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护人体“生发之气”,不可不知的千古名方!

 昵称7614349 2017-07-27

小编导读

小编一直认为,中医的健康观其实反映了最先进的哲学观。在维护人的身心健康方面,中医学一直笃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如呵护人体的“正气”,让人体进入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可持续发展的、“自己治好自己”的良性过程。

有两个传奇的、大名鼎鼎的经方,就具有极好的“生生之效”。TA们到底是什么呢?一起看看贠克强老师是怎么说的吧——

1.什么是“生生之学”?

“生生”,这个词最早源于《易经》。《周易·系辞上》有云:“生生之谓易。”“ 生生”者,生机不停、循环往复也,也就是常言“生生不息”之意。“生生之谓易”,就是说,宇宙自然、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内在规律,就是“易”的大道。这里面暗合对人类行为的规诫和警醒。只有保护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天人相应,关乎人体健康,只有保护机体“内生态”的“生生之气”,才是不二法门。故《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云:“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这个“方技”,主指当时摄生、医疗的方法、方剂以及技术,当然还包括修道术之类。言下之意,这些均是保持人体“生生之气”的工具。已故国医大师陆广莘因此提出“中医学之道”就是“生生之道”。陆老“生生之学”,其本人概括为:“循生生之道兮,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兮,谋生生之效。”其意无非是,根据“生生不息”的内在规律,帮助和保持机体“生生之气”的活力;运用令机体“生生之气”不断生发和周流的工具,谋求机体“内生态”生机不停、循环往复的效果。

窃以为,“生生之道”于中医养生学以及治疗学方面最实在的意义就在于,遵照“天人相应”规律,通过培育、扶持、激发、保护人体自身的“生发之气”(包括时刻顾护胃气),并调动其自调、自理、自愈之功能而使患体重新获得健康。这个“生发之气”,即陆老所言“生生之气”。

个人以为,生生之气、之具、之效有广狭两方面的意义。从广义而言,“生生之气”就是机体的元气或正气,而顾护、提振正气,又对证对机的疗法和方剂皆具“生生之道”而为“生生之具”。那么狭义角度的“生生之气”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还是结合自然界,以取类比象的思维来探讨这个问题。自然界中土生万物,对应于人体脏腑,则脾胃乃后天化生生理物质或机体功能活动物质基础的精微源头;自然界中,木气对应春季,乃天地之气“发陈”之端(“发陈”者,除旧布新、新陈代谢之意。来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之“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故常言,一年之计在于春),对应于人体脏腑,则肝胆乃机体生气疏发的动力初始。故从狭义角度言,“生生之气”对应于自然“五行”,则专指土气和木气;对应于机体脏腑,则专指脾胃之气和肝胆之气。

相对而言,“生生之具”也包括广狭两个方面:一者为帮助或加强、提高机体正气自调自愈能力的方法、方剂;一者为培育、扶持机体脾胃化生之气、肝胆疏发之气的方法、方剂。当然,二者虽侧重点不同,但互有包涵而不能截然分开。本文则针对后者或狭义角度而讨论两个经方的“生生”之道、之效及其临床意义。

如上所述,要使机体的这个“生生之气”畅旺,一须脾胃运化要健旺,二须肝胆疏发要畅达。在经方范围内,具如此“ 生生之效”者,窃以为有两个:一为桂枝汤,一为小柴胡汤。2.桂枝汤和小柴胡汤具“生生之效”的机理

关于桂枝汤和小柴胡汤,古今贤达讲的太多了,但本文主要从“生生之效”这个角度来探讨这两个方子的功效特点。大家知道,桂枝汤和小柴胡汤中共具一个药组,即生姜、大枣、甘草。小柴胡汤中尚有人参一味,皆为甘温之品;于仲师之意,皆乃甘温养中、健脾护胃之剂,后世遂以之作为培土建中、养育脾胃生气之经典药组。经方中只有此二方以及此二方分别所合化加减之类方才有这个药组。单从此药组之培育、扶持、保护脾胃生发之气而言,则此二方皆具脾胃中土角度之“生生之效”。

