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汉族传统工艺品,属于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使用其他金属做胎的,如金胎掐丝珐琅等。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也称为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制胎,即以红铜板制出器形;掐丝,即将压扁的铜丝依设计饰纹粘牢于胎体;烧焊,将其再次焊接牢实;点蓝,依饰纹中颜色依次上釉彩,先点地,次点花,再点蓝,后加亮白;烧蓝,点一次蓝即烧一次,重复多者可达3次;磨光,以细砂石、黄石及木炭分别逐次打磨光滑蓝料与铜丝的粗糙处;镀金,即抛光除锈的最后一道工序。可以说,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 清乾隆 掐丝珐琅莲花纹酥油茶盖罐 1140万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铜和珐琅相结合的工艺品,因为从明景泰年间开始盛行,当时釉色又以蓝色居多,故名景泰蓝。明清时期,因景泰蓝典雅华丽,大量地被运用在皇宫中的器具上。景泰蓝的作法系将扁细的铜丝或金银丝掐成精巧的花纹,嵌粘在铜胎上,再充填各种不同颜色的法琅釉料,然后经四、五次反复高火烧结,最后磨光、镀金而成。乾隆时,景泰蓝的制作有了新的发展,从数量看超过了康雍两朝,器型更为丰富多彩。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所以传世的官窑不多,而其中绝大部分目前珍藏在台北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民间流传的精品是寥若晨星。 ![]() 清康熙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蕃莲”纹嵌宝石三象足双耳盖炉
972万 皇家御用之器——珐琅,掐丝珐琅之所以在几百年里成为宫廷专有的华贵艺术,一方面因为铜胎掐丝珐琅价值不菲,尤其是元、明时期的掐丝珐琅器,胎体厚重,全由纯铜制成,极少的甚至用金做胎;另一方面,掐丝珐琅与生俱来的钟鼎富贵之气,与文人阶层的隐逸风度形成极大反照,因此被历代帝王当作独一无二的皇权与财富的象征。 ![]() 清乾隆官掐丝珐琅花瓶 此件藏品为清代掐丝珐琅赏瓶,赏瓶盘口,溜肩,长腹微鼓,平底,矮圈足。流与鋬手线条优美,给人雍容华贵之感,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工艺复杂,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在当时主要由皇室贵族使用。这件掐丝珐琅赏瓶,掐丝粗细均匀流畅,填釉饱满平整,砂眼较少,鎏金灿然,釉色鲜艳纯正,图案生动逼真,如此精湛的做工符合乾隆时期特点,在清代珐琅器中鹤立鸡群,实属难得一见的掐丝珐琅精品。现藏于香港御华国际艺术品有限公司多功能豪华厅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