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丨《随园食单》随读随想

 常欢喜的图书馆 2017-07-25

导语:

合上《随园食单》,尝试两个概括。一关于作者袁枚:乾隆盛世才子,金陵宝地饕餮,诗文俱佳,色味尽享。二关于食单菜系:基调淮扬菜,地缘涉徽菜、鲁菜,记忆为浙菜,游学有京菜、粤菜。南北交融,汉满碰撞。


《随园湖楼请业图》局部


读菜谱犹如读碑帖,不必动手,也用不着破费,却尽可虚拟挥霍、极致挥洒。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让人“读得一部饮食经,过却一场美食瘾”。


袁枚为钱塘(今杭州)人氏,乾隆4年进士,出任江苏,当过7年知县,不到40岁即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故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吟咏风雅,诗酒风流。袁枚所著《随园食单》的主调为江浙“苏菜”,同时,周边南北兼容,满人京菜客串。


美文让美食升华。《随园食单》中开列的“须知单”“戒单”,阐明烹饪要义,对举正反要害,实属“庖治”。


且看如何配菜。“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这是讲主辅食材同类搭配,烘托焕发。又言:“亦有交互见功者,炒荤菜用素油,素菜用荤油是也。”这是对比用料,共济激发。言菜,何尝不是言理,言人生哲理?


《随园食单》中录有一私房豆腐,做法极简:“将豆豉一茶杯,水泡烂,入豆腐同炒起锅。”豆腐为黄豆所制,豆豉调味,亦为黄豆所酿,前生今世,寻根共鸣,找到感觉啦!


扁豆,取其形,乡间昵称“羊眼豆”。老作家孙犁念念不忘游击战时在山区老乡家吃到的“羊油炒羊眼豆”。孙犁写道:“扁豆有一种膻味,用羊油炒,加红辣椒,最是好吃。”对照《随园食单》,该属“烘托”,还是“对比”?妙不可言!


再看如何尊重“物性”。“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味太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配搭”。


食材如人才,知其性,驭其势,才能尽其材。随园主人举例鳗、鳖、蟹一类腥膻物,主张“独用”。理由为:“此数物者味甚厚,力量甚大,而流弊亦甚多,用五味调和,全力治之,方能取其长而去其弊。”


难怪,鳗鳖一类水产,无论红烧还是清蒸,都是独来独往“独一件”。重口味,他物降不住啊;反过来说,降住了,也就没本味了。“大杂烩”“一锅熟”,属敷衍做菜,离厨艺远着呢。


现实中,清水大闸蟹,“清”到底,又“鲜”得无与伦比。这一点,今人做得到位彻底。一部分功劳当归属于后续食蟹佐料的充分与高端。相比较,随园主人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所保留,认为“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蒸者味虽全,而失之太淡”。好在醉翁之意不在酒,“自剥自食最好”,原来袁大才子食蟹也如写诗,重“性情”(诗学中为“性灵”说),看重并在乎的是清淡自然的过程体验。


燕窝,高大上食材。本身无味,若无他料调度,味同嚼蜡。但调味过度,调成异味、怪味,则白白糟蹋了。随园主人特别提示:“此物至清,不可以油腻杂之;此物至文,不可以武物串之。今人用肉丝、鸡丝杂之,是吃鸡丝、肉丝,非吃燕窝也。”一语中的。


三看如何物尽其用。物尽其用,首先是用得其所,好钢用在刀刃上。挑剔必须。《随园食单》专有“选用须知”一章,当由陆文夫这等文章大家兼美食家,或由大厨兼美食文化研究者来研读,方“古今一也”,会心一笑。


囊中羞涩又食而不化者,如我等,恐怕只能给“戒单”点赞。原因有两:一实惠,二不挨斩。“戒单”十三张,其中“戒暴殄”云:“暴者不恤人功,殄者不惜物力”。甲鱼只取裙边,鲥鱼专取其肚,如此作为,在物欲、物流皆发达的今天,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随园主人对极端美食是拒绝的,如“烈炭以炙活鹅之掌,刳刀以取生鸡之肝”。对士大夫之宴,随园主人心知肚明,开出如下务实处方:“戒耳食”,求名声,炫富;“戒目食”,凑数目,贪多;“戒落套”,讨口彩,附庸。


材无弃物。好在随园主人有自知之明,大多时候随意而体贴。所列功夫菜、奢侈菜,就食材而言,也多为今之“贱物”。如“整煮(蒸)猪头”、“酒水猪肺汤”、“鸡雀脑豆腐”,花的是大功夫,吃的是潜文化。


四看如何扬长避短。指斥“恶厨陋习”,指点“良庖良方”。《随园食单》的纲要就在卷首开列的二十张“须知单”并十三张“戒单”。不是高调说教,而是要人明白:做菜要做“拿手菜”,做事得有“看家本事”。


在“本分须知”一章中,随园主人以汉人做满菜、满人做汉菜为例,道出“格外讨好”的负效应:忘其本分,弄巧成拙。结果,吃力不讨好,连“本钱”都丢失。许多厨艺败笔、饭局尴尬,往往因于忘本不自信,源于迁就不自量力。特录随园主人此章正说:“汉请满人,满请汉人,各因所长之菜,转觉入口新鲜,不失邯郸故步。”


各大菜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本色才是特色”“站住本地才能行走四方”。如果到湖南,人家照顾苏州人给你做“甜菜”;到重庆,人家又照顾苏州人不给你端出“麻辣烫”。你说,你都吃到了啥!前者是“牛吃蟹”,后者是“回锅菜”。


旅游餐饮,被欺、被斩不少见。菜名云里雾里,制作偷工减料,有时还搞个什么调包计,让人防不胜防、烦不胜烦。动辄上“天下第一菜”,摆“十全宴”,炒作名头、概念,如把老杜“两个黄鹂鸣翠柳”这首七绝做成一个“看上去很美”“中听不中吃”的系列菜,情形一如随园主人所讲的“耳餐”“目餐”,你说搞笑不搞笑?哗众取宠!当然,为“鱼香肉丝”中找不到鱼片而起诉,那是缺乏常识,属饮食文化差异。


收藏两则“小菜单”,醒酒或作粥菜,清爽又亲切。一腌蛋,当代名作家汪曾祺引以为傲:“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二酱王瓜(黄瓜),我儿时的念想,本地平望酱黄瓜首屈一指:“王瓜初生时,择细者腌之入酱,脆而鲜。”


合上《随园食单》,尝试两个概括。一关于作者袁枚:乾隆盛世才子,金陵宝地饕餮,诗文俱佳,色味尽享。二关于食单菜系:基调淮扬菜,地缘涉徽菜、鲁菜,记忆为浙菜,游学有京菜、粤菜。南北交融,汉满碰撞。


从来美食需两吃,一吃在口,舌尖上的舞蹈;一吃在心,意念中的回味。当代苏州作家陆文夫,懂吃,小说《美食家》把“两吃”演绎得云蒸霞蔚风情万千。随园主人借古圣人之口强调,饮食非小事,懂得饮食含义更非易事。所引有: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庸》,“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典论》,“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随园食单》自序中肯,道明写作缘由———留心时时,好学处处。“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在《戒苟且》一章中,随园主人借题发挥,点明饮食亦学问,要得“真味”需认真下真功夫:“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审问慎思明辨,为学之方也;随时指点,教学相长,作师之道也。于是味何独不然也?”钦佩!


闲读菜谱,滋味十足;随园率性,食单真切!


作者:凌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