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DVD到字幕组,从弹幕到卖片儿的,我们的美剧之恋似乎要到头了

 学习雪雪 2017-07-26

盗版一代的美剧之恋其实就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的死循环

九里

看美剧的日子似乎要到头了,也许是因为看不见了,也许是因为没得看了。

越来越多的剧集走向完结,大多数尚未完结且耳熟能详的剧集已经演到了五季以上,已经完结的大长剧则开始发展衍生剧,以喂养意犹未尽的粉丝;每年新出现在观众视野中的剧集则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少有能够真正产生持续影响力,让人一季一季追下去(还不被砍掉)的作品。每当秋季和春季的美剧回归时间来临,也许各大营销号还会写几部新剧,对其盛赞一番,但没人在往年推荐的基础上,再推荐 XX 剧的第二季了。 

过了美剧回归季,进入剧荒的时候你还可以选择看电影和其他各类剧种。“看剧” 这个词的含义也从专指看英美电视剧扩展成了看各种剧,它的出发点也从当初的提高英语水平和看世界,变成了如今金句截图和蹭热点。

然而堪称 “金句宝典” 的日剧 “截图点” 层出不穷,美剧的热点再热也热不过韩剧和国剧,在穷了六年都没翻身的《破产姐妹》被砍了以后,“这种剧砍了也罢” 的声音终于压过了 “啊啊啊陪伴了我的青春岁月啊” 的怀旧感慨 —— 美剧的声望下降了,它也不再是新媒体时代的一块香饽饽。

从小就和英语打交道的00后很少选择用看美剧的方式来培养语感或是认识世界,要是偶尔接触到了什么牛逼或者经典的剧集,也会觉得要看完动辄八季十季、每集时长40分钟的美剧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庞大工程。不管是打发时间还是学习知识,我们都有更多的选择了:各种自制剧、短视频、手机直播,韩剧、日剧、泰剧、纪录片、综艺节目,足够打发漫无目的无所事事的时间;知识付费也如火如荼,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部剧都有人帮你看完总结好列出一二三点打包卖给你。十几年前就开始看美剧爱美剧的人渐渐长大,他们的工作变忙了,口味变化了,觉得编剧水平不行了,又或者喜欢的角色不在了,资源太难找了,追剧的人就这样越来越少了。

美剧风潮应时代而生,也将随时代变化而去,最终成为在盗版江湖中摸爬滚打的一代人的回忆。 


压缩在 DVD 里的灰色记忆

有些人的美剧记忆是从晚上睡觉时躺在爸妈被窝里听着电视里的《大西洋底来的人》,或者看 CCTV 上的《梅林传奇》、《成长的烦恼》开始的,这些都是90年代官方引进的 “译制片”。而更多的人有意识的美剧启蒙,则是2000年以后用 DVD 租着或者买着看的学习英语好榜样《老友记》,以及当时帅透了半边天的《越狱》。

二三线城市里的 DVD 音像店也许早就关闭了,但在北京和上海,还有一些 DVD 音像店仍然坚挺着。上海胶州路上的 BIG MOIVE 已经开了十几年了,店长从租赁 VCD 时代做起,卖了这么多年 VCD 和 DVD,到现在也都没转行。

盗版碟的一部分中文资源来自有正版授权的香港和台湾,另一部分则是压制了某些字幕组的作品 图片由本文作者拍摄

通常会走进这些店的,都是老客户了,一次一买就是一大摞。店里有专门来寻找某些网上找不到资源的片子的人,也有一些偶尔路过便走进来怀念 “复古气息” 的文艺中年,除了他们之外,这些残存下来的 DVD 店面有着一群很重要的客户 —— 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

对很多不太具有中国网民搜索盗版资源的热情及能力的外国人来说,这样的街边小店满足了他们观看英文剧集的需求,成为娱乐生活的一种补充。BIG MOIVE 在专为身在中国的外国人提供咨询的网站上,有着极好的口碑,它的搬离原址和疑似关店都会掀起一阵讨论和焦虑。

他们也看盗版 图片来源:Reddit 截图

十几年下来,不论经历怎样浮沉,不论互联网上有着怎样的血雨腥风,开店卖碟其实就是一门生意而已,生意人该怎样做生意还是怎样做生意。店照开,碟照卖,有时在星期天的晚上结账,还会排起队来;只是生意再好,也无法回到千禧年初的状态,因为网络时代真的开始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无法忽视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对实体音像店造成强烈冲击的,还是互联网下载的兴盛。其中最重要的,是字幕组的出现和崛起:他们不仅穿墙打洞,而且打破了语言的隔阂,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美剧;而最重要的是,这一切不仅及时而迅速、让你有与世界同步的错觉,而且它们都是免费的 —— 和字幕组发布的下载资源比起来,12块一张的 DVD 太贵了,于是我们很愉快地跑进了这个狂欢下载和资源爆棚的新时代。


