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天开始,一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微信文章引发关注,由于其中大量错谬言论遭到了许多北京人的驳斥,许多媒体也纷纷刊文反驳批评。 然而今天的《中国青年报》在其二版倒头条位置刊发文章《未来北京是谁的》,公然宣称“北京将是所有人的,但终归属于更有能力更能奋斗因而也更有钱的那些人”,这就让人不能认同了。 根据这篇文章的说法,“这是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普遍趋势啊!有野心肯奋斗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家伙们,不断涌入资源最集中机会最多收入最高的大都市,难道不是万古不变的事情吗?白居易的故事咱们就不讲了,纽约伦敦什么时候说过没有户口你不能来啊,否则人生奋斗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观点让北京时间非常诧异,什么时候北京的归属成了丛林法则中的一块肉? 当年白居易被前辈顾况调侃“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之后由于看到白居易的诗句又改口说“道得个语,居即易矣”,这的确是个励志故事。但白居易从来也没说过长安是属于他的,这件事别说当时的皇帝不答应,恐怕长安老百姓也不答应。 在北京时间(微信ID:Btimelun)看来,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就是混淆了人类社会竞争和丛林法则的区别。 丛林法则是属于自然界的一种正常现象,其核心在于弱肉强食,毫无道德和法律规则可言;但人类社会竞争则是依托在社会道德和基本法律规范上的。 北京这座城市,如果从土地产权方面考虑是属于全民的,但如果说从社会文化传承方面考虑,首先是属于本地居民的,也就是属于这座城市世代繁衍生息的居民主体,否则这座城市无以延续至今。 同时北京也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历来都有大量的移民进入,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更有能力更能奋斗的人融入这座城市,但并不是谁更有能力更能奋斗更有钱北京就变成谁的,而是一个本地社会不断接纳、外来人员不断融入的过程,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北京。 因此北京是属于所有在北京生活并热爱北京的人的,没有这份对北京的热爱也就不会有北京。
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有一些并不是很有能力很能奋斗很有钱的人,甚至是一些社会竞争的弱者,由于社会的延续性依然居住在北京。这些人与那些强者共同构成了北京本地居民,构成了北京这座城市重要的人文环境。 尽管外来人员也构成了这座城市变革的一部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个过程绝不是将“老北京挤出分流,为更野心勃勃对未来更自信的新人让出位置”,相反则是所有人共同奋斗的过程。 同时北京时间认为,宣扬“谁有钱北京就是谁的”,不但是一种赤裸裸的拜金主义,更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倾向。 在近代中国,严复曾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概念引入中国,并直接导致了中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但是后来,他看到了这种竞争的弊端:欧罗巴诸国三百年来并未进化,仅仅是做到了“杀人利己,寡廉鲜耻”。 当然,在中国的社会道德和政策法律环境下,北京时间并不担心社会达尔文主义会发展到那种极端的状态,但是忽略基本的社会文化传承延续,无原则地强调社会竞争,同样是不能被接受的。 实际上,不光在北京,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本地居民在生存,而其中不乏能力不足挣钱不多的成员,甚至是老弱病残这样的弱势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要失去自己的家乡。 “我有钱北京就是我的”这种观点,除了对本地居民是一种严重的伤害,更是一种对社会延续规则的破坏,而在这种思维指导下一些人难免做出害人害己的行为。 比如徐州市人大代表李宝俊就以为“有钱就是我的”,于是他在北京德内大街93号自己的院子里私挖地下室,导致德胜门内大街出现塌陷,其结果是法官并没有觉得“北京属于这个有钱人”,而是判其锒铛入狱,足见有钱有能力不代表一切,更不代表北京就属于你了! 相反,那些在德内大街居住的街坊们,或许并不如李宝俊有钱,或许并不如李宝俊有能力,或许并不如李宝俊能奋斗,但北京才是属于他们的,属于所有热爱北京的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