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游路上“国学”多

 圆角望 2017-07-26

  常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一点儿不假。我喜欢读书,更喜欢旅游,就是在大家所说的“玩”中,我又学到了不少知识,这些知识,是很多书本上难以学到的。

  由于爱读唐诗的缘故,每打算去一个地方时,我总是事先把这些地方的唐诗再温习一遍,以期这些古诗词能对自己的旅游有所帮助。

  我去年“十一”前夕,与友人去了一趟山西的鹳雀楼,我们知道,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总共有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的黄鹤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可是当我知道唐代鹳雀楼的地理位置时,我突然发现小时候就会背诵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怎么解释怎么别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有的教科书都把“白日依山尽”解释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可是唐代的鹳雀楼在河中府最西边的黄河中间,中条山在它的东南方向,站在鹳雀楼上往东南看,太阳怎么能成了“落日”呢?总不至于唐代的太阳真的从西边出来,从东边落下吧。

  回来后又查了不少书籍和资料,方知王之涣这句诗写的并不是“落日”而是“山”,他以正午最高的阳光来衬托东南面中条山的山高。这一点,章燮在注《唐诗三百首》中也说得非常明白:“日之所至,无所不见,所不见者为高山阻隔,故曰‘依山尽’。”由此可知,由于当时诗人看景色时立足点太低,只能看到阳光照到的这边的山,山那边的景色诗人是看不到的,为了“欲穷千里目”,只能“更上一层楼”了。

  出去玩玩儿,有时增加的不单单是地理方面的知识,还能增加历史方面的知识和文字方面的知识。

  今年春天,我应朋友之邀,去了趟扬州,当我与扬州的文友们谈到乐府《吴声西曲》里的诗时,扬州的朋友笑着告诉我,南朝乐府民歌中写到的扬州,都不是现在的扬州,而是今天的南京市。听到他的话我惊得目瞪口呆,“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不断流”;“人言襄阳乐,乐作非侬处,乘星冒风流,还侬扬州去”……原来这里的“扬州”都与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扬州”不是一个地方呀!看样子读古人的诗文,是绝不能望文生义的,不然就会贻笑大方,留下千古笑柄。

  原来,南朝时,扬州就是今天的南京,现在的扬州,当时称江都,是南兖州治所,隋朝时才把江都作为扬州治所。唐朝初年,又在今天的南京置扬州,将今天的扬州改称邗州,到了唐武德九年,也就是626年,才又将扬州从今天的南京移到今天的扬州,所以701年才出生的李白笔下的扬州,就是今天的扬州了。

  还有前年暑假,我们一家和邻居老张一家去河南开封游玩时发生的一件事,也让我感慨颇多,发誓对自己不太懂的东西,一定要不耻下问,这样不但能让自己增长见识,增加知识,增强“玩”的乐趣,还能让自己少出洋相,少点尴尬,少让身边的人笑话自己。

  去开封当然不能不去包公祠,在开封包公祠里的“槑花堂”上,见到了网络上常见的“槑”字,三个孩子高叫着“呆花堂”,直到导游小姐给他们更正时,我才如梦方醒,知道那“槑”字不读“呆”而读“梅”,它其实就是“梅”的异体字。

  导游小姐说,《康熙字典》在解释“槑”字这个字形时说:“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在解释“槑”字的神态时又说:“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槑”字的高洁与“呆”字的傻气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这两个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儿去的东西,却被孩子们这些新新人类愣拉到一个屋檐下,让它们成了一家人,也给我这个老头子不少误导。

  也难怪,谁让“槑”字长得傻头傻脑,一副呆相呢?一个“呆”字就够傻的了,两个“呆”字还不傻得冒气。孩子们才不管这些呢?把“槑”拉到网络里就用,用其表示很天真、很傻,傻到不能再傻的意思。如果不是导游小姐拦住孩子们的话茬,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在给孩子们解释“槑”的字义时,我还不知道要出多少洋相呢?

  二

  在西安碑林中,见一块奇特的石碑──《圣教序》碑,碑文内容是唐太宗为曾去西天取经的玄奘和尚撰写的,字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文美字秀,游客们赞不绝口。

  可我就纳闷了,别说是李世民了,就是从唐朝开国的618年算起,也比王羲之去世时晚了二百多年,唐太宗的文章怎么能由王羲之挥毫抄录镌刻于此呢?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不大不小的故事哩。

  这都是刻字建碑的主持怀仁和尚的功劳。怀仁和尚崇敬玄奘,也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更以唐太宗亲自撰写的碑文为荣,于是,他征得各方同意和皇上的恩准,便从王羲之以前留下来的书法墨迹中集字,凑成了这块《圣教序》碑。

  提起了皇帝,我又想起了苏州的狮子林里的真趣亭。据说当年乾隆皇帝游览狮子林时,应大家的要求,挥毫题下了“真有趣”三个字。谁都知道,乾隆皇帝是书法高手,文章写得也不错,可“真有趣”三个字,说实话,谁看了谁都觉得别扭,太庸俗了。可那是皇帝写的,谁敢说个“不”字呢。