字幕组的崛起:权益的游戏

2015年11月13日,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以后,在16日发布的《国土安全》上有一帧人人字幕组成员的哀悼 图片来源:影片截图

谷大白话作为美剧爱好者的典型代表告诉我:在看美剧这件事上,普通人大多在等熟肉、字幕组大多在等片源,而资深爱好者则会想尽办法看直播。在 YouTube 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版权机制的千禧年初,追求看直播的人可以在上面以最快速度看到新鲜出炉的剧集 —— 当然可能是被剪成几段的,有可能还用镜像上传避开审查。谷大白话回忆说,当时看美剧,是一件颇有仪式感的事情,像《24小时》这样的剧,就 “不是下饭用的”,你要把其他事情都安排好,不能打扰了看剧的时间,得拿上两个好音响,再准备点零食和饮料,大家一起坐下来聚精会神地看。

早期的美剧爱好者,主要聚拢在磬灵风软、伊甸园字幕组的论坛上。当时不乏名字响彻论坛的大神,其实年纪也非常年轻,每次剧集发布完以后的当天晚上总是有热烈的讨论 —— 不光是对剧情的讨论,也有对字幕组大神的各种提问。而论坛不再活跃以后,普通人与大神之间的距离,就变得更加遥远了。能够 “名垂青史” 的也不是这些大神,而是几个字幕大组的名字。

十年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收紧注册和论坛自身活跃度的衰落,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风软、伊甸园和破烂熊的声音渐渐变弱,只有人人字幕组成为了到如今独立拥有网站的字幕组。

字幕组和观众之间的小默契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做字幕是一件准入门槛很低,但经营成本很高的事。最早开始做字幕的一批人,是有设备懂技术又懂翻译的全才,很多人独立就能完成片源、时间轴、翻译、校对、压制和发布流程,出活的速度也非常快,还要兼顾论坛的管理。

而一个片子的字幕质量好不好,也不能光看字幕组的名声,组长和校对的水平会对质量起到关键作用,有些字幕组由于常年做某部剧,翻译质量也会越来越高。那几年,大大小小的字幕组越来越多、水平良莠不齐,有不少字幕质量堪忧,也因此为 “字幕捉虫爱好者” 带来了很多素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水平高低之分。字幕组本身就是一个美剧爱好者自发形成的组织,出于热爱和责任感,大多数人对字幕的质量还是很在意的,但是有时候也会面临水平有限的问题:翻译本来就有很多学问,比如历史剧是不是应该翻译的古风一点?应不应该在美剧字幕中出现中国特色的热门网络流行语?这些通通没有统一的标准,全看各组的喜好。

这样好吗?

此外,一个字幕组想要成名,不仅要抢好片源和速度,还要有准确的定位。果酱字幕组的负责人 Arvin 告诉我们,果酱字幕组能从几百个粉丝到近十万的粉丝,就是因为瞄准了当年时政类题材的空白,有了准确的定位就能吸引来粉丝,也会得到媒体和平台的注意。

但做大了以后的字幕组,除了字幕本身的工作以外,还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和公关问题。然而字幕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公司,成员也大都仅存在于线上的即时通讯社群里,原本只是志在翻译和分享的字幕组成员都对管理没什么兴趣和能力,所以字幕组的成员流失的也很快。

而在各个字幕组跃跃欲试地瓜分天下,争分夺秒地抢片源、默默上演着中国互联网版 “权力的游戏” 的同时,在美剧风潮正盛的2012年,搜狐视频大手笔采购美剧版权,其他的视频网站也纷纷跟进。

在引进美剧版权以后,观众有了一条 “正版之道” 可走,但是由于片方的要求,许多美剧并不开放下载,这也就意味着用户们无法在 ipad 客户端上随时随地观看剧,因此还火了一批能够把视频抠下来存到客户端的 app,比如魔力 player。

除了不能下载下来随时随地看的问题,较长的片头广告和有时会弹出的中间广告都成为让观众恼火的因素,更别提必须在线观看对于网速也有要求。为了看完一集20分钟的生活大爆炸,你可能要看好几次某品牌的广告。有多少次深夜点外卖或者起身煮泡面,就是因为看了肯德基铺天盖地的广告。剧情至今已经不太记得了,但屏幕中心那个巨大的汉堡我始终没忘记。

被采购进中国的美剧还面临被删减和字幕质量粗糙的问题。国内各大视频网站引进美剧版权以后,有的会与字幕组合作,购买字幕组的字幕播放(大多是不署名的),有的则可能找几个大学生兼职,在机翻以后校对就便宜快速的做完了。观众的选择变少了,不能用脚投票,又懒得找资源,都喜欢做伸手党,所以凑合看看就算了。字幕质量一直都不是刚需,大公司也就没有改善它的动力 —— 于是到了这个时期,字幕组们自发运营起来的这个美剧产业链,已经从初衷单纯的《权利的游戏》,变成了各方资本垂涎欲滴、想要争夺流量铁王座的 “权益的游戏”。


