瞬时速度,这需要用到极限思想,

#FormatImgID_3#

这里的l是弧长,当时间t足够小的时候,所对应的弧长也非常短,接近于圆弧上的一个点,因此线速度是瞬时速度。方向为该点的切线方向。

案例2.《功》

课文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功》

教学建议:

1.回顾初中功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比初中与高中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2.研究力和位移成任意角度时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得出:

#FormatImgID_4#

 

将特殊情况纳入公式结论,从特殊到一般再回到一般,构建对功的计算公式的完整知识结构。

 

3.深化功的概念,明确功是标量,理解正负功的概念,知道#FormatImgID_5#的适用范围,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4.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渗透化变力为恒力,处理变力做功的思想方法。

有关资料:

1.初中有关“功”的学习: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W=Fs

2.难点突破,对功是标量的理解:①正功和负功仅表示不同做功的效果,阻碍物体运动的作用(也可表述为物体克服阻力做功),所做的是负功;促使物体运动的力,做的是正功。②演示实验,原来静止的物体分别受相反方向的拉力作用,运动一段位移,这两次拉力都做正功,也可通过功和能的联系进一步说明功和能都是标量。③可以从矢量与标量的运算方法不同角度帮助理解。几个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总功的计算是标量,不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3.知识拓展,功能关系

教师资格物理高中课堂教学案例指导


更多北京教师考试信息请访问北京教师考试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