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温(772~811) 高波 绘
由道州而徙衡州 在唐代灿若星辰的诗人中,吕温并不是特别有名,不在一线之列,但是他有些诗作确实写得很不错,一直为后世所推崇。他的诗词文意浅直,平白自然,多悯民怜友之作,纪游记事,抒发情感,《全唐诗》收其诗二卷百余首,《唐诗鉴赏词典》等数种唐代名家诗集诗选中均载有他的佳作。 吕温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市)人。吕家是一个书香官宦人家,祖父吕延之,官越州剌史、浙江东道节度使。父吕渭,举进士,官至礼部侍郎。祖与父俱有盛名。吕温的外祖父柳识、外祖叔柳浑皆为诗人,有令名。吕温兄弟四人皆俊才,父子兄弟以文学并称,为世所美。 吕温幼学从父,20岁从著名学者陆贽治《春秋》,从梁肃学文章,其文俊拔赡逸,颇有文采。刘禹锡说他“始学左氏书,故其文微为富艳”(《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旧唐书·吕温传》亦称其文有“左丘明、班固之风”。他擅长铭赞,如《成皋铭》、《三受降城碑铭》、《凌烟阁勋臣颂》、《张荆州画赞》等,“时有奇逸之气”(王士禛《香祖笔记》),为世所称。又善政论,如《功臣恕死议》、《三不欺先后论》、《诸葛武侯庙纪》,皆见识卓异。清代李慈铭说:“和叔之文,当时拟以左丘、班固,诚非其伦。然根底深厚,自不在同时刘梦得(禹锡)、张文昌(籍)之下。”又称其铭赞诸文,“置之韩、柳集中,亦为高作”,“其气势格律,皆出于学问,自非李元宾(观)辈所可及也”(《越缦堂读书记》)。他逝世后,刘禹锡将其诗文辑为《吕衡州集》二十卷,后有《吕和叔文集》行世。 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吕温应河南府试,为贡士之冠。十四年(798)进士及第,次年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十九年(803)擢左拾遗,次年与张荐出使吐蕃,历官户部员外郎、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兼侍御史。
擢左拾遗后的数年,是吕温在政治上的活跃时期。他参加了………… ★ 全文4820字,详见《湖湘文化名人衡阳丛书·衡阳百人(上册)》 甘建华主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吕温词条 吕 温(Lü Wen) 吕温(772~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曾从陆贽治《春秋》,从梁肃为文章,学有渊源。其文俊拔赡逸,颇有文采,《旧唐书·吕温传》称其文“有左丘明、班固之风”。与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窦巩等相厚,为衡阳诗坛带来了第一缕清新之风。在衡与石鼓书院李宽、衡岳寺灵澈和尚、九真观道士田良逸等友善,乐道参玄。尝奉敕祭告南岳。卒后,刘禹锡将其诗文辑为《吕衡州集》二十卷,后有《吕和叔文集》行世,《全唐诗》收其诗二卷百余首。 (甘建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