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里克·贾曼:无限深蓝和无限诗意

 昵称535749 2017-07-26


上海电影节期间的《》真的是一部非常特殊的电影。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画面、没有一个镜头、没有一个演员,而有且仅有的只是满屏的蓝色和以绵绵不绝的温柔独白。

但是就算这样,这部电影依旧引来了影迷们的疯抢,甚至连黄牛都把票价炒到了上千元,和上影节的大热门《昼颜》平起平坐。

因为这部电影的特殊之处,以至于电影放映前,都会有专人进行讲解。这可能也是上影节期间唯一一场有映前解说的电影了吧。


德里克·贾曼:无限深蓝和无限诗意

《蓝》/海报

讲解员说道:大家来看这部电影,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决定。但是放映期间,无论大家看到什么,没看到什么,都是正确的。我们已经拉片检查过了,保证放映和拷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当然,作为一个对大银幕看奇奇怪怪电影有好奇心的人,自然是要去一睹真面目的。不过,好奇害死猫,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之差,可以说是上影节期间最差的一部。

1.这是我的死和英国的死

你对男孩说,

睁开你的眼睛。

他睁开眼睛,

看到了光明。

你却让他哭泣,说着:

“噢,蓝色出现了。

噢,蓝色升起来了。

噢,蓝色盘旋而上。

噢,蓝色已降临。”

──《蓝》(Blue,Derek Jarman,1993)

伴随着钟声的余韵和绵长的笛声,导演本人平静清澈而温柔的嗓音,念着这样的独白,电影也就这么开始了。79分钟的电影,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画面,只有满屏的蓝色以及偶偶出现的一两条闪痕,就像是底片被划过一样;但是独白的内容却很丰富,从医院到海浪,从对死亡的感受到对爱情的追求。


德里克·贾曼:无限深蓝和无限诗意

《蓝》剧照

不过在我看来,一定要用电影的角度来评价的话,这根本不能称之为一部电影。更别提这糟糕的观影体验 了,满屏的蓝色加上黄色的字幕机,看起来尤其刺眼。

但是电影背后的故事倒是值得一说。

这是导演德里克·贾曼在罹患艾滋病、生命即将结束之时,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拍摄的的最后一部电影。它将德里克·贾曼对于死亡的体验直接呈现出来。影片没有剪辑、没有场面调度,使电影回到电影发明以前的状态,非常接近“观念艺术”。

这是他在艺术上的最后一次创新,他拒绝表现具象,把电影的形式达到极致。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把失明之后的濒死体验具象化,通过虚无来呈现真实,让银幕前的观众可以稍微感知那无限蓝色中的死亡感觉。


德里克·贾曼:无限深蓝和无限诗意

《蓝》截图

很明显,对于一个失明的人来说,镜头语言和电影画面自然不再是电影叙事的必要方式。贾曼用诗歌、海浪、在咖啡馆与友人的交谈和独白,在蓝色的“幕布”前构建了一系列影像艺术的感官体验。

至于电影的主题,德里克·贾曼说“这是我的死和英国的死。”

2.大胆的同性恋电影开拓者

说起导演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也许有很多人并不知道。但是对于热爱欧洲艺术电影或者先锋派电影的影迷来说,他的名字可是如雷贯耳的存在。

他不仅是英国的著名电影导演、先锋派电影最重要的人物,还是作家、诗人、画家和园艺家,同时也是同性恋权益活动家,更是同性恋电影的大胆开拓者。


德里克·贾曼:无限深蓝和无限诗意

德里克·贾曼

1942年,贾曼生于英国一个家境优越的家庭。他首先进入伦敦皇家学院学习艺术史;随后又在1963年到1967年间,进入史利特(Slade)艺术学校攻读绘画,成为一名画家。在此期间,贾曼以画家的身份进入艺术圈,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艺术家。

六十年代的英国伦敦,自由放任,纸醉金迷,贾曼和他的同代人活跃其中,他们举行一次次的狂欢宴会,他们的衣服越来越光鲜艳丽,音乐越来越狂野暴躁。身处其中,贾曼猛然悟出“我们彼此认识,我们生活在一起,就像是整整一代人生活在一起”,“才智的真谛是颓废”这样的人生真谛。

