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明哲:动态竞争理论的开拓者

 追求最好 2017-07-24


从五力竞争力分析模型,到波士顿矩阵,企业竞争的知名理论大多出诸美国管理学者。毋庸置疑,如迈克尔·波特、亨利·明茨伯格等顶级竞争学者一直左右着全球企业竞争的理论格局。而在这些名单中,终于有一位杰出的华人学者可与他们比肩,他的理论被称为“后波特时代的竞争优势”。他即是动态竞争理论的先驱,美国维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的陈明哲教授。


学术:东西融会贯通


生于台湾的陈明哲教授于1988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取得企业管理硕士与博士学位, 曾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与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其教学、研究及咨询范围横跨了欧美亚三大洲。二十多年来,他始终以企业竞争作为研究的主轴,提出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动态竞争理论,并运用于企业实务。在他的理论中,竞争分析不再是格局固定和行业一律的,他从“动态性”及“相对性”的角度来揭示竞争的本质,运用对偶概念,比较企业彼此在市场与资源上的差异,从而建立了一系列展现动态竞争的基本概念、研究架构与操作方法。

 

 “企业可以怎么做,来形塑、预测并有力回应环境与对手?”这在陈明哲教授看来即是动态竞争试图解决的关键问题。诸如五力竞争力之类的战略理论往往关注企业自身,却忽略了与对手、市场间的互动关系。陈明哲教授则认为,企业与对手在市场中不间断地攻防互动,企业在竞争中如何察觉并预应对手的攻防行动,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成败,而这恰恰是此前近于静态的战略理论的盲点。

 

如果有人听过陈明哲教授阐述其动态竞争战略,一定会对陈教授融贯东西的表达和颇具中国传统士人的儒雅风度印象深刻。的确很难想象,这位学者西文著作等身、身任全球管理学顶级学术期刊《管理评论》副总编、国际管理学会院士暨下一任主席,却对中国古籍经典了解精擅。事实上,他年轻时即曾投身大儒之门,随师研习四书五经、中国古籍。以先秦二十一子为例,他总共阅读了十六子的全部著作,其中,单单孙子兵法与十一家注,先后就读了七遍。整整四年,从未懈怠,一如他的题字“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也正是东西方兼备的深刻研习,让他站在两种文化的交汇点,集大成而开先河——提出了动态竞争理论。

 

动态竞争理论的生成与推衍固然有着最为西式的严谨逻辑和缜密方法,而从两个基本的前提,即可窥见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其一,强调变动不居(即,“动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易经到诸子百家,“变”始终是重要的议题。所谓“易之所用,惟变所适”,便是易经的精华。其二,中西文化之根本差异在于,中国文化重“相对性”,西方则重“绝对性”。以竞争观之,西方理论习于从公司自身切入;而中国传统的“对碰”观,从市场到资源分配,关照的都是公司间的两两相较,优势至多也是相对的,随着时机、环境、对手的变化可能也会转换成劣势。

 

此外,动态竞争所谓的对手,也相当富有变化性与包容性。因为,对手除了竞争者外, 也可能是合作者、消费者、供货商,及其它利益关系人,对手未必对立。中国人乐于讲道,就是要从这种柔性的策略、宽广的视野来实现战略管理,所谓“上兵伐谋”,即最佳胜局要靠谋略取得。当然,这一观念最终还得落实在实战上,因此,陈明哲也致力于在道与术之间寻找平衡与联系;他指出,动态竞争本质上就是追究内外平衡的整合,对外,要极大化与竞争对手间的不对称关系,最小化对手的反应;对内,要极小化决策与行动间的执行差距,保持自己对环境反应的弹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我-合”的落实。

 

陈明哲直言,西方语境之下的竞争,尽管有着“一起”和“追求目标”的语源,却很容易被理解为对抗和对立。而在中国文化中,则更容易将竞争和合作视为一体的两面,彼此依存、“阴阳相生”,甚至“以敌为师”。所谓“竞合相倚”,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对立只是一时,竞争的终极目标是怎样在动态的环境中创造更多的价值。陈明哲以中国传统的“王道”与“霸道”来譬喻东西竞争之别:以霸道思维行事,往往旨在利己,并以你死我活、优胜劣败的丛林法则为本;而王道则站在更高的层面,藉由“价值创造”与“竞合共荣”,来兼顾利己与利他的目的,并以“表面有争、实质无争”的方式,来处理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即使是对手、敌人。

 

优游不迫,挥洒自如

 

