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的诸侯大佬们,要想干大事,做法比较简单,碰到弱小的,逮住揍个鼻青脸肿,收入囊中,碰到强硬的,就在家攒钱练兵,等实力比人家强了,再上去揍一顿。赵国那么牛,碰到更牛的秦国要和氏璧,还不是乖乖派人送上门去。但在更早些的春秋时期,却不是这一套玩法,春秋的创业者们,不流行霸王硬上弓,他们玩的是仁义,若不仁字当头,义字当先,想混出些名头,几乎没有可能。
当时仁义的代表,无疑是宋襄公。和楚国打仗时,宋兵已摆好阵势,楚兵还在对面渡河,宋军有人建议,趁机突袭楚军,宋襄公听完脑袋一卜楞:“胡扯,我堂堂宋国仁义之师,岂能干这种下三滥之事!”就这档子事,宋襄公被后人嘲笑了两千多年,至今讥笑不绝。 孰不知在当时,宋襄公这种想法可是大家普遍的心理,而偷袭,才是很下作的做法。不然,为什么明知对岸的宋军已整装待战,楚军还能不慌不忙地渡河,渡河之后,还有机会操摆阵形?他就不怕宋军趁乱突袭?显然,楚军大部分将士也认为,乘人不备突然袭击,不符合常理,正经人不会干这事,胜之不武,太掉份儿。 像宋国、郑国、鲁国这样的小国,因为仁义吃了败仗,也不会损失太大,因为这时候周边的诸侯们就会出来劝架,失败者认个错,入侵者挣足了面子,也就顺势撤军了。 当然,也有不仁义的倒霉蛋,像吴国、越国,不管军事、地域都算得上大国,兵强粮足,可惜都被灭了国。吴国阖闾杀兄夺位,利欲熏心,吴国大将孙武,还捣鼓一篇《孙子兵法》,专门教人阴谋诡计,实在可恶;而越国,勾践打了败仗,佯装臣服,却在背地里又卧薪又尝胆,试图报仇雪恨,言行不一。像这样不仁不义的做派,被灭国,那些扯着仁义大旗的诸侯们,自然要拍手称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