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前半生之咨询生涯

 快读书馆 2017-07-26

 

开始看《我的前半生》这部剧是因为某一天在朋友圈里看到,说是这部戏是描写咨询公司生涯的,据说为了拍这部戏编剧还去MBB蹲了半年的点。这么多年了,电视上有描写律师的,还有大量关于医生的电视剧,写咨询顾问的倒是第一个,有没有可能女主是个像乔妹演的女医生那样好看好玩而又上进的女顾问呢?于是我用一集10分钟快进的速度开始追剧。


真是好奇害死猫!幸好是用快进看的(以前用超低折扣价在爱奇艺买的会员这时候真是派上了用场!),否则真心看不下去。本来想狠狠吐吐槽再进入正题,但这几天朋友圈和网上充斥了太多的吐槽,我也吐不出啥更新的了,还是直接进入正题–咨询这个职业到底是干什么的?顾问们每天都过着怎样的生活?怎么一堆顾问跳来跳去就这两家公司来回跳,难道这个世界上就两家咨询公司?(白眼脸。。。)


为了让结论更有说服力,先来自我介绍一下。本人,职位上应该是女版贺涵,不同的是,我是四大咨询狗,如果你问我们跟MBB的区别,那除了项目性质不同之外,你可以在我描述的工作量上至少再加上30%的量。工作上我更像唐晶,毕竟还没能像贺涵一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点上我也不知道该佩服贺涵还是佩服编剧,一个咨询公司的合伙人怎么就能想怎样就怎么样?!),还得靠着辛苦工作说话啊,至于生活中吗,其实我有点像没那么作的罗子君,只是去同一家鞋店,不知道什么原因,她一家庭妇女能买得起8万的定制款,而我还只能是去拿几双过季限购的。。。


好了,说好不吐槽的,回到正题:到底咨询顾问这个行业是干什么的?难道真的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都是看似不咋干活,还能每天穿着Max Mara的大衣,拎着Celine包包,开着宝马管着失婚家庭妇女的家长里短的?


 

1)咨询顾问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以前有一篇文章里介绍过不同咨询公司的定位,这里不详述。大致总结一下,咨询公司分为三层,剧里的B&T据说取材于Bain,是咨询界里最上层MBB中的一个B, 这几家的专长是战略咨询。中间一层是运营层咨询,通常是四大,还有那几家人力资源为专长的公司,类似美世,翰威特等等。最下层的是以IT咨询,代表是大家都知道的埃家和十八摸。除了这些主流公司之外,各个层级还有大量稍微小一点的公司,这些年大家讲究提供端到端的服务,于是出现大量的并购,向上或者向下延展自己的产品线,代表比如战略公司Booz并进了普华,而Monitor成了德勤的一部分。于是我有了一位从Booz过来,坐在离我不远的位子上,也叫李睿的同事,幽默风趣,才气逼人,在我心中仅次于矮大紧老师,可是他没有保时捷,也买不起卡地亚,据他自己说,也就是超市自由了。


今天稍微多啰嗦几句,因为也确实被问过:你们到底是干什么的?我觉得这问话后面的意思是:你们是不是大忽悠啊?这么说可能对行外的朋友们来说容易理解一下啊,如果把一个企业看成一个病人,他的病可能在任何地方,咨询顾问就是医生,我们的工作方法就相当于医生的望闻问切,找出问题,开药方,希望能治好病人(呵呵,还是给自己留了条后路,因为不是每一次“希望”都能变成现实。。。)。而前段说的那些不同的公司专长各不相同,但生活方式基本近似。

 

