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哪些理论或学说颠覆了你原先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生命的启示 2023-08-03 发布于江苏

有一天,我在书店买了本《哲学,不可思议》,翻到柏拉图章节的时候,提到了洞穴之喻。

我之前的世界观是这个世界是真实不虚的,虽然有些事物没有被发现或验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迟早的事。

但洞穴之喻打破了我的幻想。讲一个山洞里的犯人挣脱绳索逃了出来,到外面看到了广阔的世界,但他回到洞穴想告诉其他犯人的时候,其他犯人无法接受,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是外面的景象通过火把投射在石壁上的倒影。

假如把犯人比作人类的话,人类所看到的不就是这个世界的倒影吗。那么人类每一次思考真理,但最后没有一个真理是来自真实世界的,这可怎么办?

于是,我重新拾掇起了那句老话,人啊,你必须认识自己!你之前对自己的认识是虚假不实的,惟有对真理锲而不舍,才能发现真实的世界!

此后,我开始怀疑哲学无用论。因为如果没有哲学,那么你对未来人生所要追求的假设都是错误的,一旦假设错误,那么方向就会走偏,就会酿成无法挽救的错误。

但读到中国哲学的时候,我彻底懵了。西方哲学对于质料、形而上学等词汇指示的意义都是明确的,即使有不同,也可以找到差异。但是在中国,光是对“道”的词汇,儒、释、道竟然每家都在引用,不止算卦、书画等领域,甚至连兵法都在讲道。

假如“道”是一个意思,指道理,规律。那么《道德经》就不可能说道可道,非常道。如果道理不能说出来,人们怎么去判断它的形式呢?如果道指玄幻不可说的东西,那么《孙子兵法》里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请问既然是玄幻不可说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可以让底层士兵和上层指挥官齐心协力呢?

这样的事多了以后,我逐步意识到,语言不等同于对世界的描述,还可以对世界进行改造和创新。我像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开始用孩童的眼光看这个世界,观察这个世界的流变性。

早期的维特根斯坦想把语言给精确化,让它成为逻辑自洽的体系。但后期,维特根斯坦才意识到,这种语言的丰富性远远不如日常语言。因为日常语言能够超越那个恒定的真理,能不断加工改造出“时效性质的真理”,即前面这个真理在用,但过了几年或几十年就有新的真理出现。比如从“懒惰”到“宅”再到“躺平”。

最后,这种真理又不断加固了古希腊人“万物皆流”的理论,连我们所用的语言也是流动的,我们还不去观察那些具备流动性质的事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