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瓷:极致的审美

 cxag 2017-07-25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国人的审美追求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宋瓷则将这种自然风韵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宋瓷之美,美在收敛、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

提到宋瓷,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存世极少、价格极高,所以不免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钧窑十件,不如汝窑一片”之说,极言传世宋瓷之珍贵,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将其视为珍宝。今天的人们还在热议生活陶瓷艺术化和艺术陶瓷生活化,殊不知,在宋代,瓷器并没有艺术瓷和生活瓷之分。

宋瓷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造型更加注重实用性。宋代各地瓷窑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瓷器,有碗、盘、碟、洗、砚滴、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熏、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都从实用出发兼顾审美的要求。它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样式,许多造型作为典范为后世追慕。

回望两宋,我们忍不住就会想起“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苏轼的感叹。说起宋瓷,不少人一定会脑补:汝、哥、定、钧、官......

汝窑篇

清凉寺窑印花盘 高4厘米 口径14.8厘米

汝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一带。汝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北宋晚期。根据清凉寺窑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宫廷用瓷数量较少,而民汝器物则占九成。

汝窑的胎大多呈香灰色,俗称“香灰胎”。汝官窑瓷表面一般不用民窑盛行的刻花装饰,而注重釉色的纯正淡雅,有的施釉处微显粉色。汝窑的釉色,历代文献都有描述,有说天青色,有说与柴窑一般雨过天晴相似。但从目前传世公认的馆藏汝瓷器物来看,汝瓷的釉色不同于其他青瓷,它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将玛瑙粉掺入釉料,其色泽多变,以天青为基本色调,亦有粉青、天蓝、月白等。釉中隐见蟹爪纹、鱼子纹开片,无开片者极少,用放大镜能看到“寥若晨星”的现象。

汝窑的烧制工艺有垫圈或垫饼,汝官瓷多采用裹足满釉支钉烧的方法。所谓裹足满釉,就是把器物施满釉,不露胎体,仅器物底部支钉支烧。支钉以单数为主,有三个、五个、七个不等,由于汝瓷表面不露胎体,釉色纯然一体,精美绝伦。

官窑篇

南宋官窑青釉弦纹瓶 高8厘米

宋代的官窑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北宋官窑在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史志上有明确的记载,如今却被掩埋在黄河泛滥的泥沙地层中。南宋官窑有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早期的还有余姚官窑、平江官窑等。这种种官窑都离不开一种经典的颜色,那便是宋代人追求的一种自然的青色。

所不同的,北宋官窑的青,有黄河水的味道,是黄土地上的青,青得灰蒙蒙,青得不爽气。南宋官窑的青,有江南的意境,是青绿山水的青,青得翡翠,青得碧绿,是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青。

事实上,对于北宋官窑的认证一直争议很大,尽管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有几件看似传承有序的参照物,由于缺少古窑址的实物对比,讲起来也如黄河水一般混浊不清。但它精致的工艺,迷人的神韵,始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之器。也许是历经了山河破碎的沉痛,移居至临安的南宋官窑,一切都得从头再来,好在青瓷的祖宗就在浙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迅速让宋高宗赵构重新拥有了他少年时耳濡目染的、如此这般的天青色。

哥窑篇

哥窑佛珠

中国陶瓷史上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便是哥窑。它没有考古的论证,也没有史料的记载,它的传承,正应了当今的流行语:哥只是一个传说。

相传南宋时有章生一哥、生二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这是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七修类稿续编》和《浙江通志》对哥窑之说的记述。哥窑被列为宋代名窑,起缘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所谓:“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哥窑列在汝窑、官窑之后,钧窑、定窑之前。也有学者说,《宣德鼎彝谱》是一本明代晚期的伪书,但哥窑在明代的一些书籍里的的确确存在着,这些存在的哥窑器,从明代开始变得传承有序,也成了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传世哥窑。

传世哥窑瓷器大多数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也有一些流散到海外。这些哥窑瓷器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罐等。其胎有薄厚之分,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从时间上讲,应有早晚之别,产地恐怕也非出于一个瓷窑的产品,情况比较复杂。因此也就形成了哥窑的宋代说、元代说,窑址也有北方说和南方说等等,令古陶瓷学术界至今还在争论不休,恐怕这样的争论将继续下去,一直到哥窑的窑址发现那一天为止。

