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需要思考是一回事,而有进行思考的才能是另一回事”

 金贝壳bf6un0sx 2017-07-24

没有时间甚至没有勇气去通读维特根斯坦大块头的著作,他的《哲学研究》放在案头好几年了,陆陆续续地翻过,但实在是难以把握其思想之厚重。

去年算是将《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看完了,感觉收获不小(顺便说一下,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这套名家传记,质量都相当好)。书中第十一章讲,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得拿个学位。导师是小他17岁的粉丝拉姆赛,答辩主考官是摩尔,另一位是大哲学家罗素。会上,摩、罗都觉无趣,针对《逻辑哲学论》,随便问几个问题。会后,维拍着摩、罗肩膀安慰说:别介意,知道你们永远不会懂的。维就这样拿到了博士学位。

这几日又想到这位著名的哲学家,是以找来他的一本小册子看看,这就是他的《维特根斯坦神秘之物沉默集:游戏规则》(唐少杰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这是一本插图本书,只是维特根斯坦的片断性语录而已。对于深度把握作者的思想当然不可能,甚至其中有些话,看不出有什么了不起的高见,但我还是被他的一些观点击倒。

比如他谈到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问题,他写道:“有个人将被监禁在一个房间里,这个房间有扇未上锁的门,从里边可以把门打开;只要他没有想到拉门,而是想着推门的话。”(第17页。)这句话,常被人理解为人没有办法走出常态思维。其实我宁可读成是人被监禁时,多半会放弃反抗,他们会选择逆来顺受,得过且过。日子久了,他甚至觉得被监禁的生活才是正常的。

所以我怀疑如果让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提及的洞穴人走出洞穴,他们也许还真不适应自由的生活,因为他们会以为他们在洞穴中所见所闻才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世界不过是虚假的。

维特根斯坦还指出:“把一个人放到错误的环境以后,一切事情都将不正常,他在各方面将显得不健康。把它放回到适宜的环境以后,一切事情都将生机勃勃,显得很健康。但是,他不在适宜的环境怎么办?那末,他只好在世界面前尽量显得像个跛子。”(同上)

读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了一位叫做保罗·克利画家的话。

保罗·克利说道:“世界的现存样态并不是唯一的可能的形态。”保罗·克利旨在说明“艺术家倾向于对自然的现存样态作探索性和透视性的观察。他观察得愈深刻,便会发现愈容易扩大他的视角。”

不过,我却在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与保罗·克利的观点之间搭起一座异样的“桥”,或者说,我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启示:那就是,命运其实是参与命运建构的人、人群共同创建的。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强制性和压制体制,虽然不是我们所乐意接收的,但如果我们没有类似于打破鲁迅所谓的铁屋子的勇气,或者想不到走出维特根斯坦所指的监禁之屋的方法,我们自己就是监禁自己的人。

是呀,“世界的现存样态并不是唯一的可能的形态”,就看我们每一个人想到以怎样的方式来建构这样的世界样态了。这是否又引证了一句老话:我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在《文化与价值》一书中,维特根斯坦如此提醒我们说,“如果生活变得难以忍受,我们就会想到改变我们的环境。但是,最重要的和有效的改变,即我们自己的观点的改变,对我们来说甚至几乎不可能发生。我们很难下决心去采取如此的步骤。” 可是,当思想观念被监禁久了,还会有谁想到如何去改变命运吗?维还留下另一句话 “你昏昏沉沉,在熟睡中死去。”

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的天才哲学家,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他于1911年到剑桥,以罗素为师学习逻辑。罗素非常欣赏他的才能,预言哲学下一步的重大发展将由维特根斯坦完成。一战后期被俘,在战俘营里完成了《逻辑哲学论》。该书于1919年出版,立即在哲学界引起轰动。维特根斯坦以为他已经解决了一切哲学问题,退隐山林去当小学教师。后于1928年重返剑桥,并于1936年接替穆尔成为哲学教授。他后期的主要著作为《哲学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