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丨高中组特等奖选手作品欣赏《请为先生开一盏灯》

 tnj660630 2017-07-27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


01

总决赛作文题

高中组

1936年8月22日的夜里,病中的鲁迅先生躺在床上,昏昏沉沉的。醒来后,他叫醒了广平先生,请她倒点水喝,再打开灯,让他“看来看去的看一下”。但广平先生“没有懂得”先生的意思,给他“喝了几口茶,徘徊了一下,又轻轻的躺下了,不去开电灯”。先生躺在床上,“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编的未订的画集,外面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第二天早晨在日光中一看,果然,熟识的墙壁,熟识的书堆……这些,在平时,我也时常看它们的,其实是算作一种休息。但我们一向轻视这等事,纵使也是生活中的一片,却排在喝茶搔痒之下,或者简直不算一回事。我们所注意的是特别的精华,毫不在枝叶。”但在先生看来,“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

文章的结尾,先生写道:“其实,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以上引文均出自鲁迅《“这也是生活”……》)

1936年10月19日,先生撇下妻儿,离开了那些“熟识的墙壁”和“熟识的书堆”,也舍下了“无穷的远方”那些与他有关的“无数的人们”。

请根据上面的叙述,写作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文体亦不限。


特等奖作品:请为先生开一盏灯


当我们在一片万籁俱静中听见自己心心念念的声音,我们是否会惊觉我们对于生命的本身已渐行渐远?即便是铁骨铮铮的鲁迅先生,他也需要有人为他打开一盏让他重回自我、返朴归真的灯。而试问世间,曾有谁人将这盏灯开启?

穿窗瘦月底、落叶寒风中,向来是少有心存鸿鹄之志、一路慷慨高歌的志士的身影。他们的心中唯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样的高瞻远瞩。

心怀壮志没有错,可是我又怎能忘却,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走向穷途末路之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悲,却是涕泪长流问道:“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不是妇人之仁,而是楚霸王心中真正人性的牵挂,挚情至此,不减雄豪。

更不可忘却的是《薄伽梵歌》中的印度章西女皇,当峥嵘一生满心壮志的她从马上中箭跌落、生命灯尽油枯之时,她却注视着莽莽青山,笑语:“你们看,那晚霞真美!”没有了百万雄师阵前的嘶吼来将她羁绊,她回归的竟是一个女子的柔情。

而最让人心生悲凉而慨叹的是,当毛泽东度过他生命中最后的一个除夕时,身边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生怕打扰了病榻上的他,他却说:“过年啦!你们去放挂鞭炮热闹热闹吧。”即便是心中充满宏韬伟略的伟人也终在寒冬中渴望最最微小的温暖。


一语至此,我却已是如鲠在喉,不知所言了。人们甘之如饴、感慨系之的宏图大志终是化作心底一个纤细、甚至不曾体会、甚至耻于言语的微小感怀。曾经的刚毅与一路的壮歌终敌不过柔肠百转的星点微光。我认为鲁迅先生的可敬可畏大约也是在此了。他不仅是一位横眉冷目的斗士,他也需要一盏明灯来照见自己的内心。

为先生开一盏灯吧,为千千万万如先生一般苦劳辛的人们开一盏灯吧。在我们所谓的一往直前时,我们内观而自知的温暖在最细微处,而正是在这小处藏着的星光引着我们在一生微茫中蹒跚行走。

人活一世,为国为家,却常常忘怀了自己生命的本性,以为这是生命的“枝叶”。中国的传统中是不讲“我”的,人性总是被万丈光芒的“大局”所笼罩。试问大明的脊梁张居正,他为了万历的新政精疲力竭,自甘夺忧,却不为世人理解,以为他沽名钓誉,难道他不愤懑、不孤苦吗?当他在父亲的灵堂前,面对质疑他的子弟下属,歇斯底里地呼喊要让他杀掉自己时,难道他不明白他那漂泊太久的灵魂早已成伤?他真正的终点并不是扭转大明的倾颓之势,而是反观自我,与自己和解,在细小之处重还自己以人性啊。

当今的人们不也是如此吗?为了生活,辛苦奔波,删夷所谓的“枝叶”,却终两手空空,人们所谓的“精华”终也不过如水长东。正如那个告诉迷惘的金岳霖“你是金博士”的车夫一般,应该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到底是谁。我们需要听一听群山肆意而低沉的回响,看一看飞鸟衔着心声翱翔,反观自心,才有前行的力量。

那曾被人热议、如今一闪而过的余秀华曾道出世人的缺憾:“我不想被称为脑瘫诗人或是农民诗人,我只想被介绍为诗人余秀华。”的确,人们是不是太关注所谓“标签”而忽视了人性的呼号?是不是物质、财富与前途让人们忘记了真正宝贵的“不值一提”的情谊?是不是唯有可歌可泣才是有价值的一生?不是的,绝不是的。这不过使我们迷惘,而不知道前路何方。

这一盏在中国关闭了千年的灯,凭一己之力是打不开的。那些好高骛远的斗士们也是打不开的。心中的悲凉,往往在口中却化为沉默。那些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哀其不幸、痛心疾首的人们不要将罪责统统归诸封建体制,在青苗法的光鲜外表下难道没有百姓被逼强贷的悲声吗?民生不也是被践踏在脚下吗?我们奉为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程颐所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正是对人性的轻视吗?封建社会的所谓道德,所谓的歌舞升平,在一座座贞节牌坊的树立之时即已倒下。

若是如柏杨之言,三千年的封建礼教已将我们沉在酱缸的深处,那也未免过于悲观了。

为了世人,我们应开一盏灯,哪怕青灯如豆。那些空村中的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他们可以依靠城市中的亲人汇来的冰冷的钱生存,而谁又能教会他们生活?有谁知那最贫穷却也最幸福的国家不丹,国王骄傲地宣布,他所追求的不是经济,而是青山绿水,民乐安康?其言甚好,效之则难。当我们的社会是急功近利的,我们也注定将在这股洪流中渐渐忘却自己的本心。当我们的生活走向各种指标评价的“富”与“强”,我们的灵魂,那些生命中最质朴的声音、微不可察的呐喊,又将何处安放?

先生终是离去了,而我以为他只是缺席我们的时光,他并没有死去,他仍需要一盏灯,他仍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是他对生活深厚的爱,让他呼喊,让他彷徨。如今我们仍有为如先生之人点一盏灯的机会。来吧,烧尽可燃之物,哪怕灯尽油枯,哪怕不比星光。

不要忘却,当我们于生活愈行愈快时,于自己、于本真却是愈行愈远了。试问,无源之水,如何流淌?无根之木,如何生长?无本之人,如何远行、志在四方?

作者:深圳红岭中学 时潇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