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苏轼:我本一道士,奈何入红尘

 卜君心 2017-07-25

苏东坡的仕途一直被最高层所眷顾,因为他名气实在太大,但他一直没进入核心决策圈子。

有人说,他不懂政治气候,顺势而为;有的人说,他诗文一流,太有傲骨;还有的人说,苏轼和苏东坡,根本不是同一个人。

意思是,他很分裂。当他在朝为官的时候,他叫苏轼;当他将个人感情融入文字的时候,他叫苏东坡。

但不论是苏轼还是苏东坡,他一直很认真地跟这个世界做游戏。 

眉山,东坡的故乡

1

宋仁宗十五年(1037年),首都汴梁西南方向1337公里、乐山大佛以北50华里,眉山镇苏家。

“呱呱呱”一阵哭声后,诞生了一个男婴。

这是一个足月顺产的孩子,小手胖乎乎的,在空中乱抓一气。

“瞧,这孩子的眼睛多亮哟!”产婆称赞道。

她一辈子接产新生儿上千人,唯此婴儿眼睛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像什么呢?

就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不,两颗。

唯一奇怪的是,婴儿不爱哭,总像在思考什么哲学问题。

“仔仔,听话,哭一声吧,”母亲程氏拍拍婴儿的屁股,担心地叮嘱道。

仔仔还是不哭。

直到有一天,婴儿看到父亲磨墨写诗(那诗只是草稿,很难看),才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这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之家,10年之内,美丽又大方的程氏为老公苏洵生了六个孩子,该男婴排行第五,取名“轼”。

“轼”在古文里的意思是“车前的扶手”。

父亲苏洵希望这个孩子,今后就算默默无闻,也要扶危救困、真正对社会有用。

这是囚徒最佩服苏洵先生的地方,尽管他年轻的时候有些吊儿郎当、无心向学。

但他绝对是一个好父亲,不像有些家长,只盼孩子象树一样生长(摇钱树)。

他继承了儒家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何谓成功?成功不过是帮助其他人时产生的副产品。

历史注定了,苏轼是一个传奇。

尤其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总能温暖天下。

深奥的道教

2

悲天悯人从何而来?首先来自于道家思想。

其实,囚徒更喜欢叫苏轼为苏道士,就象爱称呼陆游为“抗金战士”。

相信他如果泉下有知,也非常愿意。

北宋,道学繁盛,达到顶峰。

当道家思想附着在这位文学大师的灵魂里,就发生了明显的化学反应。

宋代皇帝几乎都是道家粉丝,到了宋仁宗,民间甚至传说,他是道家天宫的一尊大仙。

还有街头的算命先生,在接受民人日报和华新社记者联合采访时表示,仁宗同志是由赤脚大仙投胎而来——也就是《西游记》里无端遭受孙悟空戏弄的那个神仙。

由于人(神)脉资源很牛逼,仁宗搞定了很多神仙朋友,基本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在他执政期间,王朝连续27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民的粮食根本卖不出去,连猪看见大米都摇头。

宋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国家,天好,你好我也好,百姓对皇帝的崇拜无以复加。

为了进一步扩大道教影响力,宋仁宗命令佛道两教领袖当朝辩论,要求各媒体进行时况直播,昭示天下。

仁宗同志在辩论开始前发表了简短而重要的全国讲话。

他说,“朕欲皈依道佛二门,未知何教为尊,哪教为大,你们(佛道两位辩手)与寡人细讲明白,若道大,朕皈依道,佛大,朕皈依佛”。

一场历史上非常知名、惊天地泣鬼神的辩论开始了。

囚徒拜读过双方的发言稿,觉得道教领袖是一位绝对的文学天才,辩词充满瑰丽的想象,既理性又感性,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任何一位无神论者看了,其信心都会动摇。

更何况天师的口才一流,几乎可以把死人说得敲棺材。

结果毫无悬念,天师以绝对优势胜出,僧人羞愧难当,“无有半言回答”,合十而退,所有大臣拼命鼓掌。

仁宗皇帝御笔点赞道,“三教内中道为尊,上古原是天地根,生人生仙生世界,立玄化释定乾坤。”