陈明哲并不仅仅是埋首书斋的学者,在其执教过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他都受到学生们的高度欢迎和推崇。除去陈明哲教授学贯古今、融合东西的深厚学识,他充分的准备,生动的启发,真诚的互动,让他赢得了这些顶级商学院学生尊重与认可。“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在陈教授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每次在课堂上,陈明哲喜欢采用一种轻松互动的形式来展开,通过与学生的问答来了解对方的知识背景,进而抛出一些具有价值的问题,层层抽丝剥茧地对话、反问、论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反思、修正,进而领悟真理真正的奥妙所在。

 

陈明哲坦言,这种启发式的教学,看似氛围轻松又效果显着,但对授课老师却是极大的挑战。授课前面面俱到的准备、现场耳听眼观的把控,难度远比单向的授课为甚。陈明哲教授如何做到如此驾轻就熟,轻松裕如?也许是因为他始终怀揣着对师道、对学生的热忱,秉持“伴读”的精神,把学生当作“学习伙伴”,也可能源自他自由舒展的治学风度。他曾经笑称自己是“一路玩,一路晃荡,一路做学术”。能在能者林立的管理学界拥有国际声望已属不易,若还要将严谨的学术做出游戏的旨趣来,则更非常人可及。但是陈明哲却独树一帜,始终保持开放和自由的态度,在研究领域游刃有余,不断创新。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陈明哲每每谈起自己的研究领域,总是眼睛发亮:“我一直非常幸运地整合了我的专业与个人兴趣。”他从小就对实务现象感兴趣,且钟爱宏观领域的竞争研究,故而选择了战略管理学。1984年8月的一个下午,陈明哲到巴尔的摩机场接他的指导教授,马里兰大学的Frank Paine。在机场,教授给了他两篇相关文章,并说:“这种动态思维的观念,将会是策略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一次偶然的接触激发了陈明哲的兴趣,使他在众多路径中做出了选择,走上了动态竞争研究这条路。

 

华德·狄斯耐曾经说过:“前途,不是从眼前的众多路径中做抉择后所产生的结果;前途,是你自己所创造的舞台,你要先有想法和决心,接着再采取行动。”这恰是陈明哲当时的写照,虽然前途充满非常多不确定性,但他一直存着对动态竞争的“想法和决心”。而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为了研究这一课题,陈明哲做到了百分之百的投入。一方面,研读了大量相关的文章,在策略管理领域中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研究体系;另一方面,他的思想根源于厂商所采取的实际竞争行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咨询顾问,整合理论、变量和方法。他是第一位三次获得国际战略管理学会最佳论文奖的学者。他的企业客户包括杜邦、摩根斯坦利、联邦快递、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等,对企业的人才培训与咨询横跨几大洲。

 

除了想法与决心,陈明哲身上还体现着一种对“精一”的不懈追求。他强调,除非一个人能够把事情想得十分透彻,例如:直到只剩下一个值得探讨的核心观念,一个需要做的关键任务,或一位可供咨询的专家……否则,他无法清楚地厘清事情的原委。从他的博士论文探讨预测竞争响应开始,陈明哲发表了数十篇核心论文,分别刊登于不同的顶级期刊中。其间,他经历了数次的退稿,数次的修改,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发表至少花费两年时间。然而,即使被退稿,或者在发表前需要不断修正,陈明哲仍然很享受这个过程。通过撰写、修改和润饰,他日复一日地练习,在写作的过程中保持专注、有纪律的努力,只有在当下无法作任何进一步的修改时才会投稿,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

 

不仅如此,陈明哲还将这种“精一”的信仰延伸到他的整个生涯中。“策略之成败,在于专注;执行之成败,在于毅力”,他彻底践行以研究为中心的平衡生涯。一个人忙于学术的同时,也需要花精力在生活中,如何平衡好每一件事是一辈子需要学习的功课。在这个过程中,陈明哲首先学会如何做自己,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输赢,在于全力以赴,用惟精惟一的信念来提升自己的核心价值。同时,他也没有忘记“他人”,这个“他人”涵盖了许多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呈现,陈明哲用同样的热情与专注去了解“他人”的反应与感受。

 

这似乎又是陈明哲对“人-我-合”理念的践行。现代人的生活十分碎片化,经常要在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在体制要求与个人专业间寻求平衡。或许,陈明哲的做法可以作为我们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研究者,陈明哲努力让自己的专业生涯与日常生活在靠近他的核心周围运转,保持了高度的专注力,反过来提高自身追求“精一”的能量。

 

过去的二十多年来,陈明哲所从事的“活动”都在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竞争?他找到了一些答案,更发现了许多未知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陈明哲用他自由开放的态度,不断吸取新的理论和实战经验,在教学中传播他的研究成果,在与“他人”交流中提高“人-我-合”的境界。“君子务本,本立道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种信念已经内化在陈明哲心中,伴随其在学术开拓中不断精进。


来源:本文来源于复旦商业知识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