钧窑篇

钧窑青釉红斑盏托 高7厘米 直径12.5厘米

宋代人崇尚淡雅、简单的美,钧窑的出现,仿佛青绿的土地上开出了一朵绚丽的花朵。这种石破天惊的美艳,打破了当时人们宁静的心灵。尤其是一种宛若晚霞的钧红,其青色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而是一种蓝色乳光釉,较浅的称天青,较深的为天蓝,比天蓝淡的称为月白,这些都具有莹光般幽雅的蓝色光泽。还有一种传奇的釉色叫玫瑰紫,用姹紫嫣红来描写它亦不为过。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宋代五大名窑中的钧窑,说的是钧官窑,主要是那些深藏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中花头花脑的花器钧窑,即那些底部有一层护胎酱色和阿拉伯数字的钧窑器。这些在清宫档案中看似传承有序的钧窑,近几年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说那些东西不符合宋人的审美情趣。据说,现在国际上几家大拍卖公司在拍卖此类器物时,定的时代都改为明代了。为此,北京故宫博物院在2013年召开了一个关于钧官窑的学术研讨会,并把深藏故宫的一百多件钧窑器拿出来专题展览。这是好事,有争议、有反驳、更有实物展示的坚持,这种前所未有的互动,是对宋瓷研究的一种肯定和推动。最终的结果如何,我认为无所谓,谁拥有玫瑰紫的钧窑谁就有追逐和表达的权利,至于说那朵玫瑰是否是宋人种植的,也无关紧要了。

要紧的是,我们在关注钧官窑时,别忘了钧窑的前世今生。这种青瓷上的花斑,来自唐朝的鲁山,到了宋代作为一个品牌的商品,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和繁荣,尤其是民钧窑的大量生产,有许多地方都在烧制,甚至到了明清还有几个著名的窑口在烧造,当然叫法有所不同,宜兴烧的叫宜钧,广东烧的叫广钧。但有一个特别的纹饰是鉴别钧窑的关键—俗称蚯蚓走泥纹。这走泥纹是北方的蚯蚓还是南方的蚯蚓,是宋代的蚯蚓还是明清的蚯蚓,关键要看釉面和胎骨,器物的造型看与不看,都一个样,因为各个时期都生产钧窑

定窑篇

素胎龟 高2.2厘米 长度5.8厘米

宋代的五大名窑唯独定窑是个案,其余都是青瓷。它是深受唐代“南青北白”之“北白”邢窑的影响,完全沿袭了邢窑的制作工艺。因此,晚期的邢窑与早期的定窑,一般是蛮难区分的,交汇的时期主要是在晚唐五代

定窑以生产白瓷为主,兼烧酱釉和黑釉。酱釉俗称紫定,典型器物有镇江博物馆和金坛博物馆藏的紫定梅瓶,这两件梅瓶都是外施酱釉内施白釉。据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老先生在过世前,还专程到镇江博物馆上过手。黑釉就是被称为黑天鹅的“黑定”,安徽肥西曾经出土的一件黑定梅瓶,上面还有描金图案,尽管描金已脱落,但残留的纹饰依稀可见。五六年前,深圳博物馆举办“玄色之美:中国历代黑釉瓷器珍品展”,其中有一件江西婺源出土的黑定梅瓶,值得关注。无论是白定、酱定还是黑定,胎质都是洁白细腻的瓷胎。唯有定窑的绿釉产品是例外,一些被称为“绿定”的产品大都是陶胎,也有瓷胎。

外黑釉内白釉梅瓶

外黑釉内白釉梅瓶 高11.8厘米 口径3厘米 底径5厘米

其实,宋瓷何止五大名窑!

在北方窑口中,除了汝窑、定窑、均窑之外,还有庞大的磁州窑系、同样窑场很大而影响至远的耀州窑系,还有登封窑介休窑扒村窑浑源窑、大同窑、长治窑、鹤壁窑、淄博窑、霍县窑等,北宋的官窑应该特指汴京的官窑,“雨过天青”的汝窑因为特别珍稀而受到最高礼遇。

内容来源:文章选自:《宋瓷收藏与鉴赏

作者:张文献, 编著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