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这七个字,个个浸透智与慧

 老刘tdrhg 2017-07-24
和顺人生2017-07-19

记得上大学时,我们有一门选修课《人生哲学》,当时对于涉世未深的我们特别有吸引力,但上过几课后,失望至极,讲的无非是一些如无产阶级人生观之类的大道理。参加工作后,经历了太多的人与事,有被小人算计过,有被帮派“边缘”过,有得意后的失意,成功后的溃败,可说人生之路坎坷波折,九曲回肠。及至上了40岁,接触了老子的《道德经》,再回顾人生,有太多的不明智,有太多的不成熟,也有太多的不应该。本人在研习《道德经》中反观人生,感悟人生,提升人生,而从老子《道德经》提炼出来的七字处世真经,可说是我们人生进退有据,左右逢源,和顺美满的智慧锦囊。

深悟一个“慎”字:慎终如始,方得善终

老子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人生是一场长距离的赛跑,谁能在最后“慎终如始”,谁就取得最后的胜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无数次的人生较量,我们往往都有好的开始,却难有完美的结局,这里面可能有外界不可控的因素,但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理智不够,贪欲过盛,不能坚持初心所致。所以,我们在处世时,除要有一个平常心外,还须有一个“慎终如始”的坚毅品格。对自己是如此,对待他人更要这样。

唐朝长孙皇后与其兄长孙无忌,帮助李世民实现称帝大业,功勋卓著。太宗欲封长孙无忌为宰相,长孙皇后闻讯后,出面力阻。她对唐太宗说:“臣妾感谢圣恩,臣妾已位尊至皇后,长孙家不能再封赏了。汉朝的教训太深了,当年吕后受皇上宠幸,满朝都是吕家的人,结果遭灭门之灾,祸国殃民。长孙无忌不能为相,请求皇上另找人选。”李世民拒不采纳皇后的请求,仍封长孙无忌为相。

长孙皇后向皇上请求遭拒绝,于是就找到兄长孙无忌,向他陈明利害,要他远离权利核心,切不可只贪图眼前荣华富贵而酿成大祸。无忌最后被皇后说服,向皇上力辞宰相之职。长孙皇后的慎重和睿智,让长孙家族避免了历朝历代外戚势力过盛,最后招致灭门的悲剧。

深悟一个“细”字: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很多人想求得人生的成功,人生成功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处世的成功,处世的成功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要做到“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我们想求得处世环境的最优化,就要从处世哲学的小事做起,一步步让人家赏识你尊重你器重你。就如一个新人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你首先要学会谦恭待人,上班时间总要比其他人要早一点,做事要勤快一点,有什么有利的事情要多让一点,有什么苦差事要多承担一点,这样你才能慢慢融进这个集体,取得大家的信任和好感,最后在这个舞台上实现人生目标。

细节因其细微,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老子告诫世人:做难事、做大事,须从小、易、细处着手;面对小、易、细之事,绝不可掉以轻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习中重视细节,可助你取得优异的成绩;工作中重视细节,可助你创造事业的辉煌;修养中重视细节,可助你成就优秀的品格。

《玉泉子》一书记载,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有位处士常陪他下棋。有一次,两人正对局,突然来了公文,吕元膺只好离开棋盘到公案前去批阅公文,那位棋友趁机偷偷挪动了一个棋子,最后胜了吕元膺。其实吕元膺已经看出他挪动棋子了,只是没有说破。第二天,吕元膺就请那位棋友到别处去谋生。别人都不知道辞退他的原因,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被辞退。临走时,吕元膺还赠送了钱物。

吕元膺之所以要辞退这位棋友,是因为他从这位棋友挪动一个棋子、搞了一个奷诈的小动作中觉察了他的为人不诚实。挪动一个棋子,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不值得认真。但小事不小,小中可以见大。

深悟一个“退”字:以退为进,以损求益

老子说:“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减损有时反而能得到增益,增益有时反而会成为减损。能够理解损益之间可能存在的这种相互转化关系,对于我们处世取得成功是很有益处的。如何做到“小损大益”或者“损了眼前,益了长远”,要求我们在处世时,要注意权衡利弊,得小利而失大利不值,得显利而失潜利不智,得他利而失人心不仁。

