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道出身于大姚县的一个彝汉结合家庭,其父是有名的儒生和进步人士。他15岁参加革命,24岁被错划为右派后习医,跟着老彝医学到了不少绝活。“学医是偶然的际遇,也是命运最好的安排。”张之道说。 平反后,张之道先后任楚雄州药检所所长、楚雄州中医院民族医药研究科主任。他痴迷彝族医药近60年,祖国西南边陲乌蒙山、哀牢山、大青山、龙山的崎岖山路上都留下了他采药的足迹。为采药,他曾从悬上坠落,摔得晕死过去,险些葬身沟壑。6万多公里的行程,相当于绕地球一周半。我国第一部《彝药志》凝结着他的心血。他被称成为“草药大王”、“彝药掌门。”至今找他看病的人依然络绎不绝。他依然保留着亲自煎药的习惯,“煎完要尝尝味道,品咂一下药材是不是道地。道地好药才能出疗效。” “云南独特的地理和气候,造就了紫丹参、三七、滇柴胡等珍贵的药材,这是彝药的精华。”张之道说,“彝药之所以在当地非常受欢迎,就是因为用的是道地野生药材。但野生药材的消耗在加速,耗尽后该怎么办?”他的语气中带着忧虑。 曲靖市58岁的采药人王志友的收获印证了张之道的担心。王志友身背药篓,手脚并用,艰难地爬行在陡峭的山壁上。 他要寻找的草药叫做紫丹参,药用部分是其根茎。紫丹参又叫滇丹参,只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 据明代云南名士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记载,紫丹参有生新血、去瘀血的功效,“一味可抵四物补血之功”。四物汤由4种中药组成,被誉为“妇科第一方”。由此可见古人对紫丹参的推崇。《中药大辞典》记载,紫丹参能活血祛瘀,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经闭等多种妇科疾病。 “十多年前能挖个四五十斤,现在只能挖一两斤。”王志友说这种被彝医用来治疗痛经等妇科疾病的草药越来越少了,“越挖越少了,我可能是这一带唯一的采药人了。” 但就在王志友所在的曲靖市会泽县驾车乡,海拔2610米的红土地上,有一大片人工种植的紫丹参开得正艳,生机盎然。农户正忙着给紫丹参锄草、采籽。 让人意外的是,种植这片紫丹参的居然是一家总部设在德国的医药巨头——拜耳医药。 农户刘克春说:“紫丹参不用农药,也不施肥,锄草都是人工,和野生环境是一样的。” “在收购紫丹参的过程中,发现紫丹参是纯野生资源,它会越来越稀缺。2015年,我们进行了野生驯化种植。”拜耳中药材采购王志勐说,在拜耳的推动下,野生紫丹参的培育已经获得成功,在保护野生资源的同时实现了对人工种植药材的可追溯性。这在中药的生产中是一种创新。 德国拜耳,这家世界级医药巨头,堪称西医药产业的“航母”,为什么要在云南种植中药?据了解,早在2014年,拜耳就斥资36亿元收购了一家云南药企——滇虹药业。 滇虹拥有一系列知名中药品牌也被纳入拜耳囊中,并且以拜耳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其中就包括以紫丹参、莪术、三七等为主要成分的1种煎膏丹莪妇康,该药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能有效改善继发痛经、盆腔痛症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