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中的艺术构思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除了要遵循作曲家所描绘的意境和宣泄的情绪,必须还要渗透个人对乐曲的认知和理解,在演奏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较好的表现音乐的内涵,只有对钢琴演奏进行合理的艺术构思,才能将技巧、文化、感知与理性思维同构,提高演奏者音乐表演的创造能力。 音乐不同于诗歌、散文,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直接表达感情,也不象绘画、雕塑给人的是一目了然的形象。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是运用音响效果换取听众思维上的共鸣而产生的心理感知过程,这种感知过程是一种情感勃发过程,它使人大脑产生各种音乐形象,使抽象的音乐具象化。钢琴演奏也是如此,当我们演奏一首乐曲时,如果脑海中没有形成完整的音乐形象,没有对不同的音响效果、旋律层次以及和声色彩、力度的变换,以及与音乐要表达的内涵的融合与同构,那将很难使抽象的音乐具有生命的旋律感,更谈不上意境的表现。但是没有对音乐的理解和分析,只凭知觉去表现音乐,又会因滥用感情,歪曲作者原意,贻误听众文化审美观念的正确形成,形成审美价值判断误区。所以作为一个演奏者对乐曲的艺术构思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演奏者继作曲家创作之后的再度创作,这种再创作的音乐形象是通过充分发挥演奏者对音乐的想象与创造能力,而产生的整体的艺术构思。 基辛演奏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1985年) 一、钢琴演奏中音乐内容的艺术构思 基辛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二、钢琴演奏中的音响构思 我们还要培养自己内在听觉和外在听觉的能力。内在听觉是建立在创造性思维上的,是通过在心中默唱和想象对乐曲音响进行感受。用内在听觉想象并感受旋律所表达的情感。外在听觉是在双手进行弹奏的同时能清楚的听到音响的效果如何。有些演奏者在演奏时由于情感的过分投入,致使内耳听觉失灵,无法驾驭声音达到音乐艺术构思的目标,致使演奏的音响也差强人意。为了达到音响构思的效果,我们的耳朵要象一个指挥家一样,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手指间流出的每个音符是否达到要求。笔者认为培养内外听觉的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多听”、“多唱”、“多感受”。多听,就是在平时大量的听各种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如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剧音乐、戏曲以及各类器乐作品,在大脑里尽可能的储存大量丰富多采的音响,为音乐构思积累素材。多唱,就是我们无论在读谱还是在弹琴的过程中要不停的唱旋律。这样有助于培养自己的乐感和音乐线条感。多感受,我们无论是用心听还是用嘴唱,都只有一个目的:感受和理解音乐。所以在听和弹的时候要知道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音响和音色?应该表达什么内容?将我们对音乐的感悟化为动人的音响艺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琴人合一”的境界。 三、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的艺术构思 总之,钢琴演奏的艺术构思是建立在音乐美学、音乐分析学、音乐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理论基础上的,它要求演奏者对钢琴艺术发展各历史阶段总体文化潮流和作曲家生平及作曲家的文化观念、创作理念都有准确理解。针对钢琴音域宽广、音乐丰富、音响幅度大、多声交织等性能和优势,在尊重原作意蕴、内涵的基础上,应给演奏发挥独立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将乐谱上的符号变为有血有肉的、流动的音响艺术的思维与操作过程。 艺术构思的宗旨是使演奏者练习和演奏时音乐目的明确,并能从宏观上驾驭作品。值得提出的是钢琴演奏艺术构思的模式,永远不应该限制演奏者不断探索乐曲新的表现方式的创造力。对音乐美的无限追求,用钢琴表现人类文化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精神,是我们每个钢琴演奏者和教育者追求和探索的精要。 *本文作者作者 李锋、左建新,原载《艺术百家》 , 2006年第七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