那么日常一个顾问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呢?这么说吧,如果哪天大家没啥事,想偶遇几个顾问,有几个时间点和地点一定是百试不爽的。周日最后一班机或者周一早上第一班机首都机场离港的休息厅,周五下午在深沪候机等待回来的休息厅是各家公司,各位顾问的集结点。约同事约同行根本不需要约在CBD的咖啡厅,反正他们也来不了,机场的休息室就是顾问们最好的社交场所。常年飞行的顾问们都是白金或者金卡,坐在休息室里谈谈项目,一起抱怨一下航空公司,连咖啡和点心钱都省了,真是一举多得的好活动。航班晚点或者取消,大家还可以集体把机场附近的酒店包了。至于周一到周五的工作强度,只说几个facts: 1)没有咖啡的日子顾问们是活不过来的,所以办公室楼下星爸爸关门引起哀嚎一片;2)睡足8个小时那是业界的传说,顾问们更常比的是:你昨晚睡了吗?3)一天不是三餐,至少得五顿,要不撑不到半夜。没有健身习惯的顾问,那体重根本不敢上秤。


所以当看到剧里身为合伙人的贺涵和项目经理的唐晶,居然能随时接到罗子君电话(难道顾问们你们不该在开会,在研讨吗?),还能马上放下一切赶过去(你们没有客户要见?有会要开?你们怎么能那么多时间在上海,你们不该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为各地的企业提供服务吗?),我猜想所有顾问的心都被狠狠地扎了:“我们加入的一定是家假咨询公司,没人家有钱也就算了,还把自己忙成狗,累得连家连孩子都顾不上,你们那公司还要人吗?”

                       

    

2)贺涵那些职场金句都对吗?


这部剧其实还可以再起个名字:《贺涵的人生课堂》。这位男神从工作到生活,没有他不知道的,他不关心的,不介入的。看着他,我总在想:你这时间合着都用来创造金句和管人家闲事了,你那案子(我们叫project好吗!)不做了? 那提案(那个叫proposal!)能通过吗?

 

哎,算了,不难为蹲了半年点的编剧了,还是来看看几个贺氏金句吧,有些话仔细解读一下还没可以借鉴一下的。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嘛!我们要时刻心系客户,体验他们的悲观和快乐情绪,并且与他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这话表面上政治上非常不正确,我暂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一下。换成更正确的说法就是:put our feet into client’s shoes。客户请来顾问,特别是高端的顾问,付了大价钱,一定是希望能又快又好地把问题解决掉。作为专业出身的顾问,大多数的我们更像唐晶,加班熬夜,找相关的数据资料,做分析,为了让自己的结论更加“科学化“和”有理论依据“。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我们不是来显摆我们有多牛,还是要来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如果目前的数据并不支持客户的结论,那是不是我们应该从其他角度来再次审视这个问题, 是否需要公司重新考虑发展规划?是否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是否目前的组织能符合未来的发展等等?

 

这里面“与人消灾”指的可不光是技术数据层面的事,通过简单改数据的方式来”消灾“,更多的是提出真能帮到客户的解决方案,固守自己看似极其科学研究然并卵的那一套是帮不了客户的,也没有真正跟他们站到一条线上去。


“你有没有想过,所有的技术层面你都考虑到了,那他们为什么不照着去做呢?因为人,你记住,所有咨询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人的问题,想一想这整个项目链条上的人,你动了谁的奶酪,问题就出在谁的身上。”

 

这话我非常赞同,咨询说到底是关于人的。技术上的建议都是工具,而能不能把建议实施下去绝对跟人相关。实话说,绝大多数顾问在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都会采用一个最懒的方式来处理,那就是搬出上方宝剑,所以很多项目动不动就说是CEO工程,必须一把手挂帅。这么多年了,见了太多这样号称不是 CEO工程就没法做的。我今天仔细反省了一下,觉得还是在很多事情上没有做到位,技术上都考虑到了,但不善交际的顾问们宁可花时间论证技术,也不愿意去探讨人性,最后很多事情确实败在了“人”上面。

 

“不要去做客户没有要求你去做的事情,不要给客户免费的午餐,你是计时收费的,而且还不便宜”

 