东汉时期,有个叫甄宇的官员,为人忠厚,遇事谦让。有一年除夕,皇上赐给群臣每人一只活羊。由于这批羊有大有小,分配时,负责人犯了愁。大臣们献策:有人主张把羊杀掉,然后均分,有人主张抓阄……这时,甄宇说:“分只羊有这么费劲吗?我看大伙儿随便牵只羊走算了”。说完,他率先牵了最瘦小的一只羊回家了。而后群臣纷纷效仿,羊很快分完了。此事让甄宇获得满朝文武的赞赏,最后传到光武帝耳中,后来在群臣的推荐下,甄宇得到朝廷的重用。从此事可以看出,甄宇是个有智慧的厚道人,他的谦让美德顺利化解了利益分配的难题,而他的厚道品牌也传遍了朝廷,有智慧的厚道人是人人都喜欢的。

深悟一个“底”字:把持底线,掌握命门

老子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鱼不可脱离了水,国家的护国利器不能让他国知道。也就是俗语所说“有虎藏在袖子里”“不要让别人搂着后背腰”。我们在处世时,特别是与人谈判时,一定要事先想清楚,谈判的底线是什么,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千万不能把底线透露给人家,一旦这样,你就输定了。你在社会生存,肯定有生存的理由或资本,一方面要努力造就自己的核心本领,让自己变得更加有价值,有能耐;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好自己的核心本领,要时刻想到鱼是不能离开水的。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阿喀琉斯,传说他的母亲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罩”,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使其能刀枪不入。但遗憾的是,因冥河水流湍急,母亲捏着他的脚后跟不敢松手,阿喀琉斯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不慎露在水外,所以脚踵是最脆弱的地方,全身留下了惟一一处“死穴”,因此埋下祸根。长大后,阿喀琉斯作战英勇无比,却被帕里斯一箭射在脚后跟而身亡。

深悟一个“潜”字:潜心修炼,谙熟门道

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老子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五种策略实是要求当代人要学会的处世智慧,要潜心修炼才能成功。真正善于行走的人,他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真正会说话的人不是滔滔不绝的人,而是能说到点子上、逻辑又严密的人。我们知道有一种人善于心算,他们不需要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就能准确地计算出结果来。这种人可以默记一些事物的各种变化,从各种变化中寻求到适合自己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状态,这种用心默识、默算的处事态度是老子处事哲学的一部分。真正会封闭的人是不需要利用锁和闩的,这里的封闭具有积极意义,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封闭自己不求更新,而是为了防止同类残害而不得不采用的一种保护手段,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需要。不用绳索就能将人牢固地捆绑起来,是高明的捆绑者。在这里也是一种手段的比喻,借指对事物的掌控能力。而这种掌控能力的获得,是一个人能够聪明行事的结果。

伊尹自出生起父母就杳无音讯,被有莘国君的一个厨子收养。伊尹自小跟养父学烹调,手艺相当精湛。据说,只要他家一开火,十里八村的人都能闻到香味。最为难得的是,青年时期的伊尹把烹调跟治国联系在一起,并能融会贯通。久而久之,国君成汤也知道了他,费尽心机把他要到了身边。只是,成汤一开始并没有重用他,而是把他安排到厨房当厨子。俗话说得好,想抓住一个男人的心,先抓住他的胃。伊尹正是靠绝佳的厨艺,打开了通向成汤心底的那条路。有一天,因为一道大雁汤做得非常好喝,成汤找伊尹问话。伊尹从食材、调味、火候等方面一一道来,并把做菜和治国的道理巧妙结合。后来他主张以“调和五味”等烹饪方面的方法来治国,把商朝治理得很好,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可谓国力强盛。因此,伊尹被后来的老子评价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贤相。

