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英展里大航海时代的故事 下篇——叶之秋眼中的大英展之十一

 雪儿博物馆 2017-07-25
2017-07-25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后,位于欧洲西北角的一个被称为“低地之国”的国家,在这场海上扩张的竞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就是荷兰。

红色箭头所指区域为荷兰

欧洲西北角的低地地区又被称为尼德兰,历史上曾经是古罗马帝国的疆域。罗马时代结束后,这里又被法国人统治,15世纪被神圣罗马帝国占领,16世纪被西班牙人控制。在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尼德兰地区“北方七省”皈依新教,1581年七省联盟宣布成立共和国,正式脱离西班牙统治,北方七省就此成为了荷兰。

荷兰背靠欧洲腹地,面傍欧洲两条古老的海上航线。一条是由北向南由挪威到伊比利亚半岛的航线;一条是东西方向从芬兰湾到英国的航线。荷兰的位置正处于这两条海上航线的交通枢纽。

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17世纪到来时荷兰大力发展海上探险,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海上贸易强国。在大英展第六单元有一件文物正是荷兰海上开拓的历史见证。

复活节岛石像(界石)大英展展品

这是制作于公元1600~1800年的双面人面界石,这件文物是来自于南美洲复活节岛的石雕。这件复活节岛石像有两张面孔,可能是区分不同区域的界石。

复活节岛地图(小图里红色箭头为复活节岛位置,蓝色箭头为智利位置)

复活节岛今天属于智利管辖,又名拉帕努伊岛。这里距离南美洲大陆有3700公里,好像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因为海岛上有火山,所以岛上遍布着火山喷发后溢出的玄武岩。

在1722年属于荷兰西印度公司的太平洋探险队率先发现的这座岛,登上岛屿是4月22日,是基督教复活节的第一天,所以探险队长雅各布.罗格文上将把它定名为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石像

复活节岛上的巨型石像有1000多尊。最高的有22米,仅头部就有7米高,鼻子都会达到3.4米。最大的石像有400多吨,最小的也有30吨左右的重量。经过考古发现,石像制作的年代在公元600—1680年。所以石像的石材都是取自火山口的岩石层,至今岛上还留有几百个没有完工的石像。

制作石像的原因至今都是一个迷,有专家认为是岛上原住民用来给先人灵魂居住的躯壳,是可以让先人时常拜访与居住的作用。

大英博物馆藏品

石像的特点是眉骨突出,一条直线横穿整个前额,眼窝深邃,鼻梁笔直,鼻孔外翻,紧闭的嘴唇,宽宽的下巴。整个石像的面部表情仿佛很不开心的样子。石像的肚子还微微隆起,而且乳头非常突出。

在岛上最小的一尊石像,被作为送给英国国王的生日礼物带到了伦敦。今天这尊石像就摆放在大英博物馆进行展出。

在17世纪荷兰人驱逐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海峡,控制了香料群岛的贸易。(欧洲人把东南亚盛产香料的岛屿统称为香料群岛,也称为东印度群岛)

香料群岛(东印度群岛)

荷兰人控制了东南亚的贸易后,继续北上开展了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

17世纪的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的时代。1639年,幕府下令断绝同葡萄牙的贸易往来。英国商人因同荷兰人的竞争中失败,在1623年自动撤出了日本。由于荷兰没有在日本进行传教活动,所以得到了幕府的赞许,而且荷兰商人还曾经支持幕府对农民起义的镇压,因此,幕府特许同荷兰进行贸易活动。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部。在公元1世纪末时,鸦马台部落征服了其他部落,建立了松散的酋长统治,首领被称为天皇。

从7世纪开始,日本开始大规模学习中国文明,仿照唐朝政治体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到12世纪时日本的政权已经由一些封建领主所掌控,一位叫做源赖朝的封建领主脱颖而出,他从天皇那里取得了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国家军事力量被源赖朝控制。此时的天皇已经没有实权,只能在京都过着隐居的生活。一种凌驾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出现,这就是幕府。

源赖朝像

公元1192年源赖朝正式开幕,建立了镰仓幕府。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由中央贵族掌握实际统治权的时代结束,之前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武士阶层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

日本武士像

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公元1192—公元1333年)、室町幕府(公元1336—公元1573年)、德川幕府(公元1603—公元1868年)三个幕府历史时期。武士阶层从12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掌权长达六百多年。

