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昭通盐津县的踩花山给你感受不一样的芦笙文化、节日文化

 三苗网 2020-09-14

《踩花山》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哦,土豪随意!

昭通市盐津县庙坝镇红碧村黄秧林社,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距昆明437.7公里、昭通130公里、盐津县城55公里。地处彝良县东北部与盐津县西南部的交界处,海拔1600米。这里常年雨量充足,农特产品主要笋子,腊猪脚,农业种植以玉米、土豆为主,森林覆盖面积广,有着丰富的野生天麻、重楼等名贵中药材。

盐津县庙坝镇红碧村分别住着两个支系的苗族村寨黄秧林社和龙洞湾社,居住着白苗、大花苗,两个苗族支系。

五月端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的重要节日花山节亦称踩花山。

每年的五月初五两个苗寨的苗族同胞和当地的汉族同胞们都会聚在一起,一同载歌载舞庆祝花山节。

下面随着我们的镜头一起走进庙坝镇两个苗寨多姿多彩的花山节。

天刚明,王社长就起来洗漱好,穿上苗族的盛装拿起芦笙,走向村口的小山坡上吹起了芦笙,提醒着村民们该起来准备赶花山了。

大花苗支系的芦笙曲分为探路曲、出征舞曲、群舞曲、求情舞曲、动员舞曲、敬酒舞曲、盼鸡鸣舞曲、破阵曲、鸡鸣曲、天明曲、开亲舞曲十一个曲式,不同的场合吹奏不同的曲式,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更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此时王社长所吹奏的舞曲就是天明曲,纪念先民在长途迁徙中,流离失所、漂泊东西后,如今过上了幸福生活如天明般充满着希望。

苗族飞歌是苗族歌曲的一种,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振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飞歌,多用在喜庆、青年男女表达爱意、迎送等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

有了芦笙曲、飞歌,当然少不了苗族的一个集体舞“踩堂舞”苗语“阿佐”,古人曾说过:故事要理起,“阿佐”要跟起,这两句话以理猎物脚迹,跟踪猎物脚迹的形象来提示我们下一代人,不要遗忘历史。

说起苗族,不得不说起苗族的服饰,苗族人民把图腾和历史记录在服饰里面,有城堡、田地、山丘、河流、等图案记录形式。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一位苗族老者,在镜头下拿着破旧的口琴吹奏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老者交谈中,老者讲述了苗族人民迁徙的历史及奴隶社会的苗族人民的艰苦,再到解放后改革开放以来,苗族人民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利。

糍粑,苗族向来比较重视糍粑的制作和功用。逢年过节要打糍粑,婚姻嫁娶要用糍粑,修建房屋要用糍粑,串门做客礼品相送用糍粑。在苗族人民看来用糍粑招待贵宾胜过用鸡鸭猪羊招待。

糍粑的主料使用糯米,泡水蒸煮熟后,倒在打糍粑的石臼里,在苗族汉子的木锤下一锤一锤砸向糯米团,周边还围着等待吃新鲜糍粑的孩子和村民们。在锤打中妇女们还要把糯米团翻一下使整个糯米团都被均匀锤打,打出来的糍粑才软嫩可口。在千锤百打后,热腾腾的糍粑就可以出石臼了,苗族妇女们拿着簸箕把打好的糍粑放上切成小块,分给孩子和同胞们。一部分留着作为今天去黄秧林村参加花山节带的礼品。

吃完糍粑,红碧村的苗族同胞们,穿上盛装,背上孩子,赶花山了。

虽然两村之间没有通车路,还下着濛濛细雨,走在湿滑的泥路上,要穿梭在湿淋淋的树林里,也挡不住红碧村苗族同胞们赶花山的热情!

走了5公里的山路到了黄秧林社,村社长已经为红碧村的苗族同胞们摆起了丰盛的长街宴,长街宴必不可少的就是苗族人民从小吃到大的玉米饭,珍贵的土鸡炖天麻,自己腌制的老腊肉。

吃完了长街宴走进了花山场,白苗苗族小姑娘穿上盛装,端起了羊角酒,小伙芦笙一吹,唱起了苗家的敬酒歌。为所有进场的来宾朋友们献上苗家最珍贵的入寨羊角酒。祝你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视频来源:花苗文化传媒工作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