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论心想》3

 山佳国学谭 2017-07-25

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11、《内径》是通过感觉得出的理性认识——《论心想》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又指导了感性认识的进步,《黄帝内经》就是利用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学理论,通过人的感觉来认识人体,并对更加质朴、实际的认识过程,和得出的认识结论进行的理性总结。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内径》是通过感觉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西医》是通过解剖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对此,问题就提出了:感觉与解剖那个更说明问题的本质哪?解剖是经过科学的清晰的事实,但受到了认识局限性的限制;感觉是通过人体的模糊的感受,但保持了对事实质朴的认识。支持“解剖”的是现代的医学科学的认识;支持“感觉”的是传统的“五脏、五志、五情”的认识。因此,要解决“心也在想”的问题,就要从此认识说起。

12、从“五脏、五志、五情”的关系论起——《论心想》

要论“五脏、五志、五情”,势必要论“道”,论“阴阳”。“道”已论过《论道》(上)全文 ;《论道》下全文 。“阴阳”也已论过《阴阳》谭全文 。“五行”以后也会专论。只是为了说明问题,那就要从“五脏、五志、五情”的关系论起。

13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论心想》

《黄帝内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称之曰“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不同的表现,分别归属于心、肝、肺、脾、肾五脏,所谓“五神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神虽分属于五脏,因为心主神志,虽然五脏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统领下而发挥作用的。

14“心志喜”“肺志忧”“肝志怒”“脾志思”“肾志恐”——《论心想》

因为心主神志,《黄帝内经》又把喜、忧、怒、思、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心、肺、肝、脾、肾。“心在志为喜”、 “肺在志为忧”、“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 “肾在志为恐”。因此,喜过伤心(火)、忧过伤肺(金)、怒过伤肝(木)、思过伤脾(土)、恐过伤肾(水)。由于五行相克的道理,心喜克肺忧、肺忧克肝怒、肝怒克脾思、脾思克恐肾、恐肾克心火。由于心主神志,因此,“忧、怒、思、恐”均是“喜”受到否定的表现。

15此处关键是对“神”的认识——《论心想》

《内经》认为:心是生命的根本;为人的神灵变化之源,也就是人的心思活动之源,俗话讲:心在想。其状态是否光华表现于人的脸面。其活动充养的组织在人的血脉。此处关键是对“神”的认识。《内经》中的神与古代哲学中的神,虽然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联系,但二者在概念内涵和生成来源上是有严格区别的。《内经》中的神,其产生有着物质依赖性,虽由精生气养而成,但其概念内涵与精、气等物质有明显不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