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有近2000个农产品地标,却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品牌

 禾禾之和 2017-07-24

当下的中国农业,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城里人每天在喊食品安全问题,说农产品没有老味道了;中国的市场太大,引得国际大佬垂涎不已;农村的地上却天天在滞销,从烟台的苹果到广东的菠萝再到新疆的红枣……消费者很痛苦,企业很痛苦,政府也很痛苦

 

在这个二元结构矛盾底下,到底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去三十多年,政府一直在鼓励——区域公用品牌


所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简而言之为地理标志,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通过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形式进行法律注册和管理,或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农业部以登记的形式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和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一方面因为中国地缘因素的复杂和历史文化的深厚,另一方面因为政府的大力扶持,区域公用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至今接近有2000多家,是中国农业的一大笔无形财富。(主要以县为单位申报,中国有2000多个县域,所以平均每个县1个)

区域公用品牌在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公用品牌的背后是一个地方产业以及产业中的农民,而通过一定的宣传之后,消费者产生了对该公用品牌的稳定预期,销售溢价最后惠泽到农民。


运作得非常成功的例子,莫过于新疆了:在全国人民心中,新疆已是农产品的一块价值高地,一旦农产品贴上新疆的标签,价格也必须更高一些。

 

 

大锅饭效应,公共地悲剧


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模式,在物质稀缺的年代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开始暴露出短板:

 

以农民为主体的地方产业,不可避免地发生公共地悲剧。因为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农民的产品良莠不齐,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或者被掺假,最后伤害到了消费者的利益,而消费者把责任归咎到公共品牌身上。

 

简单说,就是享受权利的时候大家都来了,但等到必须担起责任义务的时候大家都逃了。


几年诟病很多的莫过于阳澄湖大闸蟹造假问题,许多外地蟹运到阳澄湖“洗澡”,甚至直接从蟹农手上买标签(据说买卖标签蟹农都能发财)


▼每年新米上市时,都有大量运米的车进入五常,你猜是去干嘛的?


 

特别是当地方产业过度发展,导致供大于求,产生产地恶性竞争的时候,公用品牌几乎是迅速地土崩瓦解。有的地方的农民,因为想提早上市抢一个好价,果子六七成熟就采摘,然后通过后期处理催熟,然而催熟的果子并不能像在树上自然成熟的好吃(很多水果的转糖期就在成熟期集中那几天),导致消费体验很差。

 

农民为主体的产业是不可能有追溯机制的,所以消费者要怪就只能怪公用品牌,时间久了,消费者误以为这就是该地标产品的味道,抛弃它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逃离公用品牌,需求变少了,更加速了产业供应的恶性竞争!

 

 

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用品牌有救吗?


政府的初心是善的,就是希望把市场搞好,让农民的日子好过,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相反。

 

也有很多专家呼吁,建立地方产业协会,规范产业标准,维护公用品牌。但难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地方协会,左手是民生,右手是市场,做起事来投鼠忌器。假设一个地方产业中的农民,种出来的水果不够标准,你说他不能用公用品牌,他能同意吗?你能阻止吗?

 


身处在公共地悲剧的地方产业,企业也是进退两难: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在农企、农场考察,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忧虑:企业想把产业做好,但是市场却是一个劣币驱良币的市场。

 

好产品得不到公平的市场认可,试问谁敢做好产品?

 

没有好产品,哪里来的品牌?

 

没有好产品和优质企业品牌的支撑的地方产业,公用品牌不就是一个空壳吗?

 

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公用品牌发展方式,已经落后于现在的市场。

 

在烟台,有人问:你觉得烟台苹果还有救吗?药方是什么?


他送了我四个字——产业重溯

 

“中国有很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却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品牌”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在中国优质果品联合会成立仪式上痛心疾首地说!


总结

 

如果说,数码行业最重要的是技术的话,农业行业最重要的莫过于标准。标准的前面是供应链端的有效整合,标准的后面才有品牌,品牌之后才有溢价,溢价才能把产生的价值传到产业链的所有环节,让每个人都受益。这里拥有最大的财富空间,也是每个想做产业的农业企业家最大的机会。

 

中国有近2000个农产品地标,就有至少2000个企业品牌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