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南故事第九期——“北李南陈——李四光与陈国达”

 SZTsmz 2017-07-24

蔡元培先生曾预言,在中国近代科学上第一批作出世界一流成果的将是地质学家。似乎为了印证这一预言,上世纪我国地质学界群星璀璨,涌现出一大批极富灼见,业务高超的科学家。其中,李四光与陈国达无疑是最耀眼的两颗。他们比肩同辉,不仅在各自领域为国内陆质工作者引路指航,还为中国的地质学赢得了国际声誉和地位。

李四光

李四光,湖北黄冈人,青年成名,30多岁就先后发表《地球表面形状变迁之主因》及《晚古生代以后海水进退规程》等论文,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概念,并建立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类型。在此理论基础上,李四光通过几十年的实地调查,撰写出《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等论著,以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最终形成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地质工作和研究中影响力巨大的“地质力学”学科。

 陈国达

就在李四光苦心架构地质力学的宏伟蓝图时,尚属地质学界新人的陈国达却被一个问题深深困扰。早在1934年,年轻的陈国达到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实地考察,通过对几个典型地质结构的比较研究,他惊奇地发现自距今2亿年的中生代中期以来,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并非逐渐弱化。这些现象,运用当时任何地质学理论都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这一疑惑在陈国达心中一埋就是几十年,1952年,李四光出任共和国地质部部长,国家对地质研究高度重视,遴选了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在内的6所院校地质、矿冶系组建为中南矿冶学院.40岁出头的陈国达由中山大学转入新创办的中南矿冶研究院任地质系主任。或许是有感国家的重视和李四光的典范在前,陈国达终于决议解决心中的疑惑,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地球科学的“上层建筑”―大地构造学中关于地壳演化与运动问题上。

19569月,通过反复论证,陈国达在《地质学报》上发表了《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的问题》。文中首次提出一种新的构造单元,跳出当时国际流行的“地槽--地台”学说窠臼,成为低洼学说诞生的标志。这篇论文立刻引起轰动,被载入中外学者所编的世界自然科学史大事件年表中,称为是决定当代地质学发展的新学说之一。

北李南陈

至此,“北李南陈”的称呼不胫而走。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在《榜样的力量》一文中回忆:“那个时候(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地质学界没有人不知道北有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南有陈国达的《地台活化说及找矿意义》”

有意思的是,即使“北李南陈”并称,但两人却未曾有交集。即便如此,他们的研究却同为当时国内外矿藏发掘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通过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找到了新中国一系列特大型和大型油田,如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并于1955年发现了第一批200个有意义的放射性异常点,确定了铀矿的存在,脱掉了中国贫油和贫铀的帽子;陈国达的地洼学说享誉国际,苏联地质学家运用其观点,在以前认为无矿或者愿景不大的贝加尔湖地区找到了储量可观的钨、铜、锡、萤石等多种矿藏。随后,巴西、澳大利亚、捷克、法国、加拿大等国也根据这一理论,相继找到了锡、汞、锑等多种矿产,甚至有人在南极洲,也运用地洼学说的原理找到了丰富的矿藏.

 

陈国达与中南大学

19521977年任中南矿冶学院教授、地质系主任。

19781984年任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兼国际地科联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

1985年~任中南工业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洼学说研究会理事长、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研究中心主席。


(摘自《文化中南》第八期,作者:王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