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山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山西阳曲人。傅山在明朝并没有做官,入清以后清廷邀请他入朝为官,他却拒受官职,归隐山林,显示出其民族气节。 ▲ (清)傅山《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 201cm×51cm 傅山书画皆擅,书法由晋唐楷书入手,师法”二王”、颜真卿等。与王铎相似,傅山也在大字行草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的大草流宕不羁、连绵不绝、酣畅淋漓,体现出独特的艺术趣味。 ▲ (清)傅山《行书条幅》 165.4cm×41.3cm 此外,傅山还热衷于金石考据,将目光投向了篆隶碑版,对此进行了一些书法实践和书学思想的探索,“称得上是清代碑学的先行者”。傅山在清代前期汉族文人圈中地位很高,他的书法实践、书学思想、金石考据活动都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清)傅山《隶书杜甫诗》 143cm×48cm 傅山强调篆隶的重要性,曾对篆隶做出一定的实践探索,他对于篆隶有这样一段论断:
不作篆隶,虽学书三万六千日,终不到是处,昧所从来也。予以隶须宗汉,篆须熟味周秦以上鸟兽草木之形,始臻上乘。
在此论断中傅山强调篆隶是书法的本源,学书须通篆隶;学习篆隶必须高古,须宗法周秦篆书、汉代隶书方能上乘。 ▲ (清)傅山《隶书五言诗》 192cm×47cm 傅山强调楷法自篆隶中来,“悟篆、隶、楷一法”,揭示了楷法的源头,且产生了“楷书不自篆隶八分来,即奴态不足观”的楷书审美观。 ▲ (清)傅山《小楷心经》(局部) 29cm×124cm 傅山追求“朴拙”的审美趣尚,曾提出著名的“四宁四毋”说,其中强调“宁拙毋巧”,直言要追求天然质朴、力去矫揉造作的书风。 ▲ (清)傅山《行书十一言联》 149cm×31cm×2 傅山十分注重人品与书品的关系,作为明代遗民,拒绝在清廷为官,一生铮铮铁骨、气节高尚,他曾作《作字示儿孙》诗: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腕是取。永真遡羲文,不易柳公语。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从此诗中不难得知,傅山十分注重人品对于书品的影响,十分推崇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之说,强调欲作书法,先要成为一个正直之人。傅山认为颜真卿为人正气浩然,其书法也自然字势恢宏、大气磅礴。 ▲ (清)傅山《草书游仙诗》 194cm×45cm 傅山崇尚篆隶、法宗秦汉的思想在清代中期前的书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于金石碑版的探访考据活动,带动了后面邓石如等一大批书法家们对于篆隶碑版的关注。傅山的书学思想与审美取向对于后世许多书家的书学思想上形成了理论上的先导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