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感发热——银柴退热汤(贾六金方)
【组成】 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牛蒡子、桔梗、荆芥、大青叶、板蓝根、紫花地丁各8g,焦三仙各10g,半夏、生甘草各6g。
【功效主治】 辛凉解表,祛风退热,和解消食。用于小儿外感发热。
【方解】 贾老依小儿病理生理特点所创银柴退热汤由银翘散和小柴胡汤加减而成,以疏风解表、清热透邪、解毒退热为主,佐以和解导滞。方中荆芥、牛蒡子疏风散热、透表达邪,使邪从表散;荆芥“通肺气”,可除鼻塞流涕等症。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宣肺透邪。连翘善清心火,理肝气,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具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为疮家要药。能透表解肌,清热透风,为治风热要药”;荆芥善搜血中之风,剔入营入血之邪,荆芥、连翘配伍相用,可防热扰神明或热陷厥阴之变。牛蒡子被历代医家奉为解毒利咽之要药,还具有泄热通便的作用。连翘、牛蒡子同用,可通泄热毒、散结消肿,专攻咽喉肿痛,具有初期能透解、中期能消散的功效。柴胡苦辛,“苦以发之”,可散火热之标;黄芩苦寒,“寒以胜之”,直折火热之本。二药相须为用,透表泄热,疏半表半里之邪。半夏辛温性燥,为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要药,入脾能化湿祛痰,入胃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配苦寒之黄芩,苦燥肺中之痰,寒清肺中之热,二药相辅相成,具母子同治、标本兼顾之功。桔梗辛散苦泄,宣开肺气,祛痰涎、止嗽咳,调达利气,与半夏合用,一升一降,宣肃并奏,通上焦郁滞,宣肺止咳。小儿尚有“脾常不足”的特点,感邪后易成夹滞之候,故用焦三仙开胃健脾,化食和中,消宿食积滞,化日久顽痰。甘草补脾益气,缓和药性。纵观全方,集辛开、苦降、甘调于一方之中,寒温并用,升降同调,虽治在肺卫,又旁顾心肝脾胃,既清解邪热,又和中消食,使内外宣通,三焦疏达,枢机畅利,脾胃调和,共达辛凉解表、祛风退热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紫花地丁、黄芩、荆芥、牛蒡子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乙脑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广泛的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解热、消炎、抗过敏、镇痛等作用,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内毒素抗体的产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使本方的退热机制得到科学的论证和诠释,也为本方的解表清热作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加减】 若风寒偏重,加羌活、防风增加辛温解表作用;若高热便干,为里热偏重,加生石膏以清阳明胃腑实热。
【验案】 张某,男,3岁8个月。2006年1月5日初诊。反复发热3月余。患儿3个多月来反复发热5次,每次体温均在39~40℃,伴咽痛、咳嗽、头痛等症。去年曾2次在外院住院,均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抗生素治疗,痊愈出院。但每间隔10天左右上述症状又会复发,每次持续高热3~5天,均须输液治疗方可退热。今晨1时许患儿无明显诱因开始发热,体温39.4℃,家长予“泰诺林”后体温暂降,就诊时体温复升,伴轻咳有痰、口渴喜饮、大便干(2日未解)。平素食欲好,喜食肥甘厚味。查体:体温39.2℃,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心、腹无异常,舌质偏红,舌苔白,舌中根部舌苔厚腻,脉浮数。证属外感发热夹积,投银柴退热汤加味:金银花8g,连翘8g,柴胡8g,黄芩8g,牛蒡子8g,桔梗8g,荆芥8g,大青叶8g,板蓝根8g,紫花地丁8g,焦三仙各10g,半夏6g,甘草6g,生石膏10g,枳实8g。3剂,每日1剂,频服。
2剂后体温降至正常,仍轻咳、大便偏干,遂复诊。查:咽部充血明显减轻,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舌质稍红,厚腻苔已去大半。嘱停服上药(留以后备用),予轻宣肺气、清除余邪、调脾胃方药。药物组成:桑叶8g,菊花8g,连翘8g,芦根8g,桔梗8g,杏仁8g,浙贝母8g,板蓝根8g,牛蒡子8g,焦三仙各10g,炒莱菔子10g,甘草6g。4剂后一般情况良好,遂以“复感灵”7剂收功。
【体会】 小儿外感发热的特点为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伴恶寒、咳嗽、咽痛、流涕等肺卫表证。小儿为纯阳之体,具有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故邪气易从阳化热,从温化火,迅速传变深入气分,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而一旦出现高热,多出现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等三证同时存在的情况,故须解表、和解少阳及清解里热。因小儿脏腑娇嫩,一遇感邪,则脾胃枢机不利,饮食易于积滞,蕴而助热,使热邪缠绵难退,故消积导滞之品不可不用。又因小儿形体未充,发病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病势若进一步发展,邪气则可由气入营入血,出现热扰神明或热入厥阴的惊厥、昏迷、出血等危急变证。因此,须急予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重剂以挫其热势,防患于未然。
运用本方,重在取汗。汤药宜热服频服,以利发散驱邪。若服药后汗出热退身凉,提示表邪已解,不必尽剂。若服药后,汗出不透,寒热未退,说明表邪未解,药力不济,仍需继服,以出微汗热退为度。
【方源】 刘小渭.贾六金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中医儿科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