由于苏轼受过道教的启蒙教育,其一生对道教情有独衷,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

在他被贬时,他最喜欢的去处就是道观、道堂,在那里,他一坐就是一下午。

在那里,他文思泉涌,写出了著名的《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

3

眉州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地方,但之前也生产了两个著名人物,他们对少年苏轼影响至深。

一位是很久很久以前、活了800岁(古代算法不一样)的彭祖。

据说,有一次彭祖在野外游泳,发现了一只漂亮的野鸡,他想方设法抓到野鸡,做了一锅汤献给尧享用。

尧眯着眼睛喝完,抹了抹嘴,高兴地对彭祖说,“你快去数一数那只野鸡有多少根羽毛,它有多少根毛,你就能活多少岁。”

据说彭祖后来很后悔没有找一只毛发更茂盛的野鸡。

既然活了800岁,彭祖对人生的思考,当然不是一般的深入,不是一般的智慧。

少年苏轼对他的传说如痴如醉,对他的著作反复研读。

另一位是汉朝的张道陵,传说他是西汉宰相张良的九世孙,神奇的是,他也长寿,活了122岁(写到此,囚徒不由得对现代科技、现代医学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说张道陵是苏轼的第一个人生偶像,一点儿也不过分。

据说道陵同志出生的时候,满室异香,整月不散,黄云罩顶,紫气弥院。

他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无不通晓,还能背诵《五经》。

但对这些人世俗学,他曾叹息道:“可惜,这些书都无法解决生死的问题!”

于是,他放弃儒学,改攻长生之道。

当时在巴蜀一带,有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淫祀害民”,聚众敛财,无恶不作。

张道陵是一个武林高手,勇敢地创建了天师道,他后来果断出手,平定了祸害百姓的巫妖之教。

后来他的天师称号便代代相传——那些天师都很长寿,平均年龄在90岁左右,高龄的120多岁。

张天师是眉州苏家的偶像,在苏家的大门、卧室、书房,甚至蚊帐上,都有天师的画像。

天师之于苏轼,就像是一位熟悉的老者。

苏轼很小的时候,他就有一个dream:学习张天师,遁入深山老林,当一名普通道士(跟囚徒小时候天天想去少林寺练武类似)。

天天研读道学书籍,苏轼深得道家风范,逐渐形成了生性放达,为人率真的个性。

道教思想就像神经系统一样,布满他的五脏六腑。

这也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深晓《周易》,终生爱与道士高人交往,并且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铁冠道人。

他还是一位生活家,他爱美食,善品茶。

一入深山老林,他便活了过来,大自然让他乐而忘忧。

那是他最爱的减压方式。

4

这部分讲述的故事,还是道教有关。

苏轼读书的学校,不是省重点,也不是市重点,甚至不是一所学堂,那只是眉山城的一所道观,名为天庆观北极院。

张易简,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他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第一位老师,也是四川地区一位知名道人。

关于张道人的资料,现在已不可考,只知道他颇有学识,且为人正直善良,是宋朝的全国道德模范、十佳教师(民办学校)。

他崇尚孔子的因教施教,无论学霸还是学渣,都因他的教导而有所成长,慕名前来求学的少儿有数百人。

苏轼后来饱含深情地回忆道,张道士从不强求和责骂学生,而是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进行点拨,教学效果很好。

苏轼在道观读书三年,进步很快。

即使在50多年后,晚年的苏东坡还常梦见张老师。

公元1099年农历3月5日的一个深夜,他还专门写了一篇《众妙堂记》,文中记述了他梦见回到学堂,看见张老师还是当年样子的情景。

对张易简而言,一辈子能有这样的学生当然也很骄傲。

首先,苏轼读书,是活读书。

当同学们上早自习,拼命背诵"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文时,苏轼走到张老师面前,悄悄地问,"奥妙只有一个,难道还有很多么?"

张老师微笑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奥妙同样如此,他要注意仔细观察哟!

聪明的苏轼听后,很快就买了一个小笔记本,每天有什么感想,就记在本子上。

其次,他爱总结。

苏轼在课桌上刻下几个字,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

那句话,很笨拙,根本不象出自一个优等生。

一个优等生一定是天赋智力,有聪明的学习方法呀!

可是他不。

很多人都提到过他的学问之道——遇到喜爱的文章,他一遍遍地抄写。

有的文章,他抄了一辈子,无数遍。

在破旧的天庆观,昏黄的烛光下,同学们都看到了那几个字。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