什么物品最能体现武士身份地位的象征呢?武士刀是最好的选择。

在大英展第六单元就展出了一把制作于公元1200—1250年镰仓幕府时期的武士刀。已经有八百年历史的宝刀,在展厅灯光的照射下,依然是寒光闪闪并透出森森的冷峻。

日本武士刀

说到日本武士刀那就一定要介绍日本的制刀工艺。其实日本的制刀工艺直接学习了中国的制刀技术。

制刀技术的好坏首先要看金属材质,最好的制刀材质自然是钢。根据出土的文物证实,我国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出现了炼钢技术。有一个成语叫做“百炼成钢”,这就说明在打制器物时要增加折叠、锻打次数,一块钢往往要反复打打烧烧,这就是百炼钢。

汉代环首刀

环首刀的刀柄

中国在西周、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制作技术非常发达,为日后冶铁和炼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汉代,钢刀已经成为了主流兵器。汉代的刀体很长短柄,柄部加扁圆状的环,因此被称为“环首刀”。在南北朝时期,制刀技术进一步发展,生铁和熟铁合炼,钢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到了唐代,在前朝制刀技术的基础上,在百炼钢后,又出现了覆土烧刃和包钢夹钢的技术,形成了著名的唐刀。

唐刀

先介绍下覆土烧刃技术和包钢技术。

覆土烧刃技术,也叫局部淬火技术。用调配好的泥土覆盖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位置,然后将刀剑加热至特定温度。当红热的刀身入水后,赤裸的部分会迅速冷却,有泥土覆盖的部分的温度变化不大,导致刀身不同部位硬度不同。

包钢技术。主要是在坚硬的高碳钢中夹入较软的低碳钢,在低碳钢里夹入一块高碳钢。这是一种钢的包夹技术。

唐刀

这两种技术直接使钢刀有了极好的韧性,所以唐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好刀剑之一。

唐刀的材料主要选择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材印度乌兹钢,也就是大马士革钢,又称为镔铁。

日本正仓院藏唐刀

高级的唐刀在刀柄处用木夹铁做茎,外缠丝绳,刀首包裹金属饰件,刀柄与刀鞘镶金嵌玉,再裹以皮革。唐刀显得极为华丽。

日本工匠制刀图

在唐代日本为学习中国的制度,大量的遣唐使被派往中国。遣唐使们学成之后,将唐代先进的文化带回日本,中国的制刀技术由此被传入到日本。日本人在唐代制刀工艺的基础上,又将技术加以改进,将钢材反复折迭、重回焊接,这样使钢材层数更多。而且不断的锻打,钢材中的杂质化为火花飞走,这样钢的纯度越高,其强度和韧度就越好。在公元1200年的时候,日本制刀技术基本完善。

唐刀和日本刀最大的区别就是,唐刀是直刃,日本刀是弯刃。

日本瓷象

介绍完日本文化重要的象征武士刀之后,咱们来欣赏一件来自于日本的瓷器,这就是摆放在第七单元的柿右卫门彩瓷。

荷兰人在东南亚进行商业贸易的同时,和东亚的中国、日本也有贸易往来,其中瓷器是商贸的重点。但17世纪中页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的交替时期,改朝换代带来了社会政治局势的不稳定,中国制瓷业出现了萧条。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将目光投向了日本。

日本瓷器抓住了这个的机遇。从1650年开始大规模瓷器外销。由于出口欧洲的瓷器都由位于九州岛的伊万里港出运,所以日本瓷器又被称为“伊万里瓷”。

日本地图(红色区域为九州岛)

九州岛地图(红色箭头为佐贺县伊万里港)

在九州岛佐贺县有一位叫酒井田柿右卫门的工匠,他成功地烧制出了日本的五彩瓷器,独特的风格使人们用这个家族的名称命名这类瓷器——柿右卫门彩瓷。

柿右卫门彩瓷的特点为,在乳白色的胎体上施红、绿、青、黄、紫等颜色,尤其是黄色的处理非常吸引眼球,给人感觉好像镀金一样,所以当时受到欧洲皇家贵族的喜爱。

在17世纪里日本出口的瓷器分别销往东南亚和欧洲两条线路,其中销往欧洲的瓷器主要就是柿右卫门彩瓷。但到了18世纪20年代,德国仿制出了柿右卫门风格的彩瓷,并且随着中国的瓷器重新在欧洲赢回市场份额,柿右卫门彩瓷渐渐地失去了欧洲市场。在1750年之后,在欧洲繁荣了一百年的日本瓷器退出了欧洲市场。

我们通过三篇文章的介绍,以讲述文物自身的历史,来回顾了大航海时代的故事,以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人的角度来诠释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这个大时代。

海上贸易虽然是这个时代的主导,但我们不要忘记一条横贯东西连通亚欧的伟大贸易之路——丝绸之路。在下一篇文章里,我们将通过介绍来自中国、中亚和土耳其的文物,以物证史来感受丝绸之路最后的繁荣。

请看下篇《丝路的余辉》。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