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三明 整洁、热闹、高楼越来越多 你可记得 昔日的三明是什么模样 ▼
三明市工人文化宫建于1961年,文化宫的前身是三明市电影院。1962年改成三明市工人俱乐部,1980年改为工人文化宫。 工人文化宫是六七十年代三明的标志性建筑,它也是80年代三明少年看电影打游戏首选的地方。 文革时期的三明饭店门楼 三明饭店始建于1958年,前称三明地区第一招待所,这里曾经是三明人心中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地方,在历尽57年岁月后,于2015年拆除。 60至80年代的三明火车站 三明火车站始建于1956年,从前火车是最主要的长途交通工具,而火车站又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演绎了太多离别的苦,又诠释了许多重逢的乐。 列西浮桥也是三明的第一座浮桥,建于1940年。 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彩色故事片《泉水叮咚》在三明拍摄,多处出现列西浮桥的秀丽风光。列西浮桥使用近半个世纪,后来梅列大桥建成通车,列西浮桥移到徐碧与三明水泥厂之间的河面上。 麒麟山公园的龙船 被拆掉的麒麟山公园的龙船,以前是三明少有的刺激娱乐项目。麒麟山曾经也有过门票,大约在2006年左右的时候取消了。 歼5飞机 在许多老三明人的童年记忆中,一定少不了老青少年宫的歼5飞机,许多人小时候都和它合过影。1995年左右歼5飞机被移走,据说被移到了洋溪。 80年代的三明宾馆 刚落成的三明宾馆,应该算80年代三明最美的建筑物了。 三元城关红杏商贸市场 30多年前的红杏商场是当时城关最热闹的商业网点,人称三明的“外滩”。 麒麟阁因山而得名,麒麟山在三明市区东部,始建于1980年10月。 麒麟山原名牛垄山,海拔262米,因山腰一古坟发掘出孔子戏麒麟碑刻,后改名为“麒麟山”。麒麟阁建在山的最高处,屋顶和屋檐面上均嵌有琉璃瓦,全楼由几根大圆柱支撑,楼外翘角昂然向上。“麒麟春晓”1999年与对岸的“正顺凝紫”共同荣获三明八景之一,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理想之地。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以前的周边环境,这座老旧的房子现在依旧是机关干部办公的地方。市政府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此办公,没有修建过新的办公楼。 80年代的列东老街 列东老街是一条南北走向、铺着青石板与鹅卵石的老街。 整条街巷的两侧都是明清时期留下的老房子,高低参差,大小不一。老街沿街的门面基本上都是店面,但门面普遍都不大。有卖各种生活用品的食杂店,也有前店后厂的卖米酒,卖竹器、木器的老作坊;还有二三家的裁缝铺里,嘎嘎直响的是老旧的脚踏缝纫机。 最早的儿童公园门票 现两馆一宫(即三明市图书馆、艺术馆和青少年宫综合大楼)的位置,曾经是个儿童公园,是三明很多80后、90后孩子的记忆,旋转木马、碰碰车,各种游乐项目;每年六一儿童节只要戴上红领巾就能免费的游玩。 三元城关红旗影剧院 红旗影剧院建于1958年10月,现设有红厅、蓝厅两个厅,一共有435个座位,至今仍然在营业中。 正顺庙,是三明的历史博物馆,建于南宋绍定六年( 公元1233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三明地区始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木结构建筑,与具有古典园林风格的麒麟山公园和繁华的商业区相望。 三明书画院始建于1987年,有展厅、画师工作室、陈列室、演讲厅、专家接待室、资料室及画库等,至今已经有29年历史。 从前,三明的公交系统还不是那么完善的时候,公交线路到不了的地方,市民就喜欢搭黄色面的,票价5元,司机总是想办法一次多拉几个人走。后来随着公交系统的逐渐完善,黄色面的也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1964年的列东饭店(原三明市第二招待所) 麒麟山转盘 列西龙岗 三明影剧院,至今仍然在营业哦 旧少年宫 第一医院,始建于1960年 三明重机厂 三明钢铁厂,建于1958年 三明化工厂 梅列大桥 列东大桥,一九六零年建成通车 市政府路段(据说这是当时三明最美的路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城关(三元区)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错觉,似乎在一夜之间,一座高耸的大楼就出现在你的面前;行走在曾经漫步的路上,却仿佛像是过了百年,因为路边的景象已经变得陌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当年那个以“小小三元县,两家豆腐店,城头磨豆腐,城尾听得见。”而著称的小山城,时至今日,三明已然发展成为一座“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园林城市,是闽西北一颗璀璨的明珠。 ![]() 有时候我们怀念的 并不是老照片里的那些地方 而是在那些地方度过的时光 和那时候无忧无虑的自己 岁月已然匆匆而过 时代正在不断进步 但留在老照片中 真挚的情怀却是永远的 …… ┃信息来源:综合漳州圈、福建吃喝玩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