从商业的角度看,贺涵这话一点问题都没有,理论上确实如此。可是,如果不是站在客户角度想问题,只是在商言商,我觉得Adam应该不会成为贺涵的兄弟,不会愿意跟着他去任何公司的。 贺涵做的肯定不止就是在他喝醉酒时把他送回家那么简单。当然这里面怎么在商业和情谊之间平衡怕是每个顾问都要修炼的课程。

 

 

3)Phil拿着以前客户资料跳槽事件的解析

 

跳槽这个事在咨询这个行业太普通了。这个行业有它光鲜的一面,也有压力很大的另一面。顾问们在特定的时候会选择不同的出路,比如去甲方,选择一个相对能平衡生活的工作,近两年,更多的人去创业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不说那么多,聚焦在同类公司跳槽这一类的。

 

顾问在不同公司跳槽,特别是到了一定级别之上,对方看上你的不仅仅是你以前的知识和经验,肯定还有你原来的客户关系。但像剧中Phil那样,拿了全套以前的客户资料去和新东家谈条件,似乎还拿到了一个不错的职位。从真正的职场角度看,不管是拿了资料的Phil还是愿意接受这个条件的B&T都沦为不入流之辈。

 

同行跳槽是有规矩的。以前的客户资料不仅仅是因为知识产权是原来公司的,还涉及这个行业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那就是对于客户的保密性原则。当我们每接手一个项目,合同里对保密性是有很严格的规定的,因为很多客户给我们的资料确实属于商业机密。在任何情况下,这些资料都不能外泄,更别说拿来做跳槽的砝码。当然跟客户的情谊是另一回事,那是属于自己的,就如Adam对贺涵 – “你到哪里,我的生意就到哪里“,这点上,贺涵完胜Phil。至于愿意接受资料的B&T, 这可跟我心中对ethics有高度要求的MBB相差太远了,难道编剧采风时被怠慢了,用这种方式来黑这家公司?


4)职场里有情谊吗?


剧中贺涵对罗子君说“你来工作是来赚钱的,不是来交朋友的,如果能交到朋友那是惊喜,交不到朋友那才是正常的。” 难道职场里就只有竞争对手,都是随时准备伸出脚来绊你一下的人?那我们平时放在嘴边的collaboration, team work是准备就大葱吃掉的吗?

 

这个话题得话分几个层面来说。第一,确实我们来工作不是为了交朋友,大家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一起奋斗的,最好的关系是搭档:我也许并不会下班后跟你一起去喝啤酒,但不妨碍我们可以一起工作,这个共识团队得有;第二,为了达到团队效率的最大化,通常咨询公司会吸收很多元背景的同事。多元的背景在宏观层面看是好的,但到微观层面,互怼起来,那是理解为“正常的争论”呢,还是“你小子又整我”?想达到真正的和谐,团队之间的信任是先决条件,而信任的前提是三观一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合作的到底都是一类人;最后,谈谈团队忠诚度这个问题: 既然我们只是单纯的工作关系,那随时离开也是完全无所谓的吧。对于这个事情,官方的说法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忠于公司,而不是某个人。这个观点我不能说我不同意,可实际上,真正能让我们每个人留下来的不是某栋大楼,某个公司,而是楼里的某个人或者某些人。按照马斯洛理论中对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我们都需要从一段关系中获得满足,尊重。当这些关系是从工作中来的,最终应该也会带来工作上的成就感。如果当你跟一群人每天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你跟你老婆/老公/孩子/朋友的时间,你跟他们说的话远远多过你在家说的话,而你不能跟他们成为朋友,不能得到互相的支持,还时不时要防着周围的人,这种生活我想想都不想要!

 

据说,剧终的结果是贺涵离开职场,继承父业去打鱼,我觉得这样挺好。至少这个看着像神一样不接地气的男人终于开始活着了,而我的未来呢,没准会是女版的老卓,我开的食堂你们来吗?

 g@126.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