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现实作对的后果是什么?

 扫地僧一一 2017-07-24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文 | 彦希

来源|国馆共读社区


今日共读目标


今天我们与领读达人@彦希

一起共读本书第二天

的内容。


《边城》里的原本纯美、自然、明丽的感觉,是由它本身的地理位置说造成,与战争、血腥的隔绝,边城人民的边缘感。但是这种隔绝并不是永久的,而沈从文想表达的第一点就是这种纯真与残酷的社会现实的激烈冲撞。


从翠翠以及他们个人的遭遇延展开来,就是整个边城或者说整个的处于边缘时间空间的民风的最边缘的纯朴感受到外部残酷现实的潜移默化的侵蚀。就仿佛是纯白明净的雪原,被肮脏给蹂躏。这里面有金钱、地位与纯粹爱情的矛盾;有来自道德和封建的困扰;有对未来未知的恐惧……碾坊和渡船、车路和马路的矛盾,利益与不计利益的爱情和生活方式的抉择。



湘西的山水和湘西的人,于沈从文而言都是有着极不寻常意义的。从一个逃课贪玩的瘦小娃娃,到成为军中一员,再到走出湘西投入大城市,沈从文从未忘记过那一片养育他的土地。他念念不忘一辈子的湘西啊,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与岁月、生命不可分了。在他温暖的生命里,有着两个湘西:一个是属于现实的,一个是属于他内心的。


在地图上,湘西只是中国南方一个不大的地方。山水的天然屏障,历史上汉苗之间天然的隔膜,让外面的人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了解少之又少。于是,因着民族和地域的优越感,外人说湘西是落后的。当然有失偏颇。封闭的环境,也许会造就落后,然而也会为一个地区注入独一无二的个性。

一个人的成长,从一种纯净天地里无奈何的变化,大概往往要经历像翠翠在白塔倒塌的溪畔,在一种平静之中翻滚出一种慌张,一种扣人丝丝的迷茫。其实,与湘西不湘西是无关的,如沈先生说的,他之记述,在记录一种从前生活的某些存在的状态,以供后人做一种对比,给历史留下一种证明,有人曾经如此的存在过。


如果将现实中的湘西比作一个女子,那么沈从文内心的湘西永远是这个女子的豆蔻年华。少女是可爱的,也许她并不是大家闺秀,但谁能否认那份生命正绽放时的美丽呢?然而少女会长大,湘西也是在变化的,也经历了革命,经历了动荡,经历了发展。


《边城》描写的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理想的世界”,一个只有“爱” 与“美” 的不悖自然法则的理想世界,乐观点我们可以说,沈老为我们描摹出一个真真正正的田园牧歌式蓝本;但如果反过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循着山室静的路想下去,解释为他意图在于:


与现实对置,批评现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