深悟一个“度”字:审时度势,洞察一切

老子说:“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让浑浊的东西沉静下来,只有想办法让它静止,慢慢地就清净下来了。谁能让我们长久地安定,只有努力让他健康地运动,他的身体机能保持良好,他也就保持安定。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心里烦燥不安,情绪很激动;有时候看到局面很混乱,是非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冷静下来,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做选择做决定,因为这个时候做出来的选择或决定,五心不定,情况不明,很有可能是错误的,而冷静下来以后,事情就会像浑浊的水一样,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泾渭分明了。另外,我们要让某项事安定下来,如保持身体的健康,某个职位的稳定,最好的办法是运动,当然是积极的运动,向上的运动,而如果消极的以稳定求稳定,最后是达不到安定的。

公元201年,22岁的司马懿名声在外,那时曹操正处于创业初期,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候,便征招司马懿为自己服务。司马懿虽“知汉运方微”,却因为当时时局混乱,几大集团明争暗斗,形势尚不明朗,司马懿是个聪明人,不想盲目的做出判断,于是选择了静观其变——以身患“风痹之症”为由,拒绝了曹操的再三招募。公元208年,曹操被封为丞相,他又再次去招募司马懿。其时正值曹氏的巅峰时期,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眼看大势已定,早已洞若观火的司马懿知道是该自己施展拳脚的时候了,于是便爽快地上任了。

司马懿刚入职的时候,是给曹操的儿子曹冲做家教。不过可惜的是,司马懿才干了没几天,曹冲就死了。曹操很悲痛,让司马懿在他的儿子们当中再选一个去辅佐,曹冲之死让世子之位陷入了迷雾之中,而若想在曹氏集团一直混下去,就必须跟对接班人,与其盲目的选一个,不如等形势明朗了以后再做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量,司马懿看准了曹操的次子曹丕,几番来往之后,他与曹丕私交甚笃,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兵祁山,司马懿同时也率军驻守渭水南岸,同蜀军对峙。那时,司马懿已经耗死了曹操和曹丕,正在全力辅佐第三代领导人曹睿,自己年纪也不小了,诸葛亮为激他出兵,给他送了一套女人的衣服并附带一封极尽挖苦的信。但司马懿何许人也,他不但看清了两军的对峙形势,还知道诸葛亮病体缠绵又事必躬亲,累的直吐血。所以司马懿强压怒火,还耐心劝解手下将士,就这样把诸葛亮生生给耗死了。蜀军撤退奔丧,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这次危局。

耗死了诸葛亮以后,司马懿这个精壮的老头儿又耗死了曹睿,迎来了曹氏集团的第四任领导人曹芳。当时的大将军曹爽想要独掌大权,所以奏请曹芳加封司马懿为太傅,而实际上这样做是明升暗降,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又装病了,于是曹爽就放松了警惕,有一次他随曹芳出城祭祖,司马懿看准时机,召集了一千多兵马占领了武器库和城门,又去奏请早已对曹爽不满的郭太后,下诏诛杀曹爽,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击败了曹爽,重夺兵权。

深悟一个“根”字:守住根本,攻守兼备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如果现有的东西都保持不了,还想去要更多的东西,那么最终连现有的东西也会丢掉;如果在已很锋利的地方还要想更锋利,这种锋利是长久不了的。家里金玉满堂,不知道适当舍弃,这种财富长久以后是守不住的;本来就富贵,又骄傲自得,这是自己给自己留下祸患。贪婪是大多数人的本性,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万能的社会,有些人取得暂时的成功,这个时候他便有点忘乎所以,得陇望蜀,明明自己能力不够,条件不具备,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发展,其结果赔得个干干净净。还有些人得势不饶人,一心想独霸天下,不给别人一点活路,最后其对手群起而攻之,把自己杀得体无完肤。更有甚者,有些人自侍腰缠万贯,为富不仁,横行霸道,最后的结果是身首异处。

老子阐述了很深刻的处世智慧,其核心思想是我们如何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促发展,人不能被自己的贪婪所主宰,凡事要想想自己现有的如名利、物质能不能把持住,如果现有的把持不住,还想更多,肯定是不行的,另外,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自己拥有名利的容忍程度,如果超出了社会的容忍程度,那么就要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缓解,为富不仁,富贵而骄,是要吃大亏的。适可而止,进退有据,韬光养晦,仗义疏财,是当今人们的处世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