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散之写的一张纸条

 高山流水vrtv5s 2017-07-24

林散之 金顶


文:吴冠南


二十五年前的金秋,古城南京的空气里弥漫着桂花的香味。我怀着朝圣的心情前往拜访林散之老人。

林老耳背,大凡耳背者皆眼亮。那时老人八十出头,但纵使写小字也不用戴老花眼镜,且持笔恒定,落笔准确。什么叫功力?老人写字的入定神态与驾驭笔墨的超凡能力告诉了我答案。


林散之 自作诗·论书绝句


因为老人耳背,凡与老人说话,老人皆听不见的。而老人又因缺齿,他说话,我也听不懂。老人听不见,我又听不懂,所以交谈只能靠写字互递才能弄明白对方讲话的内容。但却因为这一层原因,许多人包括我均能收藏到一些老人带有特定内容的书法手迹。

现在想起来这种交谈极有意义。在现场寂静无声的境况下交流,其意义在于通过交谈还能收藏不少有特别价值的老人手迹。


林散之 许瑶诗·论怀素草书


在我所收藏的几张老人的手迹中,有一张内容很特别,正因为其内容特别,几十年了,我至今尚能背诵如流。我去那天,老人前两日才从北京参加活动归来。所以谈话内容自然会谈到北京之行。当我一提到北京,老人马上一脸不悦,立刻写一纸条答我曰:“北京不敢去了,吓得跑回来了。书画是清净之道,现在搞得恶气冲天!”我当时只从老人文字中知道老人对北京之行有所不满,但不好意思追根问底究其原因,怕再让老人不快。后来才在他学生那里得知老人不快与反感大约是因为参展作品中的泛泛之作,鱼龙混杂;更是因为合影时的“争座位”百态,以官衔儿大小,从中间向左右排开,而居然忘记了因腿脚不便的林老。把他冷落一旁,无人顾及。


1989年10月,林散之书绝笔《生天成佛》


现在回想起来,八十多岁的老人也真是书生气十足,这些几成惯例的做法,居然气得老人“不敢再去北京。”是的,您老书法最好,居中位置却是与您老无关的呀!艺术界不讲艺术的“排坐位”、“抢坐位”、“争坐位”已不顺理而可成章。可惜林老在世时未能写一本现代“争坐位”帖以立此存照,传警后世。

2007年8月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