随后进入七十年代,贾曼突然接触到了电影,并为之深深吸引,开始投身其中,致力于同性恋电影的创作和拍摄。


德里克·贾曼:无限深蓝和无限诗意

《塞巴斯蒂安》

1975年,他拍摄了英国第一部以正面形象描述同性恋的电影《塞巴斯蒂安》(Sebastiane)。这部电影不仅是英国电影中独树一帜的作品,也是世界电影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

这部影片叙述了圣徒塞巴斯蒂安因坚持基督教信仰,拒绝为迪奥克勒辛国王提供床第之欢而被迫害致死。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男子裸体和男同性恋者的性爱场面,公开展示同性恋的情欲,表现对男色的公然迷恋,使之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作品,更是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和抗议。

但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影响之广,以至于到了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圣塞巴斯蒂安被广泛地称为同性爱情的象征人物。在与艾滋病的抗争中,他也被看成是愈合创伤的象征。


德里克·贾曼:无限深蓝和无限诗意

《塞巴斯蒂安》

德里克·贾曼为同性恋电影带来了一股清风,让不少人为之倾倒,也让不少人心惊。他鄙弃大众娱乐性,诟病商业成功,以题材的尖锐性与形式的极端性把同性恋的电影美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创境。在九十年代接力的一群同性恋电影新浪潮的导演中,没有几个不曾受到贾曼的影响。

3.《卡拉瓦乔》,划时代的作品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德里克·贾曼已经排出了多部成熟的电影作品,比如讲述朋克文化的《庆典》和改编自莎士比亚的作品《暴风雨》。但与此同时,他开始筹备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卡拉瓦乔》。

从最开始的构思,到筹集经费,到最终拍摄完成,《卡拉瓦乔》总共花费了7年的时间。


德里克·贾曼:无限深蓝和无限诗意

《卡拉瓦乔》

电影《卡拉瓦乔》以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最重要的画家卡拉瓦乔为原形,讲述了卡拉瓦乔在年仅39岁去世之前一段时间的故事。卡拉瓦乔爱女人,也爱男人。他粗犷,充满激情,作画不守章法,在绘画史上创立了崭新的巴洛克风格。

德里克·贾曼出于本人对于卡拉瓦乔的热爱,他仿佛在卡拉瓦乔身上看到了自己一般。所有在所拍摄的电影中,光影和构图上,采用了卡拉瓦乔的明暗绘画法,使得这部电影色彩欲滴,气势磅礴。

这部电影最终在1986年获得了第36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让德里克·贾曼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筹备和拍摄《卡拉瓦乔》的这7年间,贾曼所经历的种种事情使他更深刻地理解同性恋文化和同性恋权利的重要性,他成了同性恋权利的坚决支持者。


德里克·贾曼:无限深蓝和无限诗意

《卡拉瓦乔》

终于在获奖的同一年,贾曼公开宣布他是同性恋者,并同时宣布了自己患了艾滋病的消息。贾曼的病情在恶化,死亡日渐逼近,但他的创作却到了盛期。

1978年的《最后的英格兰》,1988年的《战地挽歌》,1990年的《花园》,1991年的《爱德华二世》,1993年的《维特根斯坦》,直到最后的《蓝》。

4.活在爱中的最后岁月

1994年,德里克·贾曼因艾滋病去世。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贾曼在海边买下了一栋渔民的小屋,并为之命名为“希望之屋”。在这里,贾曼开始审视过去的岁月,自己的电影、艺术、爱情,并写了厚厚的日记。对于爱情,他写到:性如海一般宽广,异性恋并不是“正常”,而只是“普通”罢了。


德里克·贾曼:无限深蓝和无限诗意

德里克·贾曼

贾曼用最后的文字,与这个世界告别,他写到:

今晚,我累极了,我的目光无法集中,我的身体逐渐离我远去。同性恋的朋友们,在我离你们而去的时候,我会歌唱着离开。作为见证人,我须书写这个时代的悲伤,但这并不是要拂去你们的笑容。请体会我在字里行间所写的这个世界存在着的爱与关怀,然后,把书合上,去爱吧!希望你们有更好的未来,无忧无虑地去爱。也请记往我们也曾爱过。夜幕逐渐掩下,星光便会露出。

我活在爱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