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的父母都多做了这一件事

 学用知行 2017-07-24

王先生今天在单位的工作很顺利,最近一直忙的项目有大突破,于是早早下班回家,看到太太小慧正在厨房忙碌,于是自告奋勇地上前问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太太很意外,因为先生从没有主动下过厨房,给安排一个简单的活吧,让他把塑料袋里土豆一半削皮放锅里。等太太忙完问:“土豆弄好了吗?”。先生很自豪的回答:“顺利完成任务”。小慧去厨房翻开锅盖哪个瞬间愣住了,好半天回不过神来,原来锅里都是一个个带着一半皮的土豆,一半土豆削皮啊!(太太本意是把一半的土豆削皮放锅里,不是把一个个土豆削一半皮放锅里)

这是台湾脑科学研究所的洪兰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男女思维差异的案例。刚开始我以为这只是讲座需要的一个幽默的故事罢了,但在我跟周围朋友分享时,岂知有不少的朋友拍案而起“我家那口子就跟你说的一样样的!”,原来周围不少是类似“一半削皮的土豆”的事例。

我深入了解发现这个不是男女思维差异导致的,男女都有这些现象,其根源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一半削皮的土豆要怎么吃呢?这是违背常识的问题,是什么力量能够让智力优秀的成年人犯这种常识性错误呢?究其原因跟很多家长抱怨的孩子不自信、拖沓、不自立、依赖性强等问题是一样的,都是因为父母的过度“替代”和“控制”。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半削皮土豆”的行为是由于家长过度“替代”和“控制”导致的。对孩子而言过多的替代和控制远比体罚更要命!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啊,替代和控制其实是对孩子心灵无形的摧残,深刻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这种伤害可怕之处在于它通常是父母无意为之,孩子毫无察觉,好比是“慢性毒药”,等察觉之时往往已是病入膏肓!这种慢性毒药中毒其实也是有预兆的,当你感觉孩子突然变叛逆了就是一种征兆。我们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下“替代”和“控制”是如何地伤害孩子的。

“替代”让孩子的心理“失明”

发展心理学大师皮亚杰认为孩子最初的心智发展离不开“动作”(如抚触、抓握、攀爬等)和自主探索。简单理解就是只有我们体验过了,我们的心智才会发展。独生子女的时代,每个孩子都是父母世界的中心。父母对孩子的爱真的可以用“爱不释手”来形容,而根据皮亚杰的研究我们过多的干预和替代孩子的自主探索,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90%的父母都多做了这一件事

有一项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把刚出生没几天的小猫眼睛缝上,过一段时间再拆开,小猫就失明了,因为它的视神经在关键期没有获得足够的光线刺激退化了,而且更要命的是这种退化还是不可逆的。

父母过多的替代行为,上小学了还在给孩子穿衣服,系鞋带,喂饭,洗澡,甚至成年了妈妈还陪着睡觉,这些不是“爱”而是绝对的伤害。过多替代只会让孩子心理功能退化,最终形成离开父母就茫然无所适从,好比是一个心理“失明”的人。

曾经就有孩子考上北大后因为离开父母不能照顾自己而不得不退学,我以前也有咨询过一个在中科院读研究生的个案,因为失恋要寻死,我跟妈妈了解到在孩子读本科期间妈妈还专门来北京陪读,女朋友分手主要也是因为觉得跟他在一起时常觉得自己是妈妈在照顾孩子。

“控制”让孩子的心灵荒芜

心理治疗的精神分析流派的观点认为存在感是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缺乏存在感的人在遭受生活中挫折时容易精神崩溃或人格解体。对孩子的过多控制就是在剥夺孩子的存在感,就等于在扼杀精神生命,就在给孩子的心灵制造荒芜。当你尝试控制孩子,年幼的孩子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父母的意志。

我们似乎都喜欢乖孩子,但每一个人为控制出来的乖孩子其实都是一颗定时炸弹,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只要乖别人一定会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的时候,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精神世界濒临破碎,接着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改变父母的控制行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些控制已经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但我们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必须努力去改变!父母过度“控制”难以改变的原因除了是 “爱的本能”外还有来自于父母不能忍受孩子“犯错”的强迫倾向。

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孩子犯下的常规错误习惯性的接纳和平常的对待,因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孩子的学习就是需要通过不断地试错来获得的。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成功的人犯错一定比那些失败的人多,所以湖畔大学的教育会邀请很多出色伟大的企业家来讲述自己的失败,以及失败所带来的精神滋养。

90%的父母都多做了这一件事

孩子咬手指不行,写作业拖沓不行,起床慢不行,少穿衣服不行,吃饭慢不行,不吃青菜不行,弄脏衣服不行。父母的那些过度控制和焦虑的情绪不只是对孩子心理有影响,甚至还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伤害。

我曾经咨询过一个厌学的孩子,经常感冒,后来了解到孩子穿什么衣服、穿多少衣服都得按照父母的要求来,于是诞生了一种“冷”叫妈妈觉得我冷,父母的过度控制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自己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的能力,而父母又不能时刻陪伴在左右,所以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天气变化了也不知道增减衣物自然就容易着凉感冒,害怕上学。

家长朋友需要谨记“控制”是最坏的教育,控制是很多家长消除自身焦虑的方式,过度控制是在填补家长自身安全感的缺失。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有的孩子就是比别人行动得晚,那是孩子独特的特点,不要把他纠正成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爱孩子就要懂得放手和鼓励孩子探索,放下我们的强迫倾向、莫名焦虑和不安,允许孩子犯错。

家庭教育要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除了要避免过度的替代和控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营造幸福的亲子关系,幸福亲子关系比任何教育方法都重要!

积极关系决定孩子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很多家长都有耳闻,不妨进一步思考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性格重要的一部分,在高度社会化的人类社会我们的关系模式可以说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亲子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体验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看到此处,有的家长可能会有疑虑,我孩子都大了,现在改善亲子关系会不会晚了。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不管什么时候都值得我们往积极的方向努力。

前文提到精神分析对孩子存在感的重视,孩子的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改善亲子关系可以从我们跟孩子互动的方式开始,改变我们对孩子问题的回应方式就可以改善我们的亲子关系。

90%的父母都多做了这一件事

下边我们来分析几种应对孩子问题的回应方式,并分别分析不同的方式带来不同的后果,供家长朋友参考。

第一种是重复孩子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

比如说孩子跟你说,“爸爸,我刚才摔倒了,好疼啊!”那爸爸可以回应说“爸爸知道了,摔得好疼吧!”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而不是指责孩子的粗心大意,孩子会充分感受到你的理解,内心也会感受到踏实和安全。

第二种是无关反应

比如孩子说“爸爸,我刚才不小心摔了,好疼的!”。有的爸爸会说:“你今天作业写了没?”。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父母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感觉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当然,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在自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第三种是情感宣泄

“爸爸,我刚才摔倒了。”“跟你说多少回了别乱跑,下次还得摔!”。等等类似这种消极情绪体验的话,家长的情绪能量是出去了,但孩子的情绪被活生生地拧回去了。

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可能不会记得这个经历,但这种情绪体验一直藏在心理,阻碍后来我们与他人尤其是亲密关系的交流互动。

以上三种应对,只有第一种方式有助于改善我们的亲子关系。

如果你要培养乐观幸福,积极主动的孩子就需要少些替代和控制,多些积极的回应和情绪肯定,让孩子的独立自主,主动思考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文章最后给家长朋友分享纪伯伦散文诗集《先知》中的一段美文字“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来源:知子花家庭教育

尊重原创,感谢原创,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随时联系做删除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