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在龙角山群峰中有一个可与黄山媲美的山脊,被山友们昵称为'小黄山',很早就想去看看。四月二十三日,我和老伴与内弟的一帮山友分乘三辆私家车前往观赏。九点钟,小车到达龙角山村的宋家寨,停放在晒场上。 宋家寨的古树我们20人从湾子右手边开始上山,路是山友们新踩岀来的一条羊肠小道,垂直而陡峭,没有一处缓坡。一进山就是一片茂密的竹海,冒出的竹笋有的已长出一人多高,但还是那么粗粗的、尖尖的,好像暂时还不想伸出它的绿枝。走进这样的竹林,就想起了李安戛纳电影节上的大片卧虎藏龙。 高高的竹笋还不肯伸出秀美的绿枝上到山腰处,竹林变成松林,路越来越难走,我们沿着山脊时而匍匐向上,时而攀爬而进。这里松石野趣,独具特色,森林葱茏,香花秀草,巉岩丽景,松树和奇石颇有'黄山一角'的俊秀与神奇,不负'小黄山'之美称。 野径攀登特别是石缝中那几棵显得有点苍老、伸出手臂好像要拥抱来客的松树,迊风摇曳,更有黄山迎客松的韵味。继续向前,山显得格外的青翠,空气中还夹带着春草的青香,鸟鸣不绝于耳,春日的阳光透过松枝射入,显得那样明灿。和煦的风轻轻拂过,将刚刚爬竹林那一身汗水瞬间蒸发,我脱口而出:好舒服! 十点半钟,我们登上了'小黄山'顶部。登高望远,视线豁然开阔:站在这里,正前方七峰山遥相呼应,其中的南岩峰清晰可见,右前方太婆尖历历在目。此处左转是龙角山'仙人桥',右转沿山脊可下到黄坪山景区管理站。龙角山位于大冶金湖、大箕铺乡和殷祖之间,距大冶市区15公里,原名龙耳山。唐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敕改为龙角山,主峰海拔近780米,相对海拔达到600米,拔地而起,群峰耸立,山势陡峻,非常峻美,尤其是出现云海时,在山脊上行走,尤如腾云驾雾,尤如画游。在龙角山与小黄山峰巅间有一海拔700-735米的山脊长度大约二公里,最窄处只能容纳一人通行,宽的位置一般是山峰,可以同时容纳10多人站立,山脊两侧悬崖坡度近似80-90度,非常险峻,两侧悬崖深到看不见底部,山脊上大多是上上下下的陡坡,最大坡度接近70-80度而且也只能容纳一人通行,故称其为'仙人桥'。我们先是左拐准备去体验一下过仙人桥的滋味,腾云驾雾一回。也许是由于周末,仙人桥上人声鼎沸,排起了长队,'交通'竟堵塞多时。真是一年登山季,无限风光仙人桥啊!我们就回头穿过黄坪山景区管理站,去观赏杜鹃花,走过一条山沟,穿越一道山梁,到达一个山坡,只见杜鹃花漫山遍野,远远望过去,宛如一片火红的朝霞,风度绝艳,灿若云锦,令人眩目凑进去一闻,哇!好香啊!一股淡淡的百合香沁人心脾的散发着,它恍如知道人们为它而陶醉,所以香气扑鼻而来… 我采摘几朵,取其花冠,塞到嘴里,微微一嚼,真是怡人的清甜呀,丝丝环绕舌尖,唇齿留香,久而不绝。站在坡顶远望,正前方的龙角山庙就在眼前。对接上了!我小时候砍柴的龙角山(东面)与我们经常前往旅游的龙角山矿方向(西面)的龙角山对接上了,我好一阵兴奋!脚底下山谷里一大片平地叫'潘家坪',下面的'干港'、对面'烈马回头'、'大额头'、'小额头'、'玉蛇出洞'等我特别熟悉的地点一览无余。七十年代寒、署假期间,我经常到这里砍柴。多少回梦牵魂绕想旧地重游,又怕路不通(因这几十年没有人砍柴了),每年春节都与四弟念叨着去探路,终因畏难未能成行,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将方位都对接上了。 十一点半钟在一山垭的树林中吃完所带的干粮,稍稍休息后再登海拔749米的'冲天腊烛'峰,站在山顶,举目远眺,苍翠连绵的群山:远的、近的、浓的、淡的、高的、低的……一阵风吹过,带来了一阵凉意,也带来了远处'仙人桥'上人们的欢呼雀跃声。循声望去,一对山峰突兀而起,峰尖上隐约有人影晃动,那就是有名的大冶八景之一——龙角朝暾。真是:群山列黝势如蹲,半壁阳光半壁昏,龙角千年头不掉,始终仍自对朝暾'。在'冲天腊烛 '山脊一边走一边欣赏另一面坡的满坡的映山红,但是不敢到花丛中照相,因为太陡!我们沿着60-70度左右的山坡向下,一步步踏实,步步为营,生怕一失足滚下山谷。先后来到黃坪山隧道口集中后,20人在山友向导宋美女带领下走出隧道往左手边下山,说是路,其实是刚踩出的一条崎岖野径,陡峭难行,大家爬、穿、推,有人还坐上'土飞机',走环线抄近路,下午近四点钟回到了宋家寨坐车返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