弹幕来袭:自我表达的时代来临

但真正把字幕组们拉下神坛的,却是一个看似半路杀出的未成年小孩 —— 弹幕。有了弹幕之后,观众对字幕的质量就更不在乎了。小小一屏要看画面、看字幕还要看弹幕,根本顾不上对高清和字幕质量的需求。而且年轻的观众需要的是存在感、参与感和交流感,为他们排解孤独,为他们提炼狂欢的素材点;而在弹幕视频网站 AcFun 和 Bilibili 上,美剧也并不是主流,离他们生活更近的日剧、泰剧、动漫,以及各种 up 主的自制视频才是主流内容和下饭之选。

其实在没有弹幕的年代偶尔也会突然出现具有 “交流感” 的字幕

在这种美剧天下已经被大小字幕组瓜分殆尽,想要成名就要付出大量精力的时候,小而清奇的 up 主或者一个人的字幕组出现了。Phuckq 就是一个秉承着 “分享自己的恶趣味” 原则的 up 主,她不混圈交朋友,也不抱团刷流量和别人互相推荐,只翻自己喜欢且认可的、想跟别人分享的东西。虽然她知道娱乐性的内容通常比较火,但也只搬运自己真正觉得有意思好玩的内容。up 主做了两年下来,虽然一直也没盯着粉丝数看,但自从涨到一万以后,她就觉得 “差不多了”。

像她一样的搬运工还有很多,都是随着移动媒体和社交工具的崛起以及修得越来越高的长城而诞生的。最开始搬运工们都是一批具有技术能力又有分享精神的人,他们把境外媒体发布的美剧明星的各种动态和剧情资讯都搬运到贴吧和微博上,有搬运新闻截图的,也有搬运视频的。

谷大白话认为,美剧的发展其实也带动了脱口秀的传播,现在的粉丝们都慢慢了解了美式脱口秀的节目形式,每当明星进入宣传期,他们就知道找艾伦秀、鸡毛秀、扣扣熊的节目去看。字幕组其实也是美剧江湖中的一员搬运工,但所有自发的搬运都会面临运营成本变大、粉丝关注流失、个人精力变少的挑战,这是一件不可持续的事。

事到如今,随着搬运工搬得越来越少,墙建得越来越厚,这个免费下载、资源共享的灰色空间被挤得越来越小,我们似乎再次踏进了买卖非法资源的阶段,只不过这一次,我们不是通过电视看 DVD,而是通过手机看百度云了 —— 现在在 B 站、微博和贴吧求资源,留下邮箱加一句楼主好人已经没人理你了(事实上,就算在十年前,我也从来没能在邮箱里收到过一份好人给你发来的资源);取而代之的,是你可能会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个联系方式:

是不是想起上世纪末街上怀揣毛片光盘的抱孩子妇女了? 图片来源:贴吧截图

当你兴奋地以为是哪个好人留下了联系方式,赶紧发送好友申请以后,却会发现对方是向你讨要红包才给资源的 —— 你加的这个好友,其实就是一个资源微商。一部电影3块钱,一部剧9.9到19.9的价位都有,如果你运气够好,遇到一个认真做事的代理,可能会按时给你发更新了的资源。如果运气差,你也可能像我一样,遇到一个所谓 “9块9包剧” 但还没放完两集就把我删了的资源微商。

我遇到的两位微商,一位可能是半路转行不知道什么时候删了我,一位还试图把我发展成下线

在这个依托在微信这种毫无约束力的工具上交易,你能做的也只有做好上当受骗的准备。发现自己人财两空的时候我也挺愤怒的,不过转念一想,要是他们哪天真跑光了,其实也没关系,因为盗版江湖不会终结,反正新的人物还会登场 —— 这一切就像一部剧情再无新意、凭借魅力不足但就是命大的主角光环活了十几季的冗长老剧一样。

这些嗅准市场和监管的负面商机而成为资源微商的年轻人,其实和当年倒卖 DVD 的人并没有差别;我们与美剧的感情,也随着与字幕组之间亲密关系的日渐淡漠,而回到了故事最开始的样子,就像是一个循环 —— 反正不是 ta 变了,就是你妈不让你们俩好了。不过我倒是想向 DVD 店的老板介绍一下这种微商,毕竟家里有 DVD 机的人不多,但是人人都有手机,成为微商,说不定他连店租都能省下了。


而对我这样一个普通的美剧观众来说,这些钱我只想交到片方的手中,给我喜欢的角色多买几件漂亮戏服,再不济这个红包让我发给辛勤工作的字幕组也行啊。

 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 VICE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