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把你所学的技术用到唱歌中

 云水禅心688 2017-07-26

声音技术在演唱中的运用是建立发声体系的最后一个步骤,所学所有声音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建立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演唱能力。声音技术在演唱中的运用是困扰很多学生的关键问题,原因其一,是建立良好声音技术根本上是对身体状态及肌体运用的再塑过程,这些新建立起来的肌体运动与我们已成习惯的惯性肌体运动会有相当大的矛盾;原因其二,往往歌唱瓶颈的出现是因为歌唱体系的系统性问题或基础扎实度不够的问题,在想突破现有演唱瓶颈时需要新思维的出现。为此,这节课我们将从最基本的技术融入开始慢慢转变原有的演唱思维模式,帮助新的声音技术顺利融入演唱习惯中。

气息系统与拍子

打拍子是作品分析的基础,对于专业歌手来讲打拍子的作用并不只是确保拍子的稳定性,有效的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告诉歌手每一拍对声音要求和身体状态的要求是什么。

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写作文一样,一篇作文要分好几个段落,每一个段落里又分了很多句话。同样一整首歌曲里也要分好几个段落,比如:前奏、主歌、间奏、副歌、尾奏等。整首歌曲是有若干哥小节构成的,和我们写的语言文字不一样的是,小节是平均分配到整首歌里的时间快慢的节奏划分。我们小学的音乐课里就学过拍子,音乐中有4/4拍、3/4拍、2/4拍、6/8拍,流行音乐最常用的是4/4拍。我们用4/4拍来练习打拍子。

打拍子

图片

第一拍:手心朝上,手臂有过程,有感觉地向前上方伸。

如何把你所学的技术用到唱歌中

第二拍:手心朝下,手臂向回、向身体内侧收回。

如何把你所学的技术用到唱歌中

第三拍:手心朝下,手掌、胳膊有过程,有感觉的向右后方向(身体外侧)运动。

如何把你所学的技术用到唱歌中

第四拍:手心朝下,手臂向回、向上收起。

如何把你所学的技术用到唱歌中

气息与拍子的结合

气息系统与拍子的结合方式有不少,根据歌曲的风格和歌曲环境的需求可以把气息系统的两个力量运作方向和三个属性以合适的运作状态帮助演唱上的实践。第一节课,我们得知气息系统的两个力量方向分别是气息力量的向上和气息力量的向下。气息系统的三个属性,分别是气息力量的大、小,气息力量的强、弱和气息力量的快、慢。我们用典型POP演唱风格的基本状态来把气息的运用和拍子进行一个实践对接。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四四拍强弱关系,按拍子的顺序前后分别对应了强、弱、次强、弱这样的对比关系。在流行音乐演唱的拍子关系上我们用“重视“的程度和”重视“的不同方式来进行声音与拍子上的对接。

第一拍:做吐气状态,小腹收缩,气息的力量向上、身体的肌体意识向上。

第二拍:气息力量相对保持,身体肌体放松,根据歌曲的风格确定第二拍子气息力量的基本属性或快、或慢等。

第三拍:两种不同情况下气息的力量向上、向下分开练习:第一种情况,主歌部分或者副歌的相对低音区部分,第三拍子配合咬字系统,气息力量的方向向下;第二种情况,在副歌的高音区部分,气息力量的方向向上。

第四拍:主歌部分的第四拍子一般会伴随句子的结束或弱起,在实际演唱中更多需要气息的力量向下,以保证声音尾音的稳定性。同时,第四拍子气息的运用将影响换气口的质量。每演唱完一句话,身体的肌体记忆状态也是需要放松的,且肌体需要保持松弛“不吃劲“的状态。

咬字系统的基本运用

咬字系统在歌曲演唱中的结合运用,一方面需要我们突破所认识的咬字语言押韵的局限,从根本的字的语势练起;另一方面,我们练声时用的都是字的尾音以此降低技术融入的难度。

咬字的字头、字尾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中,汉语拼音声调符号采用的是:阴平(ˉ)、阳平(ˊ)、上声(ˇ)去声(ˋ)、轻声(不标调)的方法。这种方法解决了不同声调汉字的区别问题。例如,妈 mā(阴平)、麻 má(阳平)、马 mǎ(上声)、骂 mà(去声)、吗 mɑ(轻声不标调)。这一运用为不同语义却读音相同的字在识字辨音的运用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真实歌曲演唱中,拼音的这四种声调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同样,汉语的发音讲究押韵,押韵的运用在一定功能上帮助了汉语咬字情绪的丰富性。但是,在真实的演唱中押韵的语势也给声音技术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还需从最根本的拼音的咬字、吐字上出发。

“八“的拼音是“ba”,去掉平声声调仅剩下一个辅音“b“和元音”a“。在这个拼音中,我们把“b”称之为字头,把“a”称之为字尾。平时,我们练声用的音都是字尾,比如:“a”、“ai”、“an”、“ang”、”u“、”i“等。有的字拼音中还有另外音的出现,比如“小”这个字的拼音是”xiao“,我们把其中的”i“称之为字腹。为了解决汉语发音习惯在演唱中带来的不便利,我们对咬字的字头、字尾有以下几个要求:

1、 字头“咬”清楚、“咬”干脆。

2、 快速过度,分离掉字头的音,迅速改变肌体状态“咬”到字尾。

3、 字腹作为过度音,要求语势快速通过,过渡到“字尾“

4、 字尾“咬”充分、饱满,无杂音,尾音需要收的干净。

这一练习的目的是规避不利于声音发挥的咬字因素,快速过度到有利于发声的尾音上。这种对咬字音的要求,更多的出现在高音区和尾音的处理上。但是,在主歌部分为了声音的语言性,演唱中咬字的状态需要把握相对合适的尺度。

咬字状态在演唱中的融入

实际演唱中,由于旋律的走向并不像音阶那么有规律,咬字的接音点在音高上也不是渐进性的方式行走。歌曲中旋律的走向成跨度的跳跃式运动,跨度的大小也决定了接音点位置移动的难易程度。(关于声区跨度的练习在第一章的第22节课里有详细叙述,我们今天的练习是咬字状态与演唱的基本对接。)首先,需要改变演唱声音的思维方式,不管演出时作品分析对声音音色做了怎么样的修改,学生的学习阶段,为了充分把声音技术融入到演唱中,我们对声音的要求是用真实自然地声音演唱。其次,充分的理解、练习对“字头字尾”感念的运用,也将有利于声音技术的快速融入。

咬字系统与气息系统的运作方式体现在音乐的拍子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协作关系,根据声音的方向来判断咬字系统具体的接音点。这节课作为这套声音体系,声音技术在歌曲演唱的引子,可以有效的帮你突破思维模式的局限,快速把声音技术的转变运用到歌曲实唱中。

如何把你所学的技术用到唱歌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