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墓里的一口缸,已让专家激动万分,看到这块墓碑,专家彻底乐翻

 杏林春阳 2017-07-24

古墓里的一口缸,已让专家激动万分,看到这块墓碑,专家彻底乐翻

2010年6月16日,南京南郊江宁区祖堂山(又名牛首山)社会福利院扩建,施工队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大型砖室古墓。

古墓里的一口缸,已让专家激动万分,看到这块墓碑,专家彻底乐翻

江苏省文物局、南京市博物馆等单位赶紧对该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最先映入专家眼帘的,是墓门前一口歪倒着的釉陶大缸。

墓门前的缸,显然是用来装长明灯灯油的。这缸的直径有1米的,足见盛装灯油之多,也因此可知此墓的等级。

看着这口大缸,专家们个个激动万分,心里都在想,这次古墓发掘,收获一定不小。

古墓里的一口缸,已让专家激动万分,看到这块墓碑,专家彻底乐翻

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打开墓门后,却发现了好几个盗洞,墓室已多次被盗,专家们仅在前室东北角发现一些锡铅质冥器,却氧化变形严重,多仅可辨器形。到了后室,倒是发现了十来件遗物,但都很小,没多少研究价值。

专家们有些沮丧,仅带着最后的一个疑团在墓室中来回搜索:这等级不低的墓主到底是啥身份?

很快,就有人在后室后壁壁龛下找到了一张买地券,可惜,券面风化,字迹难辨。

唉,有人低低地叹了一口气。

不过,又有人在封门墙前上部发现了一块《寿藏铭》!

《寿藏铭》是墓主生前所立的碑铭,载其生平事迹,相当于墓志,有了它,就可以破解墓主的身份之谜了。

专家们喜形于色,全都聚拢过来围观。

该《寿藏铭》以两匝铁箍紧束,志盖篆文“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藏铭”,志文楷书共有七八百字,墓主名洪保,字志道,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人,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其名为明成祖朱棣所赐,历任内承运库副使、都知监右少监、都知监太监等职,是郑和下西洋时使团主要领导成员之一。

古墓里的一口缸,已让专家激动万分,看到这块墓碑,专家彻底乐翻

实际上,由《寿藏铭》和相关史料可知,洪保与郑和的人生轨迹是极为相似的。

洪保与郑和是同乡,年龄相仿,同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攻云南时被虏至宫中,同被阉割成了太监,同供侍廷掖,同追随燕王朱棣靖难有功,一被赐名洪保,一个被赐名郑和。

按照《寿藏铭》的记载,洪保从永乐元年(1403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30年间内,主要工作就是奉差使西域、下西洋。

古墓里的一口缸,已让专家激动万分,看到这块墓碑,专家彻底乐翻

郑和下西洋事史书记载不多,数十年来先后发现了与郑和关系密切的明代南京守备内官监太监罗智、南京守备都知监太监杨庆、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汪浩等多人的墓志,但这些墓志中关于郑和下西洋之记载皆付之阙如。现在,洪保《寿藏铭》铭文内容直接涉及郑和下西洋事,可称是记录有郑和下西洋重要史料的第一方明代碑志!

专家们欢欣鼓舞,彻底乐翻!

洪保《寿藏铭》石碑刻于大明宣德九年(1434年),是洪保生前经他本人过目认可,其中记事可信度极高。

洪保卒于何时,目前尚不可考。可以确定的是,他的一生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直至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间,仍以72岁高龄担任都知监掌印太监。

《寿藏铭》中关于洪保奉使参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刷新了人们对这一伟大事迹的认识。

古墓里的一口缸,已让专家激动万分,看到这块墓碑,专家彻底乐翻

首先,此前的学术界一直认为,“七下西洋”的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是永乐三年(1405年)。而洪保《寿藏铭》明确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洪保就曾作为副使“度西洋”。虽然文中并没有提及正使为何人,但结合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敕封天后志》中“永乐元年,差太监郑和等往暹罗国”的记录,再考虑到此后下西洋洪保多与郑和同行的记录,曾为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的王志高认为,铭文所载的这次下西洋的正使太监很有可能就是郑和。也就是说,永乐元年这一次下西洋再加上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七下西洋,其实,郑和一生共下西洋的次数有八次!

而对洪保来说,正统六年(1441年)至七年(1442年)间,他还曾独立率队出航过一次,返程时,“遇海风作,念佛号解脱”,祖堂寺所领小刹宁海寺,就是因此而赐建的。

也就是说,大明国家舰队其实是“九下西洋”!

其次,洪保《寿藏铭》中另一项记载也让人振奋。该记载是:“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

以往学界对郑和宝船的确切形制一直存在争论。

古墓里的一口缸,已让专家激动万分,看到这块墓碑,专家彻底乐翻

考古专家以宝船遗址六号作塘出土的“魏家琴记”木尺换算到现代计量单位,即为大号宝船长137.72米、宽56.34米,主桅高度为65至70米,排水量超过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它的铁舵,需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

但这一规模遭到许多人的质疑。理由是,这么大的排水量,要多粗的龙骨才能撑得住?与此同时,人力也不可能操纵驾驶这么大的宝船。

有关郑和船队大小的实物证据,也只有1937年南京静海寺残碑上的记载:“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永乐七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橹船……”

料,是古代计量单位,或以一石粮食为一料,或以两端截面方一尺、长七尺的木材为一料,一料的排水量大概为0.5吨。

因此,一些造船专家和造船史研究者通过估算认为,郑和宝船长18丈、宽4.4丈,排水量1200吨左右较为实际。

现在洪保《寿藏铭》表明:洪保等人下西洋时船队的旗舰“大福号”是达到“五千料”级别的,即折合排水量达到2500多吨。

这一记载,证明郑和下西洋所用宝船规模至少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大很多。

古墓里的一口缸,已让专家激动万分,看到这块墓碑,专家彻底乐翻

再有,洪保《寿藏铭》证实郑和下西洋时洪保分船队到达了中国人古未尝到之地,有专家开始尝试证明这“中国人古未尝到之地”乃是美洲墨西哥玛雅等地。

……

洪保《寿藏铭》的出土,是中国考古界的一大盛事,其上面的记载,将改写多项中国历史记载,使郑和下西洋之不朽传奇愈加熠熠生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