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宗羲的一生:著书留言,经世应务(3)

 liuhuirong 2017-07-27


  第二,黄宗羲通过《明儒学案》的编著,建立了以“一本而万殊”的真理论为指导,以“会众以合一”的方法论为归宿,从而全面把握和整理学术演变史的辩证学术史观。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发凡》以及某些学案的“按语”中,提出了编纂学术史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原则,从而建立了具有普遍理论意义的学术史观,他在《发凡》中说:

  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在黄宗羲看来,学术发展的客观状况是“一本而万殊”的,真理即在各种“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的互相争鸣中求得,因此作为学术思想史的整理者和总结 者,应当善于把握各家学术宗旨的殊异之处,以透露其人“一生之精神”,这个“一本而万殊”的原则,既是黄宗羲观察和把握学术发展千差万别情况的指导原则, 也是一种以“求异”为目标的微观分析方法,但作为一种科学的辩证学术史观,仅仅着眼于理会各家学术之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会通万殊使归一本的综合归纳能 力,正如道光年间刊刻《明儒学案》的莫晋评论该书特色时所说:“理虽一而言不得不殊,入手虽殊而要归未尝不一,读是书者,诚能不泥其迹,务求自得之真,向 身心性命上作印证……庶不负先生提倡之苦心也夫!”这便是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卷五十二《诸儒学案,张邦奇传》论穷经方法时强调 了“会通”(即归纳)方法的意义,他说:“夫穷经者,穷其理也,世人之穷经,守一先生之言,未尝会通之以理,则所穷者一先生之言耳!”他更在《万充宗墓志 铭》中明确地将他的这个“会通之以理”的穷经方法概括为“会众以合一”的方法,他说:

  士生千载之下,不能会众以合一,由谷而之川,川 以达于海,犹可谓之穷经乎?自科举之学兴,以一先生之言为标准,毫秒摘抉,于其所不必疑者而疑之,而大经大法反置之而不用,这个“会众以合一”的方法,虽 然是讲穷经方法,但同样适用于学术史的整理,我们完全可以视之为黄氏学术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历史学家或思想史家,如果对浩如烟 海的学术资料缺乏“会众以合一”的学术归纳能力,那么他就写不出好的学术史著作,即便能够成书,也无非是材料堆积,未必得其要领,而黄宗羲编纂《明儒学 案》,“皆从全集纂要钩玄,未尝袭前人之旧本”,正是从实践中贯串了“一本万殊”与“会众合一”有机结合的学术史观。

  对于黄宗羲《明儒学案》的学术价值,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说:

   中国有完善的学术史,自梨洲之著学案始,……《明儒学案》这部书,我认为是极有价值的创作,将来做哲学史、科学史、文学史的人,对于他的组织虽有许多应 改良之处,对于他的方法和精神是永远应采用的,梁氏这一评论,确有先见之明,自梁氏以后至于今,很多人都在效仿《明儒学案》的形式编纂新的学术史著作,如 《清儒学案》、《朱子新学案》、《现代新儒家学案》等,简直是争先恐后,新书辈出,真应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当代名言,当然,我们在肯定《明儒学 案》的历史价值时,也毋庸讳言其缺陷,从包括明代在内的中国学术发展更广阔的背景和丰富的内容看,《明儒学案》还只是一部明代儒学史,并未包括明代的佛、 老之学和其他所谓“异端”之学,因此严格地说还不能算完整的断代学术史。

  它在材料取舍、学案编排、学术得失的评价等方面,虽然有其系 统性、客观性的优点,但也未免带有王学门户之见和世俗偏见,例如它过分突出了王阳明学派的主流地位,而对明初至明中叶朱子学的演变注意不够;对属于王学异 端的著名学者李贽既不立案,也不立传,今人或以“疏忽”为梨洲辩解,也是有“为贤者讳”的嫌疑的。

  《明文案》和《明文海》,是黄宗羲 主编书中费时最长、用力最勤的两部明人文选,两书的关系是:先是由黄宗羲编辑了《明文案》207卷,后由其子百家根据家藏文集作了增补,成217卷本,最 后又因在昆山徐氏传是楼搜集大量明人文集,而由黄宗羲在《明文案》基础上扩编为《明文海》480卷。

  明代从1368年朱元璋建国至 1644年朱由检亡国,约近三百年历史,期间,文人学士固然不计其数,刊刻行世之文集也有数千家之多,但正如黄宗羲所说:“三百年人士之精神,专注于场屋 之业,割其余以为古文,其不能尽如前代之盛者无足怪也!”当然也有不少好文章,有所谓“情至之语”,被埋没于应酬讹杂之内,堆积几案之上,谁会去认真看 呢?黄宗羲认为,明朝虽亡,但一代文章决不可废弃,为了保存有明一代文章之精华,反映时代之精神,他不辞劳苦繁琐,从康熙七年(1668)起,就开始搜集 整理明人文集,经过七个寒暑的搜集筛选,到康熙十四年(1675),终于编定了一部洋洋207卷、约400万字的《明文案》,他对这部文选非常满意,述其 编辑缘起云:

  某自戊申(康熙七年)以来,即为明文之选,中间作辍不一,然于诸家文集,搜择亦已过半,至乙卯(康熙十四年)七月,《文 案》成,得二百七卷,……试观三百年来,集之行世藏家者不下千家,每家少者数卷,多者至于百卷,其间岂无一二情至之语?而埋没于应酬讹杂之内,堆积几案, 何人发现?即视之而陈言一律,旋复弃去,向使涤其雷同,至情孤露,不异援溺人而出之也,有某兹选,彼千家之文集庞然无物,即尽投之水火,不为过矣!

  关于《明文案》扩编为《明文海》的过程及其抄传情况,黄百家《明文授读序》云:

  庚申(康熙十九年)岁,蒙今上有遗献之征,既以老病不能赴,又奉特旨:凡黄某所有著述有资明史者,著该地方官抄录来京,宣付史馆,于是藩司毅可李公俾胥吏数十人缮写,不孝入署校勘,而《文案》亦在其中。

   丁卯岁,不孝入都门,故相国立斋先生监修明史,以史志数种见委,简阅史馆中书,此《文案》固在也,……己巳,书成,先生复招不孝入都,再至史馆,已不见 所谓《文案》,盖有潜窃之而去者矣!……逮后,先夫子究以有明作者如林,歉于未尽,亲至玉峰,搜假司寇健庵先生传是楼明集,得《文案》以外所未有者,又如 我家藏之数汗数牛而归,缀以红楮,第其甲乙,复还玉峰,宫詹果亭先生命诸佐史,茧指录出,亲正亥鱼,以寄先夫子,于是复合《文案》而广之,又有《明文海》 之选,为卷凡四百八十,为本百有二十,而后明文始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