  这时,一个叫黄熙的状元急中生智,上前叩头道:“皇上的‘有’字写得实在太好了,请圣上赐给奴才吧。”乾隆一听,马上明白了黄熙的真意,立即将“有”字赏赐给他,这样就有了如今狮子林的“真趣”二字。

  还有就是去年到武夷山水帘洞游玩时,在章堂涧路边硕大的鹅卵石上,见上面刻着“漱石枕流”四个大字,驻足良久,也没想出个中原因。同来的J君也脱口而出,不是“枕石漱流”吗?怎么写反了。

  是的,山高水长,天地为房,山石为枕,以清流沐浴身心,以鸟兽为自己的伴侣,这样的闲情逸致,是“枕石漱流”的真实写照。多少文人雅士为此留下了大量的篇章。

  曹操《秋胡行》:“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慷慨激昂。《三国志·蜀志·彭羕传》:“枕石漱流,吟咏緼袍。”也是别有一番情致。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只如野逸高士,尚解枕石漱流。”朱熹《天心问禅》:“漱流枕石心无语,听月煮书影自横。”可是,曾几何时,谁把这个词作已颠倒,细细品味,不仅没有影响词性,反而让人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呢。

  “枕石漱流”源自两汉,成于三国,但用得最多的还是两晋南北朝。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西晋的才士孙楚一个无意中的失误,让汉语宝库里又多了一块瑰宝──“枕流漱石”。

  据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孙子荆少年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枕流漱石。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这段话是说,孙楚有一次和驸马王济聊天,想借王济驸马爷身份与大将军之子的地位,为自己谋取为官的资本,于是向王济夸耀自己隐逸的决心,说自己要“枕石漱流”。结果一时口误,说成了“枕流漱石”。王济奚落他说:“流可枕,石可漱乎?”机敏的孙楚随机应变:“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他这是借用了《高士传》中许由在颍水之滨洗自己耳朵的典故,凸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现在品品“枕流漱石”这个词,确实要比“枕石漱流”有色彩得多。明代文人颜继祖也曾说过:“无树非台还是佛,枕流漱石即为禅。”想想看,“枕流漱石”不但没有错,相反,它比“枕石漱流”境界要高远得多,这也算是孙楚的歪打正着了。

  三

  走南闯北游东逛西多了,还发现名人笔下的游览胜地与实际情况多有不同,有的是地点有异说,有的是细节有出入,有的是时间不吻合,有的是传说有讹变……苏东坡苏老夫子人家就是精明,发现自己游览的赤壁不是真正的三国古战场,迅速来个“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如果有差错,那是听别人说的,一个“人道是”,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前年我去湖南岳阳,在岳阳楼后面,见到一座小乔墓,起先以为是一个同姓之人,听了解说员的解说,才知道那就是周瑜的妻子。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周瑜是在赴巴丘(今岳阳)任太守时箭伤复发,死于途中。小乔曾经扶柩故里,葬周瑜于安徽老家。与周瑜同乡的小乔不可能死后葬在周瑜赴任之地,她只能葬在安徽老家。但解说员说得眉飞色舞,言之凿凿,那双忽悠人的眼睛一瞪一瞪的,让人又不得不信服。

  其实出于对英雄的崇拜,这样的事情都无可厚非,但要说河北秦皇岛上“天下第一关”的匾额是王羲之写的,就有点不伦不类了。也许当年写此匾额的明代成化进士萧显的字写得太好太漂亮太像王羲之的字了,弄得抗战时期的侵华日军差一点没有把它偷走,要不是当地老百姓极力保护,说不定这块匾额早跑到东京的博物馆里去了。

  其实弄清这个问题很简单,今日的山海关并不在秦代修建的长城上,它是明代在这里设立卫所之后才建的,明代修建的城楼,怎么会由晋代的王羲之书写匾额,这不是无稽之谈吗?与之相比,泰山的“五松亭”也让人啼笑皆非。本来是一个秦代官阶的名称,如今却成了五棵松树,你说笑人不笑人。

  当年秦始皇封禅登泰山时,遇到了暴风雨,于是就躲在一棵大树下避雨,事后,秦始皇就把这棵为自己遮风挡雨的松树封为“五大夫”。后来人们以讹传讹,就把它说成是五棵大松树了。他们哪里知道,“五大夫”是秦朝一个官阶之名呢?到了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有好事者还特意补植了五棵松树,这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五松亭”。

  当然,谁也无意于去更改它们,相反,这些古迹的存在,更让这些地方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增加了这些地方的文化内涵,让人受益无穷。可有些东西,还是了解一点为好。就拿王安石笔下的褒禅山来说吧,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为了突出“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个论题,他竟将前洞和后洞不足300米的距离,写成了“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作为游记,有点言过其实,过于夸张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