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有一种悲剧,是得到了你想要的

 傅佩荣 2020-10-20

英国作家王尔德(OscarWilde,1854—1900)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悲剧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悲剧是得到我所要的。”

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是悲剧可以理解,但得到自己想要的,为什么也是悲剧呢?

原因就在于人的“知”。

人类和动物的差别在于,人有卓越的认知能力。如果无法认知、无法思考,做事情就只能凭借本能;一旦能够认知,人就有了区分好坏的能力,从而选择自己认为好的事物,并设法得到它。

然而,我们认为好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就真的比较好吗?

为了说明这一点,必须先分辨什么是“知”。

人类的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由低至高是:以知为区分,以知为避难,以知为启明以下分别加以解释。

认知第一层:以“知”为区分

懂得区分事物的好坏,

并追求自己想要的

人对万物要加以区分,以此追求生活上的保障。

我们从小看书,书上会教人分辨:苹果与香蕉是水果,是可以吃的;老虎很危险,所以要避开。

换言之,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区分,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有害,有利的要去争取,有害的要懂得逃避。

如果没有这种区分的话,人类的生命随时可能陷于危险。这样的区分是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

然而,一旦区分就会产生问题,因为事物会开始出现贵贱的差别。

举例来说:大家都知道黄金比石头好,所以路边的石头没有人会捡,但如果是黄金大家就抢着要;而钻石又比黄金更好,所以大家又更喜欢钻石。所谓物以稀为贵,越难得到的就越好。

如此分析之后可以发现,人一旦区分多了反而造成了心理上的错误期待,以为最贵重、最稀少的就是最好的,因此拼命去追求。

但结果是什么呢?

2016年底,我曾看到一个报道,说现在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

这说明了,越是拼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就越辛苦。

我们追求车子、房子,什么都想要赶在别人前面,生怕自己过得不如别人。可如果我们最后得到的这一切,都是以过度消耗生命的能量的代价换来的,这样的“得到”,未尝不是一种悲剧

认知第二层:以“知”为避难

懂得退让和保全,

才能活得安稳

人除了要懂得区分万物的好坏之外,还必须设法懂得避难之知,也就是要知道如何避开灾难。

换言之,第一层以“知”为区分时所要了解的是我“对”万物的关系,而这一层则须了解我“与”万物的关系。

“对”和“与”不一样,“对”是针对万物加以区分,让人可以活得下去,却也带来危机;“与”则是指区分清楚什么是危机之后,自己要懂得如何避开,这是第二步。

老子说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

雄代表阳刚之气,也就是在社会上飞黄腾达;雌代表雌伏,也就是安静,指退缩下来。

整句话的意思是:知道雄强的好处,却守住慈柔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仆役(溪,即指古代仆役)。作为天下的仆役,就不会离开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婴儿的状态。

老子提醒我们,人要懂得退让和保全

近代史上对这句话感触颇深的人,是曾国藩。

曾国藩一心为国为君,但因为过于锋芒毕露,结果被帝王猜忌、被同僚排挤。咸丰七年,曾国藩丁忧回家守制,在痛苦中反思:自己对朝廷不可谓不忠,对贪腐不可谓不严,对战事不可谓不用心,对自己不可谓不苛刻,何以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反思过后,明白之前的自己做事过于刚强

在丁忧期间,曾国藩潜心研究了《道德经》,悟出“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复出的曾国藩一反常态,态度尤为谦逊。

从此以后,曾国藩在官场中的处境大为改善。最终,成就了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美誉。

认知第三层:以“知”为启明

由道来观看一切,

摆脱烦恼与束缚

“知”要从区分、避难,再到启明,“启明”这一步是最难的。启明就是“道我一致”,不再从自己,而是从道来看这个世界。

一般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和背景来看世界,如此难免造成各种烦恼杂乱;如果从道来看世界,那么就是无所不包,所看到的一切不再是以前所见的狭隘范围,心胸自然立刻开阔起来。

我们都听过《塞翁失马》的故事,一个老翁,马丢了他不觉得是坏事;丢的马带了一群良驹回来,他认为可能是一种灾祸;儿子驯服马时摔断了腿,他认为可能是件好事;不久后战争爆发,所有四肢健全的男子都被征召入伍,伤亡惨重,老翁的儿子却因为摔断腿而逃过一劫,性命得以保全。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

老翁为什么这么厉害?

他看事情的角度和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看事情只看到一面,他却能看到两面。这是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坏,有得就有失。

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一个人有福气,他的灾祸可能也要来了;如果之前没有经历挫折,也不会有之后的获得,这是一种人间常态。

事实上,有时候失意反而好,因为可以让别人得意。但是想拥有这种风度,自己必须先有道家的修养,能在失意时,因为看到别人比自己顺利而感到快乐。

表现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失意时能知道原因何在,如此才能化解心绪;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

所谓的“与‘道’在一起”、“从‘道’看万物”,就是要学习塞翁的态度,看任何事情都要观察它的全面发展,明白人生常态,自得其乐。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意思是说,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想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一定疲累得很。

取得你所要的常常让自己处在压力之中珍惜你所有的则可自得其乐。

我们在学习知识时,常需明白其目标在于:经由理解而体会生命的自由。

因此,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读更多的书,而是为了借此明白事理,摆脱烦恼与束缚。

“启明之知”正是如此。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