再看肝胆之气的生发因素。还是以“取类比象”之法说起。自然界春气之生发,往往还要受到两方面不良状况的制约:一是时至气未至而春寒料峭,寒凝生发之气;二是春气受温热邪气之郁遏,而生发不畅。对应于人体,这两种状态,一为寒水之气束凝肝胆木气之生发,二为温热邪气遏阻木气之生发。针对前者,以仲师之学,唯桂枝既入太阳温化寒水之“禁锢”,又入少阳温疏木气之凝滞;而芍药和养肝血胆汁以为木气生发之基。这样,桂枝、芍药这个药对便是温水疏木而具“生生之效”的经典药对。这个药对再合“培土”经典药组姜、枣、草,则木发土生,相辅相成,一首桂枝汤便是全面具有“生生之效”的经典方剂。当然,桂枝汤的“生生之效”还体现于桂枝温通脾阳、芍药和通脾阴(从《伤寒论》第279 条“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可知)而温养中焦生气,以及桂枝通卫、芍药和营而调和营卫。可见,桂枝汤除解肌疏风外,对木寒不发、土虚不运而“生发之气”凝滞之证乃恰如其分。故仲师以桂枝汤加味而成之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桂枝加龙牡汤(龙牡者,潜敛、摄纳阴阳之气也)、内补当归建中汤等皆以温化、甘养、运中而致达阴阳气血的“生生之效”,广泛用于虚劳(虚寒)里急、阴阳双亏之证。此亦即《灵枢·终始》所云:“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仲师于《金匮》尚以桂枝汤治疗初孕而气血一时不足、脾胃运化一时无力之妊娠恶阻,亦暗合桂枝汤之“生生之效”。《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一条就说:“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谈到这里,有必要对两类相关补益方剂的功效特点做一梳理和鉴别。先看黄芪建中汤和补中益气汤,同为甘温补中益气之剂。黄芪建中汤立足于“培育”中土的“生生之气”,冲淡致远;补中益气汤注重于“补益”中土的运升之功,浑厚雄霸(原方小剂者则缓缓轻提矣)。再看桂枝加龙牡汤和肾气丸,同为疗阴阳亏损之方。桂枝加龙牡汤贵在“生发化育”,潜移默化,源远流长,适于化源生发无力之虚劳重证;而肾气丸长于“补亏益损”,当“中流济水”之策,宜于化源不断而中流失损之虚耗轻候。针对后者邪气郁热遏阻木气之生发,在仲师之学,唯柴胡、半夏、黄芩可升降相宜、散清并施以疏发肝胆郁热邪气而畅生发之机。这样,柴胡、半夏、黄芩这个药组遂成为仲师疏发少阳木气而具“生生之效”的另一经典药组。此药组合培土“生生”之姜枣草,再加甘养之人参,则木疏土健,疏而不过,健而不滞(此相当于农家于土地施肥的同时,还要犁地以疏松土壤,才能达到土地“生发之力”最大化。人参、生姜、大枣、甘草就是“施肥”,柴胡、半夏、黄芩就是“犁地”),对立统一,又乃一首功效卓著的“生生之方”,便是赫赫有名之经方小柴胡汤,适合于温热郁气遏阻少阳厥阴而生发之气不畅者。仲师以之主于邪郁半表半里、枢机不利之少阳证以及热入血室外,于《金匮》尚以之治疗妇人产后血亏郁冒、孤阳上厥之证,亦体现了此方的“生生之效”。《金匮·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条云:“产妇郁冒……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小柴胡汤主之。”

另外,从桂枝汤和小柴胡汤皆含药组姜、枣、草来看,“生生之效”之发挥皆以培育复苏脾胃中土的“生生之气”为铺垫,更说明机体“生生之气”皆以脾胃生发之气为基础。3.桂枝汤类方和柴胡汤类方的临床意义

我个人于临床上遇到诸如手淫综合征、房劳过度、遗精、带下、功血、早泄、阳痿、脱发、汗出异常、顽固性失眠以及其他一些慢性损耗性疾病,或大病久病后,或手术后,或癌症后期及手术放化疗后等属虚劳之证而阴阳虚亏、“生生”乏力者,皆以桂枝汤类方、建中辈,尤其是桂枝加龙牡汤加味治之。经实践检验,其近、远期效果均优于其他一些补益之方,其原因正如上所述“源远流长”(源头培育)和“中流济水”(中流补水)之异。

至于小柴胡汤类方的临床意义,就我个人临床而言,如遇一些久病杂证、疑难顽疾属本虚标实而兼土弱木滞、生发不力不畅,且不能取效于一时者,则多合小柴胡汤化裁入方并贯穿始终,虽近功不显,然长效稳固耳。小柴胡汤于此类病证中的“生生之效”多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虽“王道近无功”,但若中途去之,则常现病况不稳之变矣。有的老中医一辈子就用一张小柴胡汤化裁出入“打天下”,靠的就是其燮理阴阳之功和“生生之效”。

总之,桂枝汤和小柴胡汤乃最具“生生之效”的两首经方,适合于土虚木郁而生发不足、不力、不畅之证,其中属虚劳虚寒、阴阳双亏者主以桂枝汤类方,如兼邪郁浊阻者则主以小柴胡汤化裁。当然,二者之合方——柴胡桂枝汤,毋容置疑,其“生生之效”则更兼中和、中庸之性,更具“动态平衡”之能,而适应